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怎樣進行國際政治學科的專業學習?

學習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與業余的國際問題愛好者是不同的。挪威學者托布約爾·克努成(Torbjrn L. Knutsen)認為有兩個區別。第一個區別是“方法”。經過專業學習的學生是用方法論為自己壓艙,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獲得特定的科學哲學和學術規范的指導。第二個區別是“理論”。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能夠自覺地沿著一條前人已經走過幾個世紀的道路來探究戰爭、財富、和平和權力問題。14

國際政治專業學生具有的這兩種素養,來自兩種學習,即知識的學習和方法的學習。理解這兩種學習各自的內涵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是完成國際政治專業學習的前提條件。

一、關于知識的學習

進行國際政治專業學習,必須掌握兩類知識,一類是經驗主義的知識(empirical knowledge),另一類是概念與理論知識(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經驗主義的知識主要指涉國際關系的各種具體事實,包括歷史事實和正在發生的事實。實際上,“國際關系”正是由無數這樣的事實組成的。了解這些事實,才能對國際關系有真切的認識。我們可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國際格局的主要歷史發展(例如民族國家的興起與演進,單極、兩極和多極格局的更替,國家間結盟的興衰,全球化與全球政治的出現等);

(2)主權國家及其對外政策(例如國家間的雙邊與多邊互動,國家的對外政策決策,國內政治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國家為追求對外政策目標而使用的工具等);

(3)國際沖突與戰爭(例如冷戰、海灣戰爭、巴以沖突、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俄烏戰爭等);

(4)重要的跨國合作與多邊議程(例如在國際反恐、軍控、環境安全、人權保護等領域的合作);

(5)國際制度與國際組織(例如海洋法、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氣候大會、上海合作組織、歐盟、聯合國等的現狀與作用);

(6)國際經濟互動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例如地區經濟一體化、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危機等的性質與作用)。

概念與理論知識主要指有關國際關系事實的概念抽象與理論解釋。如果說前一種知識回答了國際關系“是什么”,那么這種知識回答的則是國際關系的“為什么”。在分析國際關系的過程中,概念與理論知識可以提供一種有助于簡化現實的知識架構。正如地圖能夠指引人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理論知識對于指導國際關系研究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國際關系學中的概念與理論知識大體上包括這樣幾部分:

(1)核心概念(如無政府狀態、權力、制度、規范、國際體系、國際組織、外交、安全、全球治理等);

(2)研究范式(如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科學主義、傳統主義、理性主義、建構主義等);

(3)主要理論(如權力平衡、霸權穩定、安全困境、相互依賴、國際合作、集體安全、社會建構等)。15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經驗主義知識和概念與理論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可以運用理論知識理解與解釋現實,也可以運用經驗主義知識概括和演繹出相關的概念與理論。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講,人們研究國際關系,最終是為了得到有關國際互動的理性知識,從而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指導。

進行國際政治專業知識的學習,相比經驗主義知識,理論知識的學習無疑居于更重要的地位。事實上,不了解本學科的理論知識體系,就不能說已跨入了國際政治學的專業之門。

然而,從專業要求來講,僅有知識的學習還是不夠的,因為要成為國際政治的專業人員,最終需要具有研究能力,能夠自主地創造新知識。因此,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習研究方法。

比較知識的學習與方法的學習,可以說方法的學習更重要。在20世紀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在美國參觀調查時,曾與在紐約的中國留學生談過知識與方法的關系問題。他講了“點石成金”的典故:傳說呂洞賓有點石成金的法術,遇一貧士,要點金送給他,但那人卻不要金子,而提出要呂洞賓能點石成金的手指。蔡元培認為,我們得知識是得金,得方法是得指頭,自然是方法更重要。16

進一步講,知識與方法的關系實際上還涉及一種學習的境界。《論語》記載孔子評論子路(仲由)的音樂造詣時說過這樣的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這里的“升堂”是指入門,“入室”是指進入更高的境界。在國際關系專業的學習中,掌握基礎知識只是“升堂”,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算是“入室”。17

二、關于方法的學習

在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習中要“升堂入室”,就要系統地學習研究方法。也許有人認為研究方法不過是研究經驗的總結,無須專門學習,但實際上研究方法亦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其中包括有關方法的理論,即所謂的方法論,也包括對論文寫作規范與各種學科方法的理論闡述與操作說明。進行這方面的學習,人們需要熟悉相關的概念、原理與規范,但更需要學會應用,能夠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悟性與研究、創造能力。

學習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人們首先面對的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對于研究者來說,無論是進行國別研究、地區研究還是進行問題或理論研究,都需要對事實與觀察、理論與解釋、途徑與范式等帶根本性的問題有適當的思考。對這些問題怎樣看,決定著研究者對方法的理解與選擇。

1.事實

事實是國際關系研究的基點。“科學是建立在事實上面的建筑物。”18對國際關系學者來說,要進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須選擇適宜的方法,而要做適宜方法的選擇則需要對事實有恰當的了解與認識。

什么是“事實”?在中文里,“事實”一詞的釋義是“事情的真實情況”。19在這里,“真實”是個關鍵術語。所謂“真實”,一是指事情存在或已經發生;二是指有關事情的陳述“與客觀現實相符”。在英文詞典中,有關“事實”(fact)的基本釋義也可以概括出上述兩層含義。20這兩層含義,強調的都是事實的客觀性。

除了客觀的視角之外,對事實的界定還存在主觀的視角,即根據有關信息相信為真的東西,以及經過研究證實為真的東西。在這里,“確信”(know)就具有主觀的含義,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對于一般的大眾來說,“確信”事實大概主要是依據經驗,但對于研究者來說,則還需要進行學理驗證。所以,研究者對于事實還有一種界定,即“如果所有(或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一項觀察結論(an observation)正確,那么它就是事實”。21這個定義涉及科學研究的實踐,即經過證實的東西才是事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出“事實”的四層含義:(1)真實存在的事情;(2)反映真實情況的信息;(3)通過相關信息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事情;(4)被證實的觀察、觀念,即經過科學研究被證實的事情。在這四層意思中,“真實存在”是最根本的一條,有了事情的存在,才可能有對事情的認識和反映事情的真實信息。

把有關事實的概念應用到國際關系研究中,就有了“國際關系事實”這一概念。這種事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為真實的事實,包括行為體本身,也包括行為體的言論、行動和意圖,以及行為體互動的結果。另一類是作為文本的事實,即有關事實的描述和解釋。這兩類事實,后者是以前者為依據。

由于真實是事實的第一要義,因此從屬性上來講,國際關系事實首先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存在也可稱為實在(reality),其構成包括國際關系的實體(substances),也包括這種實體的功能和行為所導致的屬性(properties)、狀態(state)、關系(relations)、過程(process)和事件(events)等。就這兩類范疇來說,作為實體的國際關系行為體構成了事實的第一要素或第一存在,因為它們是各種行為、屬性、關系、狀態的承擔者。以美國為例,它本身的存在是第一存在,它的對外政策屬性,諸如新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它所采取的對外政策行為,諸如推行印太戰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國際關系現狀,都是以美國這個實體為載體的第二存在。

在國際關系中,不論是國家行為體還是非國家行為體,其存在的最基本的表現都是進行互動。在這里,互動的含義是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行為體參與各種互動,會造成國際形勢的某種狀態。狀態是指實體在特定時刻的性質的總和。例如,和平、戰爭、緊張、緩和等都是行為體互動所造成的國際形勢的狀態。實體間互動的不同狀態的存在,表明國際關系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行為體互動所導致的結果,無論是事件、狀態還是過程,在本質上都可以概括為行為體間一定的關系。國際關系事實從關系的角度講,是一種復雜的和系統的存在。一方面,構成關系的行為個體具有復雜性,不同的個體會對相關的事件、過程、狀態、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些個體因存在復雜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又會使國際關系事實在整體上表現為一種系統的存在。在這個系統中,任何一個實體都存在于與其他實體互動的鏈條之中。國際關系事實的這樣一種復雜的和系統的存在現狀,決定了它既是一個包含不同元素的復合體,又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連續體,既具有可以還原為不同個體、不同事件、不同狀態和不同過程的個體性,也具有不可以還原為組成元素的整體性。

國際關系事實作為一種實在,經由人們的觀察和研究,會成為某種“文本”。文本是對于國際關系事實的描述與解釋。在國際關系學界,由于絕大多數研究者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真實存在的事實,只能閱讀文本,因此文本構成了國際關系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在當代,有關國際關系事實的文本大體上包括這樣幾類:

(1)描述和記錄經驗事實的文本,這類文本包括新聞媒體的各種形式的報道,也包括諸如外交檔案之類的資料;

(2)國際互動當事方正式發布的文本,諸如宣言、聲明、條約、報告等;

(3)各類研究文本,諸如論文、專著、評論等;

(4)各種數據庫的統計數據。

國際關系事實作為真實存在的事情,都是人的行為的產物。由于人的行為都有意圖與目的作為指導,都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這種真實乃是不同于自然事實的社會事實。大到國際戰爭、聯合國大會,小到招待來訪領導人的菜譜,22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講,國際關系的真實又是一種具有主觀性的存在。例如,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是一定的主觀意圖的產物,俄羅斯對此作出強烈反應,也是一定的主觀意圖的產物。雙方基于主觀意圖進行互動,使得該事實具有了遏制、反遏制的權力政治意義。

就國際關系的實在而言,“意義”除了會體現在行為體的行為所造就的各種事件、過程中之外,還會體現在一些看似純物質的人造物中,諸如核武器、航空母艦等,因為這些人造物的存在都是人有目的、有意識行為的結果。例如,美國保持龐大的航母戰斗群,是為了確保在全球的軍事霸權;朝鮮試驗核武器和發射導彈,是為了在權力互動中增強自己的地位。

國際關系事實所具有的這種主觀性,在文本中的體現就更清楚了。作為人造物,文本的形成是來自人的觀察、描述和解釋。在這一過程中,即使觀察者持完全客觀的態度,受觀察條件所限,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觀。面對國際關系事實本身所具有的復雜形態,任何直接的觀察者都只能觀察到事實的某些片斷和方面。要描述和解釋完整的事實,他們都不得不通過思維整合有不同信息來源的文本,并且加入主觀的推斷。由于作者的主觀推斷會反映其“背景知識”(包括有關對象的知識以及理論偏好和價值好惡),因此造就文本實際上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活動。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國際關系事實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從事實的存在來說是客觀的,但從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來說則又是主觀的。國際關系事實的這種雙重屬性,決定它既具有可以觀察的一面,又具有不可以觀察的一面。可以觀察的一面是指其外在現象,不可以觀察的一面是指其內在意義。由于國際關系事實具有這兩種屬性,因此進行國際關系研究既需要觀察其外在現象,也需要詮釋其內在意義。進行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徑。

對事實的外在現象進行觀察,研究者需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盡可能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對于研究者來說,事實的外在現象有怎樣的形態、過程與結果,相關的描述與解釋是否與真實相符,都需要經由觀察作出判斷,而不能依靠主觀想象。

對于事實的內在意義,由于不能進行客觀觀察,不能通過感官感知,因此原則上需要進行詮釋,即理解和解釋反映行為體意圖的文本。雖然行為體的內在意圖或遲或早會以外在的方式表現出來,但要確定這兩者的相關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情況下,研究者需要解讀出行為體沒有通過話語表達出來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對于理解事實可能是不可缺少的。從方法來講,研究事實的內在意義需要在理解文本的語義、語境的基礎上,基于研究者的“背景知識”進行判斷。這種對于“意義”的理解與解釋活動,可能是經由推論,也可能只是想象。

總之,國際關系事實既存在可以實證的一面,也存在不可以實證的一面。對于研究者來說,根據事實的屬性選擇適宜的方法是一項基本原則。以主觀的詮釋方法研究事實的可以觀察的一面,以客觀的實證方法研究事實的不可以觀察的一面,都是南轅北轍。

2.理論

無論是進行實證研究還是非實證研究,從學理角度講,都需要上升到理論。對于紛繁復雜的國際互動現象,人們如果不能進行某種程度的理論化,很可能無從理解和解釋。有了理論,人們對國際關系事實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3

什么是理論?迄今為止學界依然言說各異。《現代漢語詞典》對“理論”的界定是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24《新牛津英語詞典》的界定是意在解釋某物的一個命題或概念體系。25這兩個界定,前者說明了理論的外延,即理論是涉及各門學科的系統知識;后者說明了理論的內涵,即理論是解釋一定對象的命題和概念體系。把這兩層含義應用于國際關系理論,可以提出這樣的界定:國際關系理論是對國際互動事實的系統解釋,其形式是一組相互聯系的概念和命題。

探討國際關系理論的界定,“解釋”是一個關鍵術語。在中文里,“解釋”的詞義是“說明含義、原因、理由等”。26在英文中,意為“解釋”的常用語有兩個,即explain和interpret。這兩個詞語,explain的釋義包括對理由、原因的解釋,而interpret的釋義則包括對社會事件或行為的意義(meaning)的詮釋。27對比這兩種釋義,可以看到,中文的“說明含義”,對應于英文的interpret,而“說明原因、理由”,則對應于英文的explain。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把“解釋”一詞的含義區分為對因果關系的解釋和對意義的詮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兩種解釋剛好對應于兩種不同的研究和得出的不同理論。

進行實證研究所得到的理論,作為對因果關系的解釋,人們通常認為可以得到證實或證偽。28這種理論產生于探求客觀規律的過程之中。進行這樣的研究,途徑包括經驗觀察,也包括概念演繹。進行經驗觀察是為了描述現象之間的聯系,以便發現規律。進行概念演繹是為了對規律進行解釋,以便建立一套具有邏輯聯系的命題。

瀏覽學界有關理論含義的討論,可以看到,有較多學者認為理論是對變量間關系或規律的解釋。例如,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認為,理論“是對規律的解釋”。29康韋·亨德森(Conway W. Henderson)提出,理論是指意在解釋與推測一定研究領域的變量間關系的一組具有邏輯聯系的命題。30就當代國際關系研究的主流理論來說,新現實主義所闡釋的國家趨向于形成均勢的理論31,自由主義提出的民主國家間無戰爭的理論32,就都屬于這一類解釋。

對于事實的不可以觀察的一面進行研究,即對意義進行詮釋,所得到的理論是不能證實或證偽的。在這種理論研究中,一個最基本的假定就是人的行為乃是其意圖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體現。要解釋這樣的意圖,就必須聯系歷史和社會條件理解和解釋相關的文本。例如,以英國學派為代表的傳統主義者,就主張在審察和理解證據的基礎上,依靠判斷、直覺和洞察力得出結論。33

以上所講的兩種研究途徑和由此而產生的兩類理論,是分別對應于事實的可以觀察的一面和不可以觀察的一面的。由于國際關系事實具有雙重屬性,既有可以觀察的一面,亦有不可以觀察的一面,因此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兩種不同途徑,解釋規律與解釋意義的兩種不同理論,對于國際關系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3.途徑

國際關系研究是通過一定的途徑(approach)實現的。這種途徑包括研究問題、分析視角、資料搜集、概念運用、方法選擇等要素,可以為研究提供指導,為回答有關問題提供準則。在研究實踐中,學者們通常會采用不同的“途徑”,并因而會發生各種爭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某一種“途徑”得到廣泛認可,取得支配地位,成為標準的研究和解釋框架,那么它就變成了該研究領域的范式(paradigm)。

“范式”的概念是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首先提出的。按照他的闡述,科學的發展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最初,研究界存在很多相互競爭的流派,學科成員對該學科應研究哪些現象,遵循什么樣的標準或研究方法沒有共識。其后,在研究者中間會出現可仿效的研究成果,并在應研究的問題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一致。這時就有了共同的范式。庫恩認為,一門成熟的科學是由單一范式支配的,一個學科從前科學階段發展到科學階段的標志,就是確立了統一的范式。出現專門的刊物、學會和成為學校課程,都是在這一階段。有了占主導地位的范式,這門科學就成為“常規科學”。在“常規科學”階段,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將范式應用于實際問題,以解釋各種現象。當然,有些問題是范式不能解釋的,如果這種“反常”的問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原有范式就會受到質疑,“科學危機”就發生了。這時,就會有人用新的研究途徑取代舊范式。一旦新的途徑得到學界認可,新范式就形成了。庫恩認為,通過革命由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過渡是成熟科學通常的進步模式,一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就是經由這樣的方式而不斷發展。34

庫恩對科學發展的這種概括,主要針對的是自然科學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可能很少有單一范式居主導地位的情況。如果應用“范式”的概念,大概只能按照比較寬泛的標準,指得到較多人認可的研究模式。如果存在不同的“范式”,在“范式”之間就會存在爭論。就國際關系學科而言,按照“大爭論”(great debates)敘述的學科史,就涉及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實證主義與后實證主義、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等爭論。這些爭論就是所謂的“范式之爭”。

(1)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

在20世紀50年代末之前,國際關系學界的主要研究途徑是所謂的“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這種研究途徑具有較濃厚的道德哲學色彩,其基本特征是運用思辨式語言和詮釋方法進行文獻研究,注重演繹推理,傾向于通過歷史回溯和案例分析獲得經驗主義的知識積累,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定量方法。35英國學派的一些學者是堅持這一研究途徑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爾(Hedley Bull)。

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伴隨著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興起,傳統主義途徑受到了挑戰。在國際關系學界,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卡爾·多伊奇(Karl W. Deutsch)、戴維·辛格(J. David Singer)和詹姆斯·羅西瑙(James Rosenau)等。這些學者謀求使國際關系研究更科學,方式是通過借鑒來自自然科學的更嚴格、更復雜的途徑,以期建立一種累積的知識體系,所用方法包括數據收集、定量分析、數學模型等,并開始使用計算機。

行為主義作為一種研究途徑,所強調的基本原則是科學主義。這與實證主義是一致的,即在分析經驗事實基礎上概括出來的假設或理論,必須能用普遍適用的方法加以檢驗或證實。行為主義者相信可能存在一種有關國際關系的累積的科學,可以使國際關系研究的復雜性、精確性和簡潔性不斷得到推進,并且使其預測力和解釋力不斷增強。

行為主義興起之后,曾經風行一時,但很快受到了傳統主義的反擊。傳統主義者懷疑有關未來的預測和把可能性分析用于人類事務的做法。對于定量研究,他們認為是“通過煞費苦心的統計分析來證明對有常識的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論點”。赫德利·布爾認為,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實證的標準行事,那國際關系研究就沒什么意義可言了。36

傳統主義與行為主義之間的分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構成了國際關系學科在方法論領域的主要爭論。盡管在美國學界,定量研究似乎是主流,但在歐洲學界,傳統主義方法則一直享有重要地位。在爭論中,雙方都逐漸意識到誰都不可能壟斷這個領域的知識。伴隨著這場爭論的止息,有人稱國際關系研究進入了“后行為”時代(“post-behavioral” era)。37

(2)實證主義與后實證主義。

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在方法上與行為主義是一致的,包括經驗觀察、科學實證、知識積累等要素。作為一種“范式”,實證主義有四個基本假定:(1)科學是一個整體,無論自然科學領域還是非自然科學領域,都應適用相同的方法;(2)對事實的研究與價值判斷須區分開,在理論之間,事實是中性的;(3)社會領域像自然界一樣也有規律性,運用尋找自然規律的大體相同的方法,就能夠“發現”這些規律;(4)確定陳述是真的方式,依賴于對事實的檢驗。實證主義的方法,體現了經驗主義的認識論。38

在國際關系學界,實證主義一直享有重要地位。按照史密斯(Steve Smith)在20世紀90年代的講法,國際關系學科在過去的40年中一直處于實證主義的支配之下。39特別是在美國學界,存在著一種較普遍的觀點,即只有科學實證方法是方法,如果使用其他非實證方法,諸如運用“描述—歷史”方法(descriptive-historical approach),則是方法論意識薄弱的表現,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方法。40

然而,在國際關系學界,也一直存在著對實證方法持批評立場的途徑,這就是后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之后,有幾種新穎激進的理論得到迅速發展就體現了這類思潮的影響。這些理論包括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女性主義理論(feminist theory)、規范理論(normative theory)、歷史社會學(historical sociology)等。41這些理論在方法論上的主要特點是反對經驗觀察與事實驗證,否認社會世界的客觀性,強調國際關系中觀念與話語的作用,不承認人的認識和理論可以與價值和社會影響相分離,強調結構與行為體的相互建構,并且強調權力的非物質性和真理的相對性等。42不過,這些理論雖然有共同點,但在觀點上卻存在很大差異,實際上是具有不同解釋視角的后實證主義。正如史密斯所說,它們聯合起來,是基于它們共同拒絕的東西而不是它們共同接受的東西。43

后實證主義對實證主義發起的挑戰,盡管也可稱為“范式之爭”,但這種爭論是不對稱的,因為這些激進的理論在建構主義興起之前,一直處于邊緣地位,而且,由于這些理論側重于批判而很少建立自己對于世界的系統闡釋,因此與主流理論(諸如現實主義與自由制度主義)還形不成真正對等的討論。不過,這些體現后實證主義途徑的理論對人的行為的意義的強調,對觀念在國際互動中作用的強調,還是有重要價值的。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大發展,正是在這些理論思潮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具影響力的學科地位。

(3)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

國際關系研究中的理性主義,簡而言之,就是正式或非正式地把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模型應用于國際關系問題,諸如基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或博弈論進行研究。44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理性選擇強調的是行為體怎樣試圖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手段來實現這些利益。按照經濟學的假定,所有行為在本質上都是理性的,人們在采取行動之前會計算可能的代價和收益。基于這一假定,人們可以建立一種有關人類行為的模型。例如,在研究國際危機時,人們可以根據行為體的收益設計各種博弈模型。實際上,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通過分析行為體的目標尋求(goal-seeking)行為來解釋其對外政策的任何一種實證方法,都可以歸入這一類別。

運用理性選擇模型進行國際關系分析,前提假定是行為體必須具有共同的知識,即對于國際環境有共識,對于獲益矩陣、戰略選擇點、不同類型的可能性等有一致理解。在這些既定條件下,研究者可以根據行為體的偏好、可能性和選擇范圍,推導出理性選擇的結果。45不過,就國際關系學界的研究情況而言,不同學派對這種“既定東西”的認知可能是不一樣的。例如,在無政府狀態下,現實主義認為行為體的理性選擇是加強權力與安全,因而傾向于沖突;而自由制度主義則認為相互依賴和共同利益會導致行為體傾向于合作并建立國際制度。面對這種差異,人們不可避免地會對理性選擇的前提條件提出疑問:行為體進行選擇的環境到底是不是既定的客觀存在?如果不是,那么它是怎樣產生的?正是基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建構主義向理性主義發起了挑戰。

建構主義針對理性主義以為既定的客觀事實,從社會學的視角區分了具有物質屬性的自然事實和人們的社會活動所建構的社會事實,認為社會事實的形成乃是人的行為的結果,它們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決于人們的觀念。這種觀念不是指個人觀念,而是指“集體意向”,即共有的觀念(或稱“文化”)。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建構主義力圖說明行為體共同具有的理解與期望怎樣建構了國際關系的事實。

建構主義在解釋國際關系時,認為行為體在意識上相互影響的“主體間”結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這種結構使得物質世界具有了意義。這種主體間結構有著不同的表現,諸如規范、認同、知識、文化等。這些觀念性要素決定行為體的利益,而利益又激發了行為。46為了詮釋行為體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建構主義不希望采取假設—驗證的方法,因為建構主義要詮釋的不是因果關系而是建構關系。關于建構主義的更多內容,本書第二章有專門的討論。

以上所介紹的“爭論”,主要涉及的是研究途徑的分歧。聯系前面討論的國際關系事實的屬性可以想到,這些“范式”之所以存在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指涉的是事實的不同方面:行為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主要研究和解釋的是國際關系事實的可以觀察的外在現象與規律,而傳統主義、后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則主要研究和解釋的是國際關系事實的不可以觀察的內在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范式之爭”并沒有多少對錯的意義,因為國際關系事實的這兩個方面都需要進行研究與解釋。

討論事實、理論與途徑這些涉及方法論的基本問題,有助于我們思考什么是國際關系研究以及應怎樣進行國際關系研究。從專業學習的角度講,要掌握研究方法,最終還要靠實踐,即要能寫出合乎學術規范的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酒泉市| 东光县| 大关县| 偃师市| 左权县| 许昌市| 泰宁县| 奉节县| 昌平区| 确山县| 清涧县| 麦盖提县| 瑞金市| 九江市| 淮南市| 讷河市| 滦南县| 开原市| 吉木乃县| 乳源| 秀山| 镇雄县| 呈贡县| 天门市| 五莲县| 永定县| 临城县| 庐江县| 紫阳县| 那坡县| 隆化县| 蓝田县| 七台河市| 纳雍县| 于都县| 时尚| 蕉岭县| 正定县| 安仁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