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獎賞
李杰點了點頭,但心中的疑慮并未完全消除:“史卿,朕相信你的能力,但朕更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你詳細說明一下,催生局是如何推動百姓生育的?”
史可法深吸一口氣,開始詳細解釋:“陛下,催生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首先,我們加大了對生育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向百姓傳遞生育的重要性;
其次,我們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如減免賦稅、提供生育補貼等;最后,我們還加強了對孕婦和新生兒的醫療保障,確保母嬰健康。”
李杰聽后,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這些措施確實不錯,但朕擔心,這些政策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到位?”
史可法微微一笑,語氣堅定:“陛下,臣已經安排了專門的人員,確保各項政策能夠落實到位。同時,臣也親自走訪各地,了解政策的執行情況,確保每一項措施都能夠真正惠及百姓。”
李杰聽后,心中的疑慮稍稍減輕,但仍有一絲不安:“史卿,朕希望你能夠繼續努力,確保催生局的工作順利進行。我大明的人口增長關系到王朝的未來,朕對此寄予厚望。”
史可法躬身行禮:“臣定不負陛下重托,全力以赴,確保催生局的工作順利進行。”
李杰點了點頭,示意史可法退下。史可法離開御書房后,李杰再次拿起那卷奏折,仔細閱讀起來。他深知,人口的增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堅持與努力。他希望史可法能夠不負所托,為國家帶來更多的新生力量。
史可法離開御書房后,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催生局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他深知皇帝對人口增長的重視,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
,,,
皇帝李杰在御書房中,目光深邃地凝視著墻上的巨幅地圖。地圖上,遼東地區被他用朱筆重重地圈了出來。他的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仿佛在思考著什么重大的決策。
“陛下,遼東地區的局勢現在已穩定,但陛下似乎對遼東更加憂心,不知這是為何?”站在一旁的大臣楊嗣昌小心翼翼地問道。
李杰微微點頭,目光依舊沒有離開地圖。“遼東地區別看鄭森在那里殺了一回,老實不少,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不及時平定韃子,恐怕會動搖我大明的根基。”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
“陛下所言極是。”楊嗣昌附和道,“只是,遼東地區形勢復雜,韃子軍又善于征戰,個人勇武更是厲害非常,恐怕難以一舉殲滅。”
李杰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冷笑。“朕自有妙計。”他轉身走到書桌前,拿起筆墨,迅速寫下了一道圣旨。
“即日起,凡斬殺真韃子者,不管男女老幼,一粒賞銀五十兩;敢殺良冒功者斬,全家流放,朕將撥出三百萬兩白銀,作為此次殺韃令的獎賞。”
楊嗣昌聞言,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陛下,三百萬兩白銀,這可不是小數目啊!”
李杰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只要能多殺韃子,這點銀子算得了什么?”他的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去吧,立刻傳旨下去,讓各地將士都參與進去吧。”
楊嗣昌不敢再多言,連忙躬身退下。李杰的目光再度回到地圖上,眼中閃爍著冷酷的光芒。他知道,這筆錢足以讓六萬韃子喪命,對于人口稀少的韃子來說,這將是一場災難。
楊嗣昌離開御書房后,立刻召集了內閣的幾位大臣,將皇帝的旨意詳細傳達。他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不敢有絲毫怠慢。
“你們立刻將這道圣旨傳達到各州府,務必讓每一個士兵都知曉。”楊嗣昌嚴肅地說道,“陛下對此事極為重視,若有任何差池,后果自負。”
幾名內閣大臣連連點頭,接過圣旨后迅速離開。楊嗣昌站在原地,心中暗自盤算著接下來的行動。他知道,這道圣旨一旦傳開,整個遼東地區將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
在遼東地區的軍營中,士兵們正圍坐在篝火旁,低聲交談著。突然,一名百戶急匆匆地跑了進來,一臉的激動。
“兄弟們,要發財了,陛下有旨意了!”那百戶高聲喊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士兵們紛紛站起身來,目光集中在百戶身上,不知道百戶為什么這么激動。
百戶大聲道:“皇帝下圣旨了,即日起,凡斬殺韃子,不管男女老幼,賞銀五十兩;為了殺韃子,皇帝特地撥出三百萬兩白銀,作為此次的獎賞。兄弟們,咱們要發財了。”
百戶說完,整個軍營陷入了一片寂靜。士兵們面面相覷,眼中閃爍著難以置信的光芒。
“五十兩銀子?”一名年輕的士兵喃喃自語,“這可是我兩年的軍餉啊!”
“是啊,五十兩銀子,足夠我們全家過上好幾年了。”另一名士兵附和道。
“那還等什么?”一名老兵站起身來,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我們這就去殺韃子,賺銀子!”
士兵們紛紛響應,軍營中頓時充滿了興奮和躁動的氣氛。他們知道,這筆錢足以讓他們改變命運,甚至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與此同時,韃子皇帝皇太極正與幾名心腹商議對策。他們已經得知了李杰的圣旨,心中充滿了不安。
“大汗,明國皇帝的賞銀政策一出,恐怕我們的日子不好過了。”心腹范文程憂心忡忡地說道。
皇太極皺著眉頭,目光陰沉。“是啊,五十兩銀子,足以讓那些窮鬼明狗瘋狂。”他深吸一口氣,“我們必須盡快想出對策,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大汗,不如我們暫時撤退,收縮勢力范圍,避其鋒芒?”范文程建議道。
皇太極搖了搖頭。“撤退?我們能撤到哪里去?遼東地區我們好不容易才扎根,我們怎可逃。”他站起身來,目光堅定,“我們必須迎戰,只有擊敗明國朝廷的軍隊,我們才有活路。”
大臣們紛紛點頭,雖然心中仍有不安,但他們知道,皇太極的決定是無法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