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哪怕滿洲親至,也要奉我為華夏傳承
書名: 明末:開局造吳三桂的反作者名: 此生不吃土豆本章字數: 2072字更新時間: 2024-09-09 18:00:51
嫩葉逐漸發跡,無數抹綠色悄然點綴在日久失修,破碎泥濘的官道兩側,如若不是試不試瞥見身著些許粗布爛麻,足可稱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百姓顫顫巍巍路過,怕真是要以為眾人活在這盛世之中。
今日已是四月十五,眼下兗州府境內除曲阜尚未收復外,其余州縣已幾乎在暫任兗州知府劉主敬的招撫下,悉數回歸大明。
一些順軍殘兵陸續逃向北方,而僅有不到一千人愿意歸降明廷。
然而陸靖塘自是擔心這些人的忠誠,畢竟闖賊玩的那一套他前世可是在史書上見了無數次。
倘若敵不過官軍,便順勢歸降。
而一旦官軍有任何頹勢,則勢必重未闖賊。甚至于官軍交戰時,趁勢發動騷亂,擊垮官軍心理防線,極為令當時鎮壓流賊的大明將領煩惱。
因此,對于這些人的歸降,陸靖塘則是一律要求其重返家鄉進行農桑。
如果回鄉路途實在遙遠,或家眷離散暫時未能找尋的順軍降卒,則被陸靖塘安置在兗州當地,給予必備房屋農具,繼續開荒屯田。
雖難以恢復太祖時期的屯田制,但總歸田地還是要繼續耕種的。
此前,陸靖塘從兗州知府劉主敬口中得知,前些日子流賊早已將府中及周圍州縣糧倉搬空大部,全部運往陜西西安,僅留下可供當地幾月的口糧。
導致眼下各個府州縣的糧食短缺極為嚴重,索性寒冬已過,若是臨近嚴冬怕不是要餓死凍死多少百姓。
對此,陸靖塘自是再清楚不過。
一路南下,有人煙的村鎮倒是沒有見過幾個,倒是遇到無數荒蕪的村莊。沿途更是遇到無數流民百姓,大部分皆是婦孺孩童。
想來許多壯丁要不被當地官府征召參軍剿賊,要不便是心一橫參加了流寇,與官軍為敵。
一冬天過去,餓死,病死甚至累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死尸遍地,河流中不斷漂泊著因長時間未處理早已腐敗的尸體,山野中更是散落著無數具無人認領的尸身,一日復一日漸漸滋生惡臭,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為防止傳染病滋生,陸靖塘將前世所學防治之法傳與部下將領,命其逐級教給其余的守備,千總,把總乃至哨官。
行軍途中一旦休整,必須有人盡快燒水,嚴禁官兵直接飲用生水。
此外,命部下若遇到成堆遺骸,必須著人統一挖坑焚燒,并立下木牌做好標注,避免引起瘧疾造成周圍各地傳染。
但即便如此,對于明末遍地餓殍,民不聊生也只是杯水車薪。
倘若清軍南下,到那時戰爭頻起,必然會再次在這片土地上造成更大的傷害,眼下的縫縫補補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然而,面對兗州府諸多官員對當下局勢的灰心,陸靖塘卻表現得頗為積極。
幾乎毫不歇息,他先是散發銀五千兩,張貼告示,鼓勵城中百姓搜尋沿途流民,勸其入城,整頓荒田,進而開荒務農。
明令各地官員,清廉好政,推舉賢才上任,一旦核驗確為有才之士便獎勵銀兩。
其后以永王命斬殺一大批曾未戰先降的官員,抄其家財,將尸首懸于城樓以儆效尤。
當然,他自然明白士紳于自身兵馬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并未對其余官紳大開殺戒,而是殺一批實在太過墻頭草的,留下一批較為忠心的。以官紳治理官紳,官紳監督官紳的模式處理當地矛盾。
也幸虧由于滿清的數次劫掠,山東當地的士紳家族并未那般樹大根深。
又加上山東總兵劉澤清的蹂躪,流賊的搶掠,導致士紳的實力早已大不如前。眾多士紳早已舉家遷往江南等地,許多宅子也只留下幾名下人打理。
因此,處理這些矛盾也不至于那般棘手。
到了江南,那里的官紳利益勾結才是最為可怕的。
那日鎮壓李慍玉與濟寧當地官員的叛亂后,成功用銀子收服濟寧五千兵馬的人心,其后便迅速打散重新整頓。
但這支兵馬因時間有限且未逢戰事,故暫不能當作親信使用,因此便由戚玉川繼續操練。
于兗州停留三日后,四月十八陸靖塘便率軍一千趕往曲阜,前往招降。
當城上的大順縣令孔貞堪面對明軍兵臨城下時,當即毫不猶豫命部下開城投降。又因曲阜本就城小,流賊并未把世代居住于此的孔家當回事,因此所駐扎的一千兵卒早已隨郭升朝通州開拔。
所以曲阜城中沒有大順的一兵一卒。
自是料想到這支明軍必然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作為孔子后裔的后人孔貞堪毫無畏懼,親自趕赴城下迎接陸靖塘所部入城。
即使面對陸靖塘質問,為何那日流賊攻城時絲毫不加抵抗,反而供奉大順皇帝龍位,且獻貢良馬十匹,銀一千兩,甚至主動迎流賊至臨清,繳明朝賜予縣印的時候。
那孔貞堪卻面不改色心不跳,臉龐仍然掛著一副溫和笑意的嘴臉,云淡風輕道:“吾家族歷代世襲曲阜知縣,雖不敢言能將政事處理頗為妥善,但敢言于百姓而言將其視為一等。因此,我雖未曾抵御將軍口中的流賊,但卻保全了百姓。
臨清州的百姓也一樣,皆是由我救下。”
說罷,孔貞堪不懼陸靖塘目光抬眼對視,不慌不忙道:“在這世間,每個人皆各司其職。如,將軍職責便是四處征戰保衛大明朝廷,而我的責任則是保衛當地的百姓免受苦難。將軍可知,那些流賊之前也曾是百姓,不過是快要活不下去乃至于造了反。
我若率曲阜百姓抵抗流賊,何不是也將他們置于那些流賊曾經的處境?”
聞言,陸靖塘確實無言反駁。
畢竟造成明末如此境地的確實是皇帝無能,官員腐敗,加上災禍不斷,人禍連連,讓本就脆弱的小農經濟遭到摧枯拉朽般的破壞,最終的結果便是導致各地的府州縣幾乎從里到外已然爛成一片,百姓民不聊生,朝廷遭受滅亡。
但臨走時,那孔貞堪的一句輕聲細語當即令陸靖塘猝然停下腳步。
“哪怕滿洲親至,我依舊會開城投降,如此他們也要奉我為華夏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