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之后,李十二的這個名字,傳遍天下之間。
不是說李十二的劍多么厲害,而是那皇城之上的字,是提給武皇陛下的字。
如今的武皇陛下,雖是上了年紀,但美色依舊照人。但整個天下,又有幾個人,敢將自己的主意放到這位武皇陛下的身上?
武皇陛下沒有追究李十二,她聽到了那些話,沒有給出答案。
因為那個答案究竟如何,就在武皇陛下與那個負劍中年人的心中。
李十二走出了神都洛陽城,他的劍也就在第一次真正走向了天下間。
不過兩載光陰,李十二的劍便能試問天下人。
一劍大河去,又聞天下驚!
李十二的名氣,比兩年之前更大,這一次他立在了世間,世人口中的李十二不再單單只是跟那位武皇陛下有關。
還有李十二試劍天下未逢敵手,一朝奠定天下第一的赫赫威名。
或許是有人擔心,這么一個江湖草莽,真的來到了神都洛陽城,甚至荒唐到了要娶走他們的武皇陛下。
武皇登基稱帝,原本就讓眾多大臣不滿。
這天下若是再落到旁人的手中,雖然還是姓李,但卻成為了另外一個李,那天下人怎么可能還會承認?
那些人不能答應,所以便開始極力阻攔這件事情的發生。
尤其是每當有人看到了皇城之上,依舊遺留的那些字跡,就會想到了那個負劍中年人,離去之前的荒誕言論。
當了天下第一,就該算是混出個人樣了吧?
這些大臣想要發作,卻又偏偏找不到很好的借口。
就在他們最躊躇的時候,老天爺看不下去。
天授三年的秋,天穹降下了連綿陰雨。
這一場雨,接連下了整整三月。
整個朝野上下動蕩,所有權臣都站在了武皇陛下的對立面,他們勸誡武皇陛下,一定不能出城,去見那個負劍的江湖武夫。
武皇陛下被天下人圍著團團轉,她不開心,但沒得選擇。
她如今是整個天下人心中的武皇陛下,怎么能丟掉整個天下,只顧兒女情長吶?
武皇陛下果真守在了皇城內,陰雨下了三個月,武皇陛下也躲了三個月。
三個月之后,雨停了,皇城內傳來了消息,說是武皇陛下改了年號,從天授改為了如意。
李十二望著那兩年之前,寫在了皇城之上的一字一句,他懂了,當時要是牽起她的手,說不定她愿意放下了整個天下跟著他一起走。
但是這都兩年之后了,她怎么還可能跟著他離開吶?
李十二又騎在了馬背上,他離開了這個江湖,這個天下。
但人世之間,總還有能讓李十二牽掛的一些事情,也有能讓李十二放在心上的很多事情。
李十二離開了江湖,但他的馬還在江湖上去走,他的事跡還在江湖之中傳唱。
多年之后,武皇陛下已經白發蒼蒼,看不出來了少時模樣。
就連雍容華貴都算不上了的武皇陛下,只剩下了所謂的威嚴。
武皇陛下知道自己最美的年歲,給了不該給的人,偏偏她最愛的那一個,也是最愛她的那一個,這輩子都無法相逢相見再相知。
這一年的元旦之后,武皇陛下望著殿外的陰云,她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來了。
但跟天斗了一輩子的武皇陛下,不愿意就此認輸。
這一日的傍晚,天穹上飛騰起一條金龍,武皇陛下便對天下人說:“今日之后,年號改長安為神龍。”
天下人沒有人敢站出來說不是,哪怕這位武皇在位之時,經歷過了數十個年號。
都沒有任何一個年號,能夠撐滿只手之年。
這一日的傍晚之后,皇城之外聚攏了烏云一般的神衛軍將士。
武皇看著天穹上的陰云,等待這今夜的一場狂風驟雨。
但所有的人都忘記了,他們要與武皇陛下為敵,但武皇陛下的身前,還站著騎馬負劍飲酒的老人。
老人是天下第一,如今的他被世人稱之為李劍神。
第二日的清晨到來,日頭照耀進了神都洛陽城內,洛水河的水流都被染成了一片血紅。
很多人不知道昨夜發生了什么,也有很多人記得昨夜發生了什么。
很多人走進了皇城,那些人跪在了大殿之中,跪在了武皇陛下的金鑾之下。
武皇陛下瞇著眼,等待這這些人開口言語,她就是想要看看,這些天下人在這個時候,還能說出來怎么樣的厚顏無恥的話。
三百文武大臣,跪在了武皇陛下的身前,他們對著武皇陛下躬身行禮,對著武皇陛下畢恭畢敬。
但在真正開口之時,這些人卻是說道:“請陛下下令,讓天下英雄豪杰,一起圍殺劍神李十二。”
有人說:“請武皇陛下定要緝拿當年在城外題字之人,也定要取下他的項上人頭。”
又有人說:“那李十二就是我大唐災星,他所過之處,天下間民不聊生。”
“李十二到了我武周王朝神都,神都便有三月陰雨,李十二到了我大唐南疆,南疆便有蝗災入境。”
“請陛下一定誅殺此等災禍,為國為民,救國救民!”
一向心狠手辣的武皇陛下,今日只是躺在了龍椅上,看著這些人的神色,等待著這些人稍后一些的話語。
她做了這天下的武皇,做了天下人心中的那個陛下。
她覺得自己舍棄的東西足夠多了,她拋棄了自己的丈夫,也拋棄了自己的兒女。
她站在了天下人的眼前,原本以為一切都能握在手中了,卻還是得要拋棄,所以她放下了心中僅存的最后一點愛。
今天,武皇陛下什么都不想放下了。
因為昨夜下了一場雨,因為今日日出之后的洛水河,是一片赤紅。
武皇陛下沒有給這些人一個答復,就讓他們跪在這殿中,就讓他們在此處等著她的消息好了。
這些人的叫嚷聲,一直蔓延到了午后。
武皇陛下用過了午膳之后,打起了盹,原本就將要陷入到睡夢之中的武皇陛下,卻是在此時,聽到大殿之中有人說道:“啟奏大家,李十二向著皇城方向走來了。”
這話音之后,沒等武皇陛下開口,就有權臣道:“還請陛下快快下令,讓臣等率領神衛軍將士,殺出皇城,將那李十二誅殺在皇城之內。”
那位武皇陛下睜開了眼,她的目光從身前的諸多大臣身上劃過,她淡淡問道:“你們夠了沒?”
整個大殿之中,冷靜了片刻。
武皇陛下從龍椅之上起身,她邁著腳步,走向了大殿之外。
大殿之中的眾多權臣也跟隨起身,哪怕武皇陛下未曾下令讓他們起身,也未曾說過他們可以跟隨在武皇陛下的身后。
這位站在了大唐高處數十年的武皇陛下,她今日獨自走在了御道之上。
身后除了兩個小宦官,連一個能用的人都不曾有。
還有她身后的數十步之外,是之前跪倒在大殿之中的三百文武大臣。
武皇陛下從御道的這一頭,走向了皇城之外,那引路的宦官是武皇陛下的親信,來往的黑甲神衛沒有人敢阻撓。
當皇城拉開一條縫隙,武皇陛下就急不可耐地走出了皇城,她以為皇城之外,就是那個負劍的老劍神。
可武皇陛下真的站在了皇城之外,看到的卻是那些文武大臣的守候。
這些人不是之前進入到了大殿之中的那些人,但這些人守候在了此處,他們的目地不言而喻。
武皇陛下的目光沒有在這些人的身上多有停留,他看向了皇城外的遠處,那是洛水河畔之上的一匹老馬。
老馬走得并不快,馬背上有一名負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