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我國經濟正處在從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的關鍵時期,因而技術創新是當前以及未來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當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已經進入厚積薄發的新階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10944.7億元,2017年投入12013億元,企業研發投入經費占主營收入的比例,研發人員數量、新產品開發費用、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比重都比2004年及2009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數量上看,我國企業已經成為技術研發投入、執行的主體,而且在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專利數等總體數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企業在平均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強度和結構、高水平技術創新成果創造、吸引高層次人才、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質量指標上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為薄弱。例如,我國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15年的2.067%提升到2.13%,但仍遠低于發達國家2.5%~4.0%的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越來越明顯地嵌入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中,不同企業在業務上高度滲透和互補,網絡化成為企業創新和成長的重要方式。因此,當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復雜化和網絡化的特征: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產品創造或工藝改進要求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很多創新往往出現在知識交叉、綜合的領域,同時知識分工越來越細,參與創新的企業不可能具備全部必要知識,因此需要尋求外部合適的知識;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本身也趨于復雜化,企業等創新個體吸收、消化、運用知識的水平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作為一種適應性主體,企業技術創新范式逐漸向網絡化、開放式演變。但是當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我國企業發展升級的關鍵性因素,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認知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缺乏全面、準確、動態的界定;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現狀和環境需求不匹配。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越來越復雜化和網絡化,企業的穩定創新績效依賴于對外部創新網絡的學習或對創新機會的識別與利用,因此企業需要利用現有結構、資源和能力,重構技術創新能力,以適應當前的動態創新網絡環境。我國企業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知識化的趨勢下,該如何發展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走出粗放發展模式,通過形成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嵌入全球創新網絡中,以實現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快速響應市場個性化需求進而贏得競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首先,在當前動態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當前環境適應性重構的發展趨勢,要求我們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重新界定,而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正是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而提出的,是對傳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內涵和構成基礎的繼承與發展。在綜合已有技術創新能力觀、知識觀、企業能力觀、資源觀、知識基礎觀、吸收能力觀和動態能力觀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技術創新過程模式的特征以及已有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研究成果,本書認為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是一種多維度的綜合能力,是企業對內外知識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在創新內外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進行適應性重構、不斷演進的能力。有明確的流程或者管理支持其演進,發揮作用的過程是改變組織現有知識資源結構的過程。這一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內涵界定從單一維度到復合維度,從靜態到動態演變,體現出技術創新能力概念內涵的發展是同技術創新內外環境的變化協同演進的。在當前復雜化和網絡化的創新環境下,技術創新能力向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發展和演化。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是在企業創新內外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進行適應性重構和不斷演進的能力,是一種多維度的綜合能力。在廣泛的文獻研究、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書提出了相關理論假設: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由網絡能力、動態能力和原創能力三要素構成,三要素之間的邏輯驅動關系促進了環境適應重構及不斷演進。本書在研究大量文獻和訪談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有關構念,以此構建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測量模型。根據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利用SPSS 23.0和AMOS 22.0進行小樣本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大樣本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探究了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構成維度及與各維度的關系,實證分析驗證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是由網絡能力、動態能力和原創能力三個要素構成,其體系構建正確合理。

其次,本書從創新網絡結構視角和關系視角分析了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影響作用和路徑。網絡結構視角主要通過考察網絡中心性、網絡規模、網絡異質性來探討創新網絡結構的變動是否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知識和資源的搜尋整合以及創新投入產出等產生影響。網絡關系視角主要通過考察網絡關系強度和網絡關系質量來探討創新網絡關系的變動是否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知識和資源的搜尋整合以及創新投入產出等產生影響。本書以412家企業以及分組(行業板塊)企業為樣本,在對技術創新動態能力進行理論構建,及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動態能力三維度的影響作用進行理論分析基礎上,通過建立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路徑結構方程模型,并利用AMOS 22.0繪制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影響作用的模型路徑圖,實證分析驗證了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構成三維度之間的路徑關系及其演化路徑,證明了創新投入、網絡構建利用、內外資源整合的順序依賴關系。

再次,本書通過理論分析認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是內外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而在知識創造和外部知識內化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技術創新動態能力三要素,通過三大要素的邏輯驅動以及內部知識和創新網絡的交互作用,才能實現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重構與不斷演進。因此,本書通過建立基于知識流動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交互作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網絡以及創新績效之間的動態演化規律進行仿真分析。模型分析深入刻畫了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的動態過程,揭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時空演變規律和特征,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路徑做出了系統、科學、動態的全面闡釋。模型仿真分析的結果表明,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和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協同演進的過程,其具體作用路徑為: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網絡構建與協調(創新投入)→創新網絡→外部知識內化→內外知識整合與創造→創新績效→技術創新動態能力,這也表現出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相互驅動的邏輯關系。

最后,本書在理論和實證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企業與創新網絡全面協同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的策略設計,策略內容分為創新網絡協同策略、企業內部協同策略以及企業與創新網絡協同策略三部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是企業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以及內外部因素相互協同等全面協同的結果,基于企業創新網絡與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提出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策略具有系統性。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將停留在概念探討階段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研究,深化為具有理論架構、構成要素和測度體系的構念,為未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二是構建了創新網絡—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路徑結構方程模型,從靜態視角系統分析了創新網絡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影響作用與影響路徑;第三是從動態演化視角深入刻畫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路徑。通過基于知識流動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網絡交互作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深入刻畫了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協同演進的過程,揭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時空演變規律和特征,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提升路徑做出了系統科學動態的全面闡釋。

本書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基于創新網絡演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形成與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XGL003)的研究成果修訂而來。研究過程中我們對重慶、深圳、成都、武漢和南京等經濟較發達城市的相關企業、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負責人進行了實地訪談,感謝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無線研發中心技術總監向際鷹、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無線研發中心院長助理華國紅、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處李俊處長、重慶科學技術委員會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龔睿新、深圳軟件行業協會鄭藝、重慶科技學院科研處和工商管理學院相關領導和老師,以及重慶軟件行業協會、深圳電子行業協會、成都電子行業協會、深圳科學技術協會、湖北省汽車行業協會、中國光谷激光行業協會(武漢)、重慶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等個人和機構為本書提供的支持和幫助,感謝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長安汽車股份公司、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西麥克科技有限公司、慈溪德森機械有限公司、重慶克諾爾卡福商用車系統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接待和幫助。這些專業人士、機構和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信息,使我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大開眼界。

王昌林

2019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靖边县| 建德市| 邹城市| 云霄县| 西峡县| 静宁县| 兰溪市| 水城县| 青龙| 全南县| 澄迈县| 巧家县| 台中县| 青田县| 临漳县| 龙南县| 荔浦县| 图木舒克市| 铜鼓县| 灵石县| 繁峙县| 卓尼县| 弥渡县| 阳春市| 崇阳县| 蕲春县| 绥棱县| 东丽区| 沾益县| 江安县| 台东市| 拜城县| 甘肃省| 济宁市| 平塘县| 恩平市| 大邑县| 上饶县| 岳普湖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