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國車牌
2.1 從無到有,從簡到繁:清末與民國車牌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冬天,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z)將兩輛美國生產的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汽車從香港運到上海。從此,中國開始出現汽車,上海也成為中國第一座行駛汽車的城市。當年臘月廿一(1902年1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經例會討論,決定先發臨時牌照,次年發正式牌照,并每月收取捐銀2元。于是,李恩時帶來的兩輛汽車被發放了和馬車牌照一樣的臨時牌照。
第一個擁有汽車的中國人據說是慈禧太后。1902年,在慈禧太后67歲生日前,直隸總督袁世凱贈送其一輛美國杜里埃(Duryea)汽車作為禮物,如圖2-1所示。也有人認為,袁世凱從香港買進后獻給慈禧太后的是德國奔馳轎車。當然,此車并不曾懸掛車牌。

圖2-1 慈禧太后使用過的杜里埃汽車(20世紀30年代拍攝)
1903年,隨著汽車逐步增加,清政府首先在天津安排專門管理交通的警務人員,任務為“平易道路”(即管理交通)。1905年,北京巡警總廳警務處設立交通股,成為專門的交通管理機構。
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已有汽車217輛,工部局這時才正式訂出章程,給汽車制作車牌,并規定從1號到500號為私家車號。民國元年(1912年),上海工部局開始發行車牌,這被公認為我國第一批正式的汽車車牌,如圖2-2所示。當時的車牌采用搪瓷材質,私家車為黑底白字,車輛稅金為每季度每輛車15兩銀,相當昂貴。當時,取得1號車牌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丹麥醫生。后來,那位醫生回國了,其汽車和牌照一起被寧波籍的房地產大王周湘云的弟弟周純卿買去。2號車牌主人為猶太商人沙遜,3號車牌主人為馬立斯,4號車牌主人為哈同。好事者都以重金求購最小牌號,以顯榮耀。周湘云被稱為民國期間的房地產大王,身前財產有8000萬銀圓,曾被譽為中國首富。周純卿是當時上海著名的地產富商。

圖2-2 首批上海工部局制作的車牌
上海1號車牌汽車是一輛黑色的英國戴姆勒轎車,司機的座位在右邊,車內前座和中座之間有一排玻璃窗隔著,有小窗可與司機通話。不過,周家嫌車牌原件與汽車不搭,于是重新設計了一塊銅質橢圓形車牌,上面是黑色的羅馬數字“Ⅰ”,下方還帶有上海工部局的縮寫“S.M.C”。而上海工部局頒發的正式車牌平時被放在家里。
周純卿在取得1號車牌后,有喜更有憂。他為了保住這塊車牌可謂費盡了心血,這也成為他人生中的一段傳奇經歷。當時,上海許多有財有勢的人物都覬覦這塊車牌,不擇手段地想弄到手。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捐務處的承辦人不斷受到各方面的人情包圍及其他方面的壓力。周純卿得知后,使出一個絕招,干脆把汽車鎖進車庫里不再露面,而另買了一輛奧斯汀轎車使用。這樣,1號車就神秘失蹤了,再也無人見其出現在大街小巷中。
這輛懸掛1號車牌的汽車,據說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45年周純卿的葬禮上。周純卿與其兄秉性大為不同,其兄心儀古董字畫,而他鐘情新派汽車、游艇和跑馬等物,且樣樣精通。周家人決定在周純卿葬禮上讓老人再使用一次他生前鐘愛的1號汽車,于是將老人的遺像放大后供在車上,作為送葬隊伍中的“像亭”。此后,1號汽車再也沒上過街,而傳奇的1號車牌也不知所終。歷史已經封存,1號車牌的細節也愈加模糊,但周家人曾擁有中國最早的1號汽車車牌應是無疑的。
隨著各地汽車出現與增加,各地發行的不同車牌也涌現出來。20世紀20年代,北平、青島、漢口、廣州和昆明等大城市相繼通過核發車牌對汽車進行管理,具體由各地區自行組織實施,全國沒有統一的車牌樣式標準。圖2-3為1920—1930年的車牌。圖2-4為20世紀20—40年代各地各式車牌。

圖2-3 1920—1930年的車牌(左中右:青島、濟南、上海)

圖2-4 20世紀20—40年代各地各式車牌
1936年2月,民國政府發布《全國汽車(包括機器腳踏車)調查辦法》,要求各省對汽車進行普查登記,并頒發汽車牌照;并規定以后如有車輛易主,只變車主姓名,不變更原牌號;車輛報廢時原牌號可以發給其他車輛使用,但必須簽報各項內容。1939年9月,民國政府發布《汽車管理規則》,首次對全國的汽車牌照做出統一規定,規定各種車牌由交通部牌照主管機關統一制發,經交通部指定公路交通管理機關轉發給車主;車牌外廓長寬分別為420毫米和150毫米,車牌基材采用厚度為0.65毫米的鋼板,正面使用搪瓷材料。該規則同時規定不同用途車輛的車牌樣式(自用客車車牌為黑底白字、營業客車車牌為白底黑字、貨車車牌為黃底黑字等),通用牌號格式為“‘國’加登記號碼和上牌地簡稱”,車輛通常只能在注冊地行駛。
上海汽車數量迅速增加,1920年已經達到1899輛,到1927年增至5326輛。1935年,根據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發布的統計數據,上海共有各種汽車10292輛。四位甚至五位數字的牌號隨之出現。此時的車牌,顏色使用較為豐富,任何車主都可以申領黑底白字車牌,而紅底白字車牌只發給汽車修理行和汽車行,黃色車牌主要發給商業車輛,如圖2-5~圖2-7所示。
在順序發放牌號的同時,上海一些連號或吉祥數字牌號被富甲名流花重金購得。例如,上海3333號汽車的車主是鄂森大律師,4444號汽車的車主是“中國商父”盛宣懷四子盛恩頤(因為排行為四,所以他還高價購買了哈同的4號車牌,并花錢將44號車牌購得),5555號汽車的車主是銀行家虞洽卿之婿江一平大律師,這類車牌常常需要二三十兩黃金才能到手。“上海教父”杜月笙的1930年款雪佛蘭7777號車牌是別人贈送的。古語云“七上八下”,當時人們認為“7”有蒸蒸日上之意,是最好的兆頭。據稱,杜月笙的車經常停在上海商業銀行門口,舊上海盡人皆知,一看到“7777”就知道杜月笙來了。1935年,有人送了杜月笙一輛凱迪拉克V12轎車,杜月笙自己去申領了一個“11711”牌號,后來就一直坐這輛車。
圖2-8為“電影皇后”胡蝶與上海6435號車牌汽車。

圖2-5 20世紀20年代上海車牌(牌號5764)

圖2-6 20世紀30年代上海雙層公共汽車(牌號15178)

圖2-7 20世紀30年代上海自用小客車車牌

圖2-8 “電影皇后”胡蝶與上海6435號車牌汽車
20世紀30年代后期,上海開始發行牌號形式為“國99999滬”的車牌,如圖2-9所示。在這期間,上海也發行一種可以跨省駕駛的車牌,牌號格式有所不同,車主需要在原來的注冊登記地和需要前往的地區繳納捐稅,之后會另行發放標注有效期限的金屬小標簽,將其安裝于車牌之上,以便查驗,如圖2-10所示。
自1947年起,全國開始發行可在各地通行的新式車牌,實際上就是在前述通用牌號中去掉后面的上牌地簡稱,格式為“國99999”,如圖2-11所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民國政府曾再度改版車牌,通用牌號格式為“99-9999”,前兩位數字代表某省或直管市,如00~02代表南京市、03~07代表上海市、15代表臺灣省、16代表廣東省、19代表貴州省、29代表北平市,后四位數字則為某一地區的車牌唯一編碼,如圖2-12和圖2-13所示。

圖2-9 20世紀30年代后期上海車牌

圖2-10 上海跨省車牌(可前往江蘇)

圖2-11 1947年開始發行的新式車牌(國00466)

圖2-12 1949年廣州街頭(推測牌號應為16-1678)

圖2-13 1949年江蘇長途汽車車牌(08為江蘇省代碼)
民國期間的其他省區,車牌方面的規定也各不相同。以陜西省為例:1929年11月,陜西省首次對私營長途汽車核發車牌,規定私營長途汽車車牌每月換領一次,車牌為紙質,貼于擋風玻璃內側。1930年1月,陜西省規定所有汽車均核發車牌,私營長途汽車車牌為橢圓形,上方書“陜建”(即陜西省建設廳)二字,下記號數;官營汽車車牌為長方形,左方書一“陜”字,右記號數。兩種車牌均為藍底白字,每車兩牌,車前車后各掛一個車牌。私營汽車除懸掛車牌外,行車時還必須攜帶陜西省建設廳制發的通行證。1931年冬,為便于監督稽查,陜西省頒布汽車管理規章并重新制發車牌,車牌改以鍍鋅鋼板制作,號碼前冠有“陜西”字樣,并根據車輛類別采用不同顏色:國民革命軍十七路軍總指揮部及省政府專用汽車為正紅色;十七路軍各部、處及省政府各局汽車為黃色;各軍隊汽車為藍色;商民自用汽車為白色;各商行營業汽車為黑色。1935年3月,陜西省換發琺瑯車牌:官營汽車為黑底白字;私營汽車為藍底白字;自用汽車為白底黑字;公用汽車為白底紅字;出租汽車為黃底黑字。1936年2月,陜西省根據民國政府《全國汽車(包括機器腳踏車)調查辦法》,對汽車進行普查登記并據此頒發車牌,車牌編號從1號編起,號碼左側為“陜”字,其他按全國統一規定執行。1939年和1947年,陜西省根據民國政府《全國汽車總登記實施辦法》與《汽車管理規則》的要求,制作換發汽車車牌。
北京的牌號,曾由阿拉伯數字編號、漢字編號與地名“北京”構成,如“183百八三北京”,如圖2-14所示。車牌通常需要懸掛兩塊,前后車牌尺寸與樣式并不一致。

圖2-14 掛有牌號“183百八三北京”的汽車前后部(1917年)
在新中國誕生前,民國政府嘗試統一全國汽車注冊登記與車牌發行制度,但并未很好地進行,各地發行的車牌主要還是基于地方規定,車牌樣式更是不勝枚舉。當然,從清朝到民國時期的汽車車牌發展和演變經歷了從無到有和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這一時期的各種嘗試為新中國車牌制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