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3.1 研究內容

本書的研究重心是“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形成與提升”,所以研究對象應是已經或正在實現從模仿能力走向集成、原創能力的企業。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分為7個部分。

第1章是緒論,主要內容包括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意義與目的、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思路、技術路線以及研究方法等。本章著重對當前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創新驅動發展和企業技術創新網絡化、復雜化的趨勢以及當前企業技術能力不足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書的研究問題。

第2章是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本章通過梳理大量有關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網絡研究的文獻,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和構成發展進行了回顧,歸納總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和構成及發展演進路線,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概念界定,并做出了有關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構成要素的理論假設。

第3章是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現狀及其構成驗證分析。本章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在上一章所提出的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統計數據以及針對企業的實地調研訪談和問卷調查,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現狀及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分析;二是在調查研究和大量文獻研究基礎上,設計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測量模型,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內涵構成進行實證檢驗分析。

第4章是創新網絡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影響路徑分析。本章通過對創新網絡、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相關研究背景進行歸納分析,引出本章的研究問題。然后在文獻回顧和實地調查訪談以及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理論構建的基礎上,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創新網絡特征進行系統剖析,并對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理論探索,進一步提出相關研究假設和理論研究模型。然后以412家企業為樣本,通過建立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路徑結構方程模型,對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構成三維度之間的路徑關系及其演化路徑進行實證檢驗和分析,并對其結果進行探討。

第5章是創新網絡與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分析。本章在第4章的研究結論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基于知識流動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交互作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從創新網絡動態演化的角度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提升演進,以及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網絡以及創新績效之間的動態演化進行仿真分析,深入刻畫了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的動態過程,揭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時空演變規律和特征,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路徑做出了系統、科學、動態的全面闡釋。

第6章是基于創新網絡協同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策略分析。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基礎上,本書認為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企業內外部因素協同的結果,是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之間的協同演進驅動著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不斷提升演化。因此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提升基于企業與創新網絡全面協同的策略設計,其內容分為創新網絡協同策略、企業內部協同策略以及企業與創新網絡協同策略三部分。

第7章是研究的結論及建議。本章對全書進行了概括與總結,指出研究的結論與創新點,對研究中存在不足進行了分析,并對后續研究進行了展望。

1.3.2 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

全書的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圖見下頁。

1.3.3 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

本書首先應用了文獻研究方法,文獻研究和理論研究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礎。筆者通過對技術創新理論、創新網絡理論、動態能力理論、企業核心能力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等相關文獻的收集和研讀,對理論研究的整體現狀以及前沿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發現問題,提出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影響作用的概念模型,由此展開深入研究。同時本書又與實踐緊密結合,筆者深入企業和相關單位(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與企業不同層次的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深度的溝通,從實踐中總結研究問題、形成理論觀點。

第二,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本書運用規范研究的方法,從明確界定概念入手,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和構成及其發展演進、創新網絡內涵特征及構成進行規范研究,然后在分析中建立理論假設,再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證研究中通過建立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路徑結構方程模型,設計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網絡特征和創新績效的測量量表,又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樣本企業數據,利用SPSS 23.0和AMOS 23.0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并對假設命題進行驗證,驗證了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構成三維度之間的路徑關系及其演化路徑。同時本研究在實證研究中也廣泛結合實地訪談和典型企業案例進行分析。

圖1-1 研究總體框架與技術路線圖

第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本書提煉形成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內涵的理論觀點,形成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影響作用概念模型,提出相關理論假設,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交互作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在這些分析過程中主要應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實證研究環節和系統動力學模型仿真分析環節則偏重于定量分析方法。在實證分析環節以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利用SPSS 23.0和AMOS 23.0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建模驗證分析;在系統動力學模型仿真分析過程中,以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模擬企業創新網絡演化和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演變的協同過程,模型數據仿真揭示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協同演進的動態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石景山区| 沙雅县| 沂源县| 蒙城县| 泽州县| 彭州市| 三明市| 富川| 龙泉市| 彝良县| 卢湾区| 儋州市| 七台河市| 万州区| 密云县| 义马市| 石渠县| 通州区| 灯塔市| 洛阳市| 漳平市| 桃江县| 监利县| 丰台区| 万载县| 仙桃市| 普陀区| 容城县| 乌审旗| 井陉县| 蚌埠市| 冕宁县| 青海省| 留坝县| 错那县| 珲春市| 上蔡县| 珲春市| 措勤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