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形成與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創新網絡演化的視角
- 王昌林
- 3字
- 2024-08-26 14:52:05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創新驅動發展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國經濟正處在從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的關鍵時期,創新是當前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企業是創新的微觀主體,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甚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都需要依靠持續創新。我國企業近年來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我國企業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知識化的趨勢下,如何發展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進而走出粗放發展模式,如何通過形成技術創新動態能力進而嵌入全球創新網絡中,以實現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快速響應市場個性化需求來贏得競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1.1.1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經濟增長也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新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抓緊推行“再工業化”、工業4.0戰略。在這種背景下,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努力建設成創新型國家,既是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動力與目標,也是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保持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我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落實者,企業需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供給質量,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放眼全球,創新驅動發展是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在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平穩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著力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當前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是要發揮好企業作用。通過著力優化創新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驅動中的主體作用,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創新驅動戰略需要企業轉變發展模式,由粗放式發展轉變為創新驅動發展,還要大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努力推進自主創新。同時,創新驅動戰略也需要構建差異化的區域優勢創新網絡平臺,運用好產學研和創新網絡的創新力量,以努力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1.1.2 當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網絡化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逐漸嵌入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中,網絡化成為企業創新和成長的重要方式。因此,當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復雜化和網絡化的特征: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產品創造或工藝改進要求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很多創新往往出現在知識交叉、綜合的領域,分工也越來越細,參與創新的企業不可能具備全部必要知識,因此需要尋求外部支持;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本身也趨于復雜化,單個企業的知識吸收、消化、利用水平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企業作為一種適應性主體,其技術創新的范式逐漸向網絡化、開放式演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技術創新越來越趨于網絡化,高效的創新網絡有助于創新要素的快速流動和創新主體的協同合作,也有助于創新成果的轉化共享,能夠促使網絡中的一些節點區域成長為創新能級高、對外輻射功能強的全球創新節點。為順應全球創新體系和創新模式的一系列變革,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掀起了以搶占競爭制高點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紛紛加大對產業創新能力和創新網絡建設的投入和扶持。例如,美國提出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以促進制造業復興;法國政府提出重構國家創新治理體系,從強化戰略引領和頂層設計、重新梳理國家科研計劃、加強公共科研機構管理、優化政策環境等方面開展改革和實踐;俄羅斯政府出臺《2020年前科技發展》國家計劃,擬投入巨資建設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及配套的斯科爾科沃科技大學;韓國發布《第三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致力于構建“創造經濟”生態系統,把大田市發展成世界基礎科學研究樞紐,培養人才挑戰諾貝爾獎;以色列著力推動建設30個國家集優科研中心,并作為唯一非歐盟國家加入“地平線2020”計劃。我國也于2016年發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各先進省市已紛紛加緊重構技術創新網絡的步伐,如北京市相繼頒布了《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和《加快推進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意見(試行)》,致力于打通科研與產業轉化的通道。上海市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致力于優化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山東出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方案》,致力于構建基層科研創新體系等。
1.1.3 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仍然存在較大不足
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以后,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有了大幅增加,創新成果越來越豐富,企業家也越來越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尤其體現在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領域。2016年,我國科技研發費用支出占GDP的比例為2.11%,全年科技研發費用支出為15676.7億元;我國研發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一位,達到387.8萬人。2016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109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9.295%,企業研發投入經費占主營收入的比例、研發人員、新產品開發費用、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比重都比2004年及2009年有了長足的進步(見表1-1)。可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已經進入厚積薄發的新階段,我國企業近年來在技術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表1-1 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基本情況

續表

盡管從數量來看我國企業已經成為技術研發投入、執行的主體,而且在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專利數量等總體數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企業在平均研發投入、研發投入結構、高水平技術創新成果創造、吸引高層次人才、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質量指標上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如表1-2所示,對比中國與世界典型國家的創新投入強度,從縱向看,中國在過去十多年中創新投入強度有了很大提高,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0.893%提高到2015年的2.067%;但從橫向看,2005年前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創新投入強度都高于中國,到了2015年,雖然我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與韓國、日本等國差距較大,但已經接近發達國家創新投入強度平均水平,超過俄羅斯和歐盟28國平均水平。由表1-3可見,中國的上市公司企業研發投入與美國、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不論是平均研發投入經費還是投入強度都存在較明顯的差距,但高于印度,這也反映出我國企業在創新投入上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不足。
表1-2 中國與世界典型國家研發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表1-3 2014年上市公司企業研發投入的總體情況跨國比較

單以研發投入較高的大中型企業相比,情況也不樂觀。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數局,我國500強企業中只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天科工)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通訊)的研發強度超過10%,分別為14.17%、11.55%和11.06%;而有13家企業研發強度超過5%,有63家企業研發強度超過3%。在湯森路透發布的“2014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只有華為1家中國內地企業,中國臺灣有2家,韓國和德國各有4家,瑞士有5家,法國有7家,美國有35家,日本有39家
。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及《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百千萬排行榜(2017)》中對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主要對象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從創新成果呈現、創新前端投入等方面展開評價,得出的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首先,企業申報或者授權專利數量極不平衡,大部分專利是由極少數優秀企業申報或者獲得授權的,而只有較少部分的專利屬于大部分一般企業。其次,我國企業的專利質量較差,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企業發明專利或者授權數量的占比明顯較低。再次,我國企業的創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傳統制造業,與目前初步達成共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點行業有較大差異。最后,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偏少,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發達地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較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