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論文寫作的規范與方法

撰寫國際關系論文,要做到邏輯自洽、結構合理,特別是要有所創新,有幾個規范是必須遵守的,包括:(1)觀察事實與閱讀文獻要有發現;(2)有基于疑惑提出的研究問題;(3)有對問題的明確答案即核心觀點;(4)有適宜的文獻綜述證明自己的核心觀點具有新意與研究價值;(5)有論證核心觀點的適宜方法;(6)有明確結論構成對國際互動現象的新認識并產生政策啟示。這六個方面,前五點是基本要求,第六點是前五點做好的結果。作為相互聯系的學術要求,這些規范是評價論文寫作和進行研究設計的重要標準。

一、事實與發現

在確定的領域開展國際關系研究,起點在哪里?“經驗論”的觀點主張應開始于觀察,認為廣泛收集資料,歸納經驗事實,就能建立起科學的大廈。與之不同,“唯理論”傳統的觀點則主張應開始于問題,認為通過理性的演繹,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才能實現知識的增長。從經驗觀察和理性質疑這兩種途徑來講,雖然對于研究都不可缺少,但卻未必能找到創新的切入點而進入論證的過程。要邁進研究的大門,實際上最重要的是要有發現。

所謂“發現”,就是“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47對于研究者來說,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探索總會碰到很多疑惑。不過,自己的未知未必就是學界的未知,因為問題可能已經解決而自己并不知道。所以,要有發現,首先要找到在學界確實存在的疑惑。但僅僅找到這樣的疑惑還不夠,還必須找到解決疑惑的途徑,否則還是進不了研究的大門。所以,構成研究起點的“發現”須包括兩個東西,一個是基于疑惑提出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可以指引探索的方向;另一個是與這個問題相對應的有待驗證的答案,也就是在隨后的研究中擬論證的核心觀點。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發現來自對事實的觀察和思考。由于國際關系的研究對象包括作為真實的事實和作為文本的事實,因此“觀察事實”既需要直接觀察經驗事實,也需要閱讀和理解已有的文本。就這兩種“觀察”來講,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比如親眼目睹國際互動的事實,或是進行田野調查和訪談,當然比閱讀第二手資料要好。然而,由于絕大多數研究者沒有這種機會,因此閱讀文本就成了進行國際關系研究的常規途徑。

以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內容進行解讀時需要注意區分兩種敘述,即“事實”與“觀點”?!笆聦崱笔侵笇陀^現實的描述,這種敘述可以用證據證實或證偽;而“觀點”則是文本作者表述的主觀看法,是對于客觀事實的判斷、推論與解釋。

對文本中的“事實”進行思考,主要是依據證據判斷其真偽。如果沒有證據或是證據不足,那就需要提出質疑。這是一個客觀實證的過程,不應受主觀偏好的影響。對于文本中的“觀點”進行思考,則需要考慮其判斷是否恰當,推論和解釋是否合乎邏輯,以及是否具有相應的解釋力和應用價值。

由于國際關系事實是內含行為體意圖的社會事實,有不可以觀察的觀念性要素,同時觀點的提出者又有不同的理論背景和價值偏好,因此在同一個問題上存在不同的主觀看法是很正常的。解讀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觀點”,并不存在得到公認的客觀檢驗標準。因此,人們應當適宜地對待觀點多元的現實,對每一種觀點都要有獨立的思考,要經過一定的質疑。如果發現推論不合邏輯,與國際互動的現實相悖,不能給人們認知國際問題和進行戰略應對提供指導,那就需要思考能否提出更好的觀點。

從具體操作來講,對事實的觀察有可能發現新的國際事態,或是已有事態的新的關系、屬性、特點和變化趨勢,也可能通過數據處理發現新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這樣的發現可以構成實證研究的起點。對觀點的“觀察”可能通過質疑已有理論的現實解釋力提出新解釋,也可能通過質疑事實的“意義”對行為體的觀念因素作出新說明。對已有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和對策建議進行質疑,如果發現缺乏現實價值與積極影響,那就可以提出新判斷與新建議。

總之,通過檢驗事實和質疑觀點發現新事實或新觀點,只要相比此前的研究和知識的積累又向前邁了一小步,那就能構成適宜的創新切入點。

二、提出問題

基于發現開始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提出研究問題。這樣的研究問題,對應的是學術界有待解決的疑惑或爭論。對于研究者來說,研究問題不單是需要解答的疑問,它還具有規定研究出發點和所要達到目的的屬性。不同于為了編撰教科書去綜述、梳理已有的知識,以解決疑惑為導向的研究是旨在探索未知和創造新知識。

從知識的構成來看,研究問題是處于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相交的部分。相對已有的知識,研究問題是指涉未知的東西,但這種未知并不是完全的未知。對于完全不知道的東西,研究者是不可能提出有意義的研究問題的。因此,研究者所要探求的未知,必須是與已知有聯系的東西。這種東西應該存在于已知與未知的交界之處。研究者通過觀察事實找到這種具體的交界之處,就能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48

研究設計所提出的問題,在形式上可大體概括為“是什么”“為什么”和“做什么”三大類。

“是什么”的問題是與“描述”相對應的。在國際關系研究中,一個事實是否存在,有怎樣的形態、屬性、影響和變化趨勢,都需要通過描述來解決。例如,《美國利益面臨五大威脅》一文,所提出并論述的就是美國面對的威脅“是什么”的問題。49除了對現實問題的描述,“是什么”還涉及對理論概念的描述。例如《國際政治中的權力是什么?》一文,所指涉的就是一種概念化事實,描述并解釋了一個行為體使他者做原本不會做之事的能力或關系機制。50

“為什么”的問題是與“解釋”相對應的。比如,針對冷戰后現實主義不再具有解釋力的批評,肯尼思·華爾茲2000年在《國際安全》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冷戰之后的結構現實主義》的論文。該論文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為什么冷戰后現實主義仍然具有解釋力。51

“做什么”的問題是與“價值判斷”和“對策建議”相對應的。由于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進行價值判斷就意味著贊同或反對某種互動行為、政策或現狀,而對策建議則總是與價值判斷相聯系,因此這兩者就研究問題而言往往是分不開的。例如,《美國不同的大戰略觀》一文進行了戰略觀的比較52,其中就包含了價值的取舍和美國政府應當“怎樣做”的建議。

研究者設計論文提出問題,基本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現實,二是文本。研究者觀察現實可以得到有關真實的第一手信息,而閱讀文本則可以得到有關真實的描述、解釋、價值判斷和應對策略。如果人們發現現實的國際問題沒有得到適宜的描述和解釋,或者發現已有的價值判斷和應對策略不適當,那就會產生疑惑,并進而提出有待研究的問題。

從操作的角度講,提出研究問題可以經由下述途徑:

第一,觀察事實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人們的觀察通常會從個案開始,通過關注與他者不同的事實,或是理論不能解釋的事實,就可以提出問題。進行這樣的觀察,可以橫向比較同類的事實,以探求事物的新屬性;也可以縱向地進行歷史的比較,以探求事物的發展變化。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進行定量分析是一種重要模式。通過對個別事實的深入觀察與比較,就有可能發現可作統計分析的變量與路徑。這也是一個從點到面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觀察提出問題,人們應重點關注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東西,這樣就能從發展理論的角度找到研究的切入點。

第二,閱讀文本進行理論、概念的比較。人們閱讀文本,了解一個理論概念的時候,總會對比已知的其他文本和已知的事實。當研究者發現一種理論失去解釋力的時候,就會思考是不是有其他理論工具可以使用。當發現沒有適用理論的時候,就需要針對已有理論提出問題。這種問題可以是顛覆性的問題,也可以是修正和補充的問題。當然,為了能夠提出真正有意義的理論問題,研究者必須對相關事實和文獻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第三,詮釋意義。研究者提出“為什么”的問題,常常會涉及對意義的解釋。例如,小布什為什么堅持進行伊拉克戰爭,伊斯蘭激進勢力為什么與西方為敵,日本的右翼政客為什么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都是涉及行為體意圖的問題。

第四,變換角度,探討新的研究思路。當研究者發現傳統的研究路徑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并且發現可以運用其他學科的方法時,就可以跨學科進行研究途徑的借鑒。在國際關系研究中,人們借鑒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的研究視角與手段,就是這樣的探索。基于新角度進行研究,就可以提出新的問題。當然,借鑒新的學科方法,最終是要為國際關系研究服務,因此只有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應該進行這樣的轉向。一般來說,變換思考角度要針對研究較少、較薄弱的方面。53

第五,提出政策建議。當國家外交面對新挑戰需要有新的對策與戰略時,就可以提出這樣的研究問題。這樣的研究視角,與現實的國際互動密切相關,探討的是行為體應當怎么辦。例如,應如何進行特定問題的外交談判,應如何對國家利益進行判斷,應怎樣排列不同的目標與需求,應怎樣處理國際危機等,都是決策部門需要研究者回答的問題。除了短期和急迫的對策需求之外,國家制定中長期的對外政策或戰略也需要有對策建議。圍繞這樣的重大問題,配套問題通常涉及對形勢變化、外交應對、資源運用、相關國家的可能反應等方面的研究。

以上所講的問題提出途徑,都有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不過,研究問題并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產生的,有時問題可能是來自靈感和突發的聯想??夏崴肌とA爾茲就談到過理論創新時“智慧的靈光閃現”的重要性。54對于研究者來說,要發揮想象力,在思索研究問題時就不應受任何拘束。當然,有了初步想法之后,還需要進行仔細推敲,以便判斷它是不是一個好的研究問題。

關于好的研究問題,有四個方面是可以考慮的:

第一,一個好的研究問題,一定對應于一個未解決的疑惑,所期待的答案與論證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具有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F實意義是指能產生對于事態的新的描述、解釋或對策,理論價值是指有助于推動理論研究的發展,要么能提出一個新理論,要么能修正一個有缺陷的理論使之更完善。

第二,好的研究問題應表述得非常清楚,有嚴謹的邏輯基礎,其指涉對象沒有含糊之處。如果問題表述含糊,那么針對它的研究就不可能給出清晰的論證,人們對研究結論的理解也往往會產生歧義。要想使所做研究不產生歧義,提出語義清晰的問題是一個必要前提。

第三,好的問題應當有適中的領域范圍,有較為廣闊的研究和解釋空間,但又不過于寬泛。通常,其構成應當是以核心問題為主的一組問題,這一組問題能夠合理地構成研究框架。如果大問題不能分解或演繹成若干具體的小問題,研究者就可能無處著手。

第四,好的問題應當有適用的研究方法和資料。對于研究者來說,問題就是要達到的目標,沒有適宜的方法,就不知道應如何研究,自然不可能達到目標。由于研究者掌握和熟悉的方法都是有限的,因此所提問題一定要與自己的研究能力相適合。當然,研究者有了好的方法,還應考慮能否找到適用的資料。例如,進行國際關系史研究如果不能查閱相關的外交檔案,那就無法得到必要的資料。

三、提出核心觀點——問題的答案

研究者提出問題,同時需要給出問題的答案。在論文設計中,與問題相對應的答案就是論文的核心觀點。55在設計論文時,必須先行提出待論證的核心觀點,因為人們閱讀論文,需要在一開始就知道作者要論證什么和怎樣論證。事實上,論文選題有沒有意義,自己的研究是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所選方法是否適當,都是相對于論文的核心觀點而言的。

論文的核心觀點,在不同類別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形式。

進行實證研究,例如論證所發現的因果關系、相關關系,核心觀點就是論文的核心假設。作為對變量間關系的一種學術猜想,假設既是對研究結果的一種預測,也是對所研究問題預先給出的有待驗證的答案。這樣的答案是要說明國際行為體間有怎樣的關系,國際事態為什么會發生及是怎樣發生的。從形式來講,假設乃是陳述事實的一個命題。

在研究中提出假設,基本的前提是研究對象要可以觀察。如果研究者提出的命題包含不能觀察的要素,那么就無法進行經驗實證。例如,建構主義者所提出的命題“共有觀念建構了國際體系的結構”,就包含了“共有觀念”“建構”“國際體系的結構”等不可以直接觀察的因素,因而不能作為研究假設。相反,民主和平論者所提出的“民主國家不打仗”,則符合假設的條件,因為該命題所涉及的兩個要素,即“民主國家”與“戰爭”,都是可以觀察的,因而是可以進行驗證的。

根據所指涉變量關系的屬性,假設可以反映因果關系,也可以反映相關關系。如果觀察事實發現A是C發生的確定原因,那么就可以提出有關A與C的因果關系的假設;如果發現A與B是影響C發生的因素,而這種影響的程度具有不確定性,那么就可以分別提出有關A與C和B與C的相關關系的假設。例如,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提出的崛起國挑戰霸權國導致大國戰爭的觀點,指涉的就是因果關系56,而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提出的在復合相互依賴條件下非國家行為體地位上升、國際政治中低政治議題地位上升和軍事力量地位下降等命題,57所指涉的則是相關關系。

根據指涉對象,假設可以分為特定假設與一般假設。特定假設是有關特定對象的假設,主要用于解釋國際關系中的特定事件,帶有特殊性。例如,冷戰是一個特定事實,對于冷戰的結束,人們就可以提出待驗證的假設(答案)。一般假設是針對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事實,具有較廣泛的解釋力。用于解釋規律的假設,就是一般性假設。上述米爾斯海默和基歐漢提出的假設都屬于一般假設。這種假設即使只能表明變量關系的或然性,仍具有較廣泛的解釋意義。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不論研究者提出何種假設,從方法的要求來講,都應該有清楚明確的表述:假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不應存有爭議;所有變量都應有明確的界定;表述應為陳述句而不是疑問句;每一個假設說明的都是兩個變量的關系,如果有更多的變量,則應分解為不同的假設。如果假設在表述上存在模糊性,人們在理解上就會有不確定性,進行驗證也會有歧義。

與實證研究不同,如果研究者是進行非實證研究,所針對的是不能觀察的事實,那么就不能采取提出假設的方式陳述核心觀點。通常,探討事實之意義的研究,有關戰略意圖的研究,詮釋文本的研究等,所提出的核心觀點,都是在理解基礎上所作的主觀判斷。例如,奧巴馬執政期間美國實施“再平衡”戰略,把力量的重心轉向亞太,這個事實的意義何在,是不是有遏制中國的意義,研究者就需要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進行判斷。

研究者以非假設的形式提出核心觀點,其表述同樣需要簡明清楚。如果是用一段話來陳述擬論證的觀點,那么其中一定要有核心命題。一般來說,核心命題越簡明,設計論文框架就會越明確,是否有創新就會越清楚。如果人們讀一篇文章找不到清晰的核心命題,那么這篇文章就可能存在根本性缺陷。

設計論文提出核心觀點,必須要有新意,這是設計與寫作論文的最根本的要求。所謂有新意,就是要與此前學界已提出的觀點有所不同,能夠解決學界尚未解決的疑惑。要清楚地表明觀點具有新意,研究者就必須進行文獻綜述。

四、進行文獻綜述

專業研究者進行文獻綜述,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學科綜述,即說明學科的發展,表明自己對相關研究領域有充分了解,擬在該學科作進一步探索。另一種是問題綜述,即集中于所要研究的問題,通過陳述已有研究的觀點,說明自己正進行的研究具有創新性。這兩種綜述有密切關系,但范圍與功能是不同的。前者是要說明研究者對所選定研究領域的了解,而后者則是要說明論文擬研究的問題相對前人的貢獻有怎樣的價值。從撰寫論文的角度講,闡明自己的觀點具有創新性,擬做研究才具有合法性。

以創新為目的進行文獻綜述,既要表明論文擬論證的觀點與已有研究不同,又要表明這兩者間有密切聯系。研究者陳述學界對該問題研究的方方面面,要旨是搞清楚自己擬解決的疑惑學界已有怎樣的研究,是否已經解決。如果發現學界已有研究,自己的觀點沒有新意,那就需要調整自己的研究角度和觀點,或是放棄對該問題的研究。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有明顯新意,且與已有研究存在邏輯聯系,那就能確定自己的研究具有價值。在綜述中,如果研究者發現學界沒有或只有極少的相關文獻,要慎言“填補空白”,因為與學科的知識積累有關系的研究問題,通常不可能沒人關注。完全沒有人關注,比如查不到相關文獻,那所提問題和觀點很可能是不恰當的。

一般來講,學術研究都具有沿襲傳承的特點,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任何一項研究的創新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產生的。從這個角度講,適當的研究問題應當處于既存在研究又存在疑惑的領域。研究者為解決疑惑而提出的問題與觀點,應當是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在這個從已知走向未知的過程中,研究者對已有研究的清楚闡述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新觀點的前提。從操作角度來講,進行文獻綜述要特別避免泛泛而談,例如從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等宏大理論講起。基于研究問題進行文獻綜述,就像是為蓋房子而打地基。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在擬建房子的地方。如果做綜述缺乏針對性和深入性,所綜述的文獻與所要研究的問題沒有邏輯關系,那所提出的觀點就是沒有基礎與根據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了。

以擬提出的問題和觀點為導向,綜述文獻要選取與問題相關的資料,特別是針對該問題的直接論述。如果沒有直接論述,則要選取有邏輯聯系的相關論述。這里所說的邏輯聯系,是指有直接的推導關系,而不是泛泛相關。為了說明邏輯聯系,進行綜述就不能是純粹的梳理,而是要聯系擬提出的核心觀點對資料進行評述。例如,可能需要說明已有研究是否涉及過這個問題,已提出了哪些觀點,是否解決了問題,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為什么沒有解決,在已有研究途徑不適用的情況下為什么選取新途徑具有學理意義,等等。對文獻進行學理分析,可以為隨后的論證奠定基礎。

總之,做好文獻綜述,歸根結底是為了在學界已有研究與論文擬做研究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這種聯系闡釋得越明確、越深入,綜述的任務完成得就越好。

五、方法的選擇

有了適當的問題和擬論證的核心觀點,還要選擇適宜的方法才能實現論證的目的。在撰寫論文時,研究方法的選擇決定于研究對象的屬性。對于可以觀察的對象,要用實證的方法,即用客觀事實來驗證。對于不可以觀察的對象,則要用非實證的方法,比如詮釋方法,來解讀事實的意義。由于國際關系事實既是客觀實在,又是行為體意圖的體現,因此兩類方法的運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對軍事力量的研究為例。一個國家的軍費開支、武器裝備、軍隊規模與部署等都是可以觀察(包括統計)的“外在現象”,需要而且必須進行實證研究。國家發展軍事力量的意圖,對安全問題的判斷,特別是會如何運用其軍事力量,所體現的則是不能直接觀察的“內在意義”,只能進行非實證研究。再比如,研究美日同盟關系的演進,對于其意圖需要做非實證的研究,即依據各種文本進行詮釋;而對其實際行動則需要做實證研究,即進行經驗觀察與解釋。總之,對于任何一個國際關系問題,都需要同時研究其兩面,只解釋一個方面是不行的。當然,在實際研究中人們都會有所側重。

研究者進行實證研究,必須堅持客觀性原則,這一點與自然科學研究是一致的,即在搞清楚事實的客觀真相的基礎上探求變量間的關系。這樣的研究不能靠主觀想象與猜測,所得結論必須是可以檢驗的。從操作的角度講,實證研究可以選用多種方法,包括選取一個或幾個事例的案例方法,對大樣本進行統計描述與推論的定量方法,以及把事實模型化后進行推理的形式模型方法等。這三種方法是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主要實證方法。

案例法是針對單個或少數事例進行深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途徑。研究者基于特定目的挑選的事例(case)并不是事實的自然形態,而是為達到一定目的特意選取的,這與大樣本研究中按照客觀性原則隨機選出的可代表總體的樣本(sample)是不同的。

用案例法進行研究,可分為非理論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前者是對選定的事例本身進行解釋,類似于歷史性研究,而后者則是為了檢驗或發展理論。

用案例法對理論進行檢驗,可以進行證實,也可以進行證偽。不過,由于案例的選擇不具有普遍意義,因此用案例法證實一般性命題通常被認為缺少說服力。不過,用案例法進行證偽則是受肯定的,因為只需要找到一個反例,就可以證偽一個命題。

用案例法發展理論,其目的不是檢驗假設,而是要探求新的變量關系,以便提出新假設。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當人們不知道應如何尋找新變量時,運用案例方法研究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就可能有所發現。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由于事實存在差異,能做統計分析的對象十分有限,因此人們往往需要用案例法作為論證觀點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多案例的方法就比采用單案例更好。例如,選擇兩個相似案例和一個相反的案例進行搭配,對擬論證的觀點進行檢驗,說服力就大得多。

定量研究法是與事實的量的規定性相對應的。對于可以觀察之事實,沒有恰當的定量研究,就不能進行準確描述,也不能發現規律并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驗證。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進行定量分析,簡而言之,就是根據大樣本數據描述事實的現狀、過程、趨勢(包括測量變量間關系),或者根據部分樣本的數據對事實的總體特征作出推論。其中頻數分析、概率推論以及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等是主要的操作方法。58由于這種研究途徑具有科學的形式,因而在國際關系學界有日益流行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許多有重大意義的國際關系事實不具有進行大樣本統計的條件,因此定量研究的選題是有局限性的。再者,進行統計推論盡管可以得出非?!翱茖W”的結論,但這種計算結果未必與事實的發展相符,因為國際關系的演進并不是純客觀的進程,人的意圖發生改變,國際互動的結果就會不一樣。從這個角度講,運用這種重要的實證方法,只有了解其局限性,才能更恰當地解釋其研究結論的意義。

形式模型(formal model)方法是指運用數學、圖形和符號進行研究的途徑。其中,以研究對抗沖突中的最優對策為目標的博弈論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方法。由于外交談判、經濟制裁、軍備競賽、軍事結盟等國際關系的過程和模式經常會表現出某些類似博弈的特征,研究者基于理性選擇模型可以明確各方的戰略選擇與收益,并推論出結局,因此把某些國際問題形式化是可以得到有益啟示的。例如,研究者可以簡化真實世界的某一部分以描述其邏輯關系,可以用模型的方式演繹在經驗世界中無法觀察到的景象,也可以用經驗事實對所作推論進行證實或證偽。這些都是運用形式方法的長處。

不過,形式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由于把問題形式化會忽略掉許多關鍵因素和條件,因此所作推論很可能與現實情況有較大距離。再者,以形式方法演繹的結果是以博弈者對環境與規則有共識為前提的,但現實卻未必是這樣的,即決策者未必是理性的,他們在相同條件下未必會作出相同的戰略選擇。因此,用形式模型說明現實問題時,必須綜合考慮更多的因素。事實上,實際決策者是不可能把形式模型的結論簡單地應用于實際的。

與實證研究同等重要的非實證研究,所運用的主要是詮釋方法。這種理解與解釋文本的途徑,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針對的是事實的不可以觀察的方面,宗旨是說明事實的社會(歷史)意義。運用這種方法,研究者首先要理解文本的語言學意義,即文本的原意。再進一步,則需要理解文本作者的主觀世界,即解釋作者的思想是如何從生活的整體環境中產生的。由于文本的內涵不能進行經驗實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的認識水平的提高可以從中解讀出新意義,因此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進行詮釋,要旨始終是提出更好的理解與解釋,即說出前人沒有理解或解釋的東西。

在詮釋的操作中,研究者可以不拘一格地運用許多具體的方法。例如,針對文本,可以用歷史分析法解釋國際事件的由來,用演繹法推論事態的結果與影響,也可以用比較法對照反映國際事實的不同文本。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始終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即所有的理解與解釋都是為了回答人們此前存在的疑惑。需要注意的是,用詮釋法解釋出來的東西,盡管針對的是不可以觀察的對象,例如心理因素,但這種對象與可以觀察的事實是始終存在對應關系的,因為它或遲或早、或直接或間接、或局部或全部會以可以觀察的外在現象表現出來。例如,國家的對外戰略理念最終會表現為實際的對外政策行為。當然,要確定這種聯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終究是不能畫等號的。

以上所介紹的四種方法,是適用于國際關系研究的主要途徑。59除了這幾種學科方法之外,研究者們為了實現論證目的,還需要靈活運用其他工具性方法,例如訪談、問卷、層次分析等。研究者選擇方法,關鍵是要切合擬解決的問題。毛澤東用過的俗語——“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就是對方法選擇的形象表述。60

總結論文寫作的規范與方法,要注意本書討論的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對研究者來說,寫好論文的關鍵是要有好的觀點和好的論證。所提觀點好不好,要靠文獻綜述說明;所做論證好不好,則要看解釋是否自洽與深入。什么是好的解釋?也許可以從效果著眼,即人們讀過之后對于國際關系現實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對事態的未來演進能夠產生一定的前瞻性認識,并且能夠從中得到對策性啟示。

為了方便論文設計,下面的論文設計評估表可以作為參考。思考這些問題,可以知道自己的研究設計是否有創新性,是否邏輯自洽和結構合理。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論文寫作就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另外,這幾條標準也可用于衡量和評估他者的研究,便于在閱讀中找到問題并汲取有益的研究經驗。

表1.1 論文設計評估表

本章的學習要點與思考題

1.國際政治學科的產生與發展。通過閱讀文獻,了解這個學科產生的背景、演進的大致過程、所具有的跨學科特點,以及存在眾多學派的現實。

思考題:國際政治學是一個成熟的學科嗎?

2.國際政治研究的界定。思考“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政治”“全球政治”等概念的含義,比較其界定的差異和不同的側重點,理解國際政治研究的對象與內容。

思考題:在非國家行為體地位上升、一體化進程與全球治理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國際政治學科還需要以國家間關系為研究基礎嗎?

3.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習途徑。要明確知識的學習與方法的學習所涉及的不同內容。關于知識的學習,既要了解經驗主義的知識,也要了解概念與理論知識。關于方法的學習,要從觀察事實、理論解釋和研究途徑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對于國際關系事實,要注意區分作為真實的事實與作為文本的事實,注意事實既具有可以觀察的外在現象,又具有不可以觀察的內在意義。對于理論,要知道實證理論與非實證理論在解釋對象與解釋途徑上的區別。關于途徑,要知道“范式”的由來與意義,并且了解國際關系學科的“范式之爭”。

思考題:怎樣理解專業學習中知識與方法的關系?怎樣看待多年來所習慣的應試教育對走學術創新之路的影響?

4.論文寫作的規范與方法。建議把方法的學習和研究能力的訓練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初學者也許可以稍后再進行論文寫作的實踐,但早一點了解這方面的規范有利于在閱讀中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意識。本節所闡釋的論文設計的五個要點,既是論文設計應注意的規范,也是衡量他者論文的參考標準。要掌握這些規范與方法,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實踐。

練習作業:(1)按照《論文設計評估表》,挑選一篇學術論文進行評估;(2)按照該表完成一篇論文設計。

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概念

國際政治 國際關系 世界政治 國際秩序 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 無政府狀態 全球治理 國際關系事實 國際關系理論 研究途徑與范式 傳統主義與行為主義 實證主義與后實證主義 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 理性選擇 案例法 定量法 形式模型 詮釋法 假設 證偽方法

進一步閱讀的參考書目

[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五版),閻學通、陳寒溪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澳]克里斯蒂安·羅伊-斯米特、[英]鄧肯·斯尼達爾編:《牛津國際關系手冊》,方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版。

[澳]馬丁·格里菲斯、[澳]特里·奧卡格拉漢、[美]史蒂芬·羅奇:《國際關系關鍵概念》,朱丹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美]羅伯特·杰克遜、[丹]喬格·索倫森:《國際關系學理論與方法》(第四版),吳勇、宋德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英]克里斯·布朗、克爾斯騰·安利:《理解國際關系》(第三版),吳志成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

李少軍:《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7th ed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Detlef F. Sprinz, Yael Wolinsky-Nahmias eds., Models, Numbers, and Cases: 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注釋

1. Michael Brecher,“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Flawed Dichotomies, Synthesis, Cumu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3, No.2, 1999, p.214.

2. Paul R. Viotti and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97, pp.18—19.

3. “國際研究”是一種比較寬泛的說法。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個正式的學會,即國際研究會(ISA—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該組織十分龐大,下設有30個分會。它們是:國際事務中的積極學習;跨學科研究;外交研究;環境研究;種族、民族主義與移民研究;女權主義理論與性別研究;對外政策分析;英國學派;全球發展研究;全球衛生研究;全球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史;人權;國際交流;情報研究;國際教育;國際倫理;國際法;國際組織;國際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社會;政治人口與地理;國際安全研究;和平研究;國際關系中的后共產主義體系;宗教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中科學、技術與藝術;對國際進程的科學研究;世界政治中的南亞;理論研究。這些分會是按照專題設置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問題研究的子學科或子領域的劃分。當然,這種劃分是有一定交叉的,這恰恰反映了國際問題研究的特點,它是一種相互交叉且涉及面寬廣的綜合性研究。見http://www.isanet.org/ISA/Sections。

4. “國際秩序”,按照“秩序”一詞的語義,是指國際關系中的行為體處于一種“有條理、不混亂”的狀態。行為體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就必須接受并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對于行為體來說,不論是受到權力的強制,還是自愿服從所接受的制度,國際秩序都是一種與規范相關聯的狀態。這種關聯,可以指涉某個具體的問題領域,也可以指涉國際關系的整體結構。

5. Helen V. Milner, “Rationalizing Politics: The Emerging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 American,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No.4, Autumn 1998.

6. 1648年為結束“三十年戰爭”而訂立的《威斯特伐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標志著主權國家體系的形成。

7. Michael Brecher,“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Flawed Dichotomies, Synthesis, Cumu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3, No.2, 1999, p.214.

8. Ibid., pp.214—217.

9. 關于“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的可互換性,可參閱Frederic S. Pearson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p.17。

10.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n-Webster Inc., Publishers, 1991, p.632.

11. Frederic S. Pearson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p.15.

12.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

13. 例如,可參閱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Hill, 1998, pp.20—21。

14. [挪威]托布約爾·克努成:《國際關系理論史導論》,余萬里、何宗強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15. 關于這兩種知識,可參閱Mark R. Amstutz,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Boston: McGraw-Hill, 1999, pp.7, 11。

16. 參閱馮友蘭:《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載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4頁。

17. 可參閱李少軍:《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

18. J. J. Davies,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London: Longman, 1968, p.8.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246頁。

20. 例如,可參閱Judy Pearsall ed.,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656—657;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Inc., Publisher, p.444。

21. http://www.environment.nelson.com/0176169040/glossary.html.

22. 例如,2007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美國,美國總統布什在其父位于緬因州的別墅接待普京。由于這次會見的背景是美俄兩國關系日趨緊張,因此布什特地設計了一些增進兩人親密關系的情節,其中包括品嘗龍蝦。由于在這次會見中龍蝦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因此有媒體稱這次會見為“龍蝦峰會”。

23.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3, p.51.

2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835—836頁。

25. Judy Pearsall ed.,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p.1922.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701頁。

27. David E. McNabb, Research Methods for Political Science, Armonk,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 2004, p.344.

28. 證偽方法(falsification method)是有針對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來訂正原來結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創始者是卡爾·波普爾(Karl R. Popper)。他認為,任何事實本身都是不可窮盡的,采用傳統的歸納方法,不可能證明普遍的定律和理論確實為真,但只要找到一個與普遍的定律和理論相矛盾的事實,就可以判斷原來的定律和理論為假??蓞㈤咾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agan Paul, 1963, pp.33—39。

29. [美]肯尼思·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信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30. 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Hill, 1998, p.23.

31. 可參閱[美]肯尼思·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信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170頁。

32. 關于“民主和平論”,本書第二章有專門的討論。

33. 關于價值判斷問題,可參閱[英]赫德利·布爾:《無政府社會》(第二版),張小明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導言》第15頁。

34. 參閱[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5. 汪志強、袁方成:《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方法論評述》,載《江漢論壇》2005年第6期。

36. Hedley Bull,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 World Politics, ⅩⅧ, April 1966, p.361. 轉引自[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五版),閻學通、陳寒溪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頁。

37. Frederic S. Pearson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pp.26—27.

38. 可參閱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27。

39. Steve Smith, “Positivism and Beyond,” in Steve Smith, Ken Booth, Marysia Zalewski eds.,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1.

40. 可參閱Detlef F. Sprinz and Yael Wolinsky-Nahmias, “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in Detlef F. Sprinz, Yael Wolinsky-Nahmias eds., Models, Numbers, and Cases: 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pp.6—7。

41. 這些理論的內容將在第二章作進一步的介紹。

42. 參閱秦亞青:《譯者前言》,見[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 Steve Smith, “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72.

44. Walter Carlsnaes, Thomas Risse and Beth A. Simmons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Sage, 2002, p.54.

45. 可參閱[美]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和斯蒂芬·克拉斯納:《“國際組織”雜志與世界政治研究》,載[美]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和斯蒂芬·克拉斯納編:《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秦亞青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4頁。

46. [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頁。

4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68頁。

48. 孫小禮主編:《科學方法中的十大關系》,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9頁。

49. Danielle Pletka, “Five Major Threats to the U.S., Our Allies and Our Interests,”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May 25, 2012, http://www.aei.org/.

50. 李少軍:《國際政治中的權力是什么?》,載《歐洲研究》2011年第2期。

51. Kenneth N.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1, Summer 2000, pp.5—41.

52. Barry R. Posen and Andrew L. 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1, No. 3, Winter, 1996—1997, pp.5—53.

53. 參閱陶保平:《研究設計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頁。

54. [美]肯尼思·沃爾茲:《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張睿壯、劉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譯序》第5頁。

55. 在中國國際關系學界,一些論文所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是缺乏“問題意識”,而是缺乏核心觀點即對問題的明確回答。這也是創新情況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56. 可參閱[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文版前言》第41頁。

57. 可參閱[美]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頁。

58. 學習這些方法需要閱讀專門的統計學教科書。

59. 有關這些方法的更具體的說明,可參閱李少軍:《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60.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孜县| 扬州市| 牙克石市| 永州市| 万载县| 芜湖市| 隆化县| 皮山县| 织金县| 方山县| 岳普湖县| 剑川县| 临桂县| 都匀市| 和静县| 登封市| 城市| 内江市| 定日县| 和政县| 盐边县| 渑池县| 东阳市| 方正县| 太原市| 扶沟县| 星子县| 连城县| 繁昌县| 固阳县| 平湖市| 穆棱市| 六盘水市| 安图县| 孝昌县| 沽源县| 斗六市| 龙山县| 介休市| 许昌县|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