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原生銀行:數字時代銀行戰略轉型與運營體系重構
- 劉興賽
- 4883字
- 2024-07-05 14:29:31
重構的銀行數字化邏輯
中國經濟社會的加速數字化以及數字化深度的不斷擴展,正在將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推向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銀行習以為常的數字化邏輯開始被改寫。
從渠道服務電子化到數字化銀行的全新銀行形態
對銀行業而言,數字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歷了柜面業務操作電腦化、跨區域聯網匯兌、電子銀行體系建立、管理信息化、數據大集中、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開發等階段。總體而言,過去十幾年,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重心在于渠道的電子化轉型,即以網銀、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線上渠道的發展,以及以自助銀行、自助機具為代表的線下渠道的轉型。
渠道電子化實現了交易和查詢業務的線上化,而隨著客戶不斷走向線上以及金融科技不斷發展,銀行需要具備完善的線上客戶識別以及風險防控能力。在此情況下,銀行的產品、服務、風控等全流程以及全部業務的線上化就成為現實。互聯網對于銀行,不再是單向的交易型業務的輸出渠道,而是完全的用戶與銀行持續交互的線上化經營平臺,于是,一種全新的銀行形態產生了。
第一,互聯網場景中的銀行。經濟社會數字化的過程,就是經濟社會運行場景的互聯網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社會運行中的重要角色,銀行同樣要適應客戶線上化、場景平臺化的趨勢,將自身服務嵌入線上化、平臺化的場景中。與此同時,與銀行的服務形態全面數字化相適應,銀行中后臺的運行及管理也將被納入數字化進程。包括資產負債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甚至戰略研究等中后臺的管理和服務功能,都將被納入數字化的銀行體系中。全業務、全流程、全機構的數字化,將是未來5~10年銀行數字化的重要趨勢。
第二,合作生態中的銀行。銀行形態的變化,背后是銀行商業邏輯的進化。圍繞具體的數字化場景,銀行通過廣泛的合作,構建起金融與非金融相融合的服務生態,與用戶形成持續的交互關系。圍繞“銀行—場景—用戶”的交互體系,銀行服務的體驗化、高頻化、敏捷化,成為以客戶(用戶)為中心理念的新內涵。在這種情況下,客戶主辦銀行代替開戶行成為銀行競爭的新焦點,銀行內部的協同一體化向銀行與外部生態的協同一體化拓展。
第三,以數據驅動的智能銀行。銀行形態的變化,背后還是銀行運行方式的進化。在全面數字化時代,銀行數字化不僅表現為線上化,還表現為業務和營運的智能化,其背后是數據以及金融科技在銀行業務和運營中扮演角色和性質的重大進化。過去,銀行數據主要來源于銀行的客戶及其賬戶信息,這些歷史信息的挖掘,有利于提高銀行決策的準確性,為提高銀行經營管理效能提供助力。但在全面數字化階段,銀行的數據不僅包括銀行內部數據、公共服務機構的公共數據,還包括豐富的場景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用戶行為、消費習慣等內容,不僅包括結構性數據,也包括非結構性數據,即時性更好,具有更加多維、規模更加龐大的特點。它們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不再限于輔助決策,而是全方位推動銀行運行的智能化——智能客戶服務、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運維、智能投顧、智能投研。
從根本上說,渠道服務電子化時代的銀行數字化,仍然是以線下為主導、以線上為輔助手段的體系,尤其是對大中型客戶而言。但隨著當前經濟社會場景的數字化發展,銀行全量客戶開始平臺化和生態化。于是,數字化場景和生態中的銀行,開始代替網點成為銀行的基本服務形態,并由此推動銀行整體運行體系的數字化。自此,銀行業將邁入包括全面的數字化服務形態以及數字化運行體系的“數字化銀行”時代。
從增效降本到重建“后白銀時代”銀行的盈利能力
從渠道數字化階段來看,網銀、手機銀行、自助渠道等數字化渠道的發展,表現為逐漸替代了傳統物理渠道,其核心的考核指標是柜面替代率。也就是說,本輪銀行數字化的導向是向內的,其著力點和落腳點是銀行內部渠道關系變化所實現的成本的降低,而不是對外的競爭導向。但在新一輪數字化中,數字化的價值和歸宿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既源于經濟社會數字化的進程,也源于中國銀行業自身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面臨的挑戰。
與既有宏觀經濟邏輯逐步瓦解、新的增長動能尚未完全確立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當前中國銀行業正邁入不確定性和風險顯著升高、行業盈利能力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新階段。這一階段以2014年以后,國內主要銀行的利潤增速開始降到10%以下為標志。不僅是增速,該階段中國銀行業的制度環境、監管趨勢以及市場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第一,銀行利率市場化制度架構的完成。2012年,央行首次雙向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2013年,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2015年,國務院公布《存款保險條例》,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出臺;2015年,央行多項措施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并正式發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2019年,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發布。自此,中國銀行業的利率市場化制度架構宣告完成。
第二,監管對銀行經營管理與業務發展的緊約束。一是通過實施《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以及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建立起以資本為基礎、以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抓手、以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為雙支柱的監管體系。二是強化對業務創新的監管。規范同業業務發展,實施資管新規,開展理財子公司試點,深化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展互聯網金融專項治理,公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加強互聯網貸款管理。三是強化對銀行公司治理。出臺《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了從股東、商業銀行到監管部門“三位一體”的穿透監管框架,推動金融體系穩健發展。發布《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辦法(試行)》,實施《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出臺《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準則》《銀行保險機構關聯交易管理辦法》。
第三,市場結構變化對傳統分工格局的打破。互聯網巨頭跨界金融,逐漸侵蝕了銀行賴以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邏輯基礎——賬戶以及經營現金的網點。支付寶和微信等對移動支付的培育拓展所掀起的“去現金化”浪潮,降低了銀行網點的戰略價值,并建立起互聯網金融的生態入口優勢。而在銀行內部,在金融脫媒以及政策紅利推動下,大型銀行攜科技和數字化優勢,不斷推動經營下沉,小微業務不再是個體銀行差異化、特色化戰略的選擇,而是行業發展的共業。2021年6月,《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重磅出爐,實行分級分組考核辦法,并將包括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在內的主要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都納入考核范圍中。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金融市場將不再是專屬農村金融機構的自留地。銀行業傳統的專業分工、分層定位、城鄉分割的市場格局已然被打破。
與相應的宏觀經濟演進階段一樣,該階段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也是一個解構和孕育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既有的“高規模增速”的盈利和發展模式開始瓦解,傳統的市場邊界開始消失,銀行的市場行為和經營管理行為在被深度重塑,而個體銀行的績效表現和發展態勢則開始加速分化。不僅如此,全球疫情暴發、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以及兩者的長期結構性影響,也為中國宏觀經濟,以及中國銀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中國銀行業亟待順應經濟社會的轉型方向,重建自身的盈利框架。從外延角度看,為順應消費主導型經濟以及老齡化趨勢,推動經濟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以及適應大型客戶業務結構和服務方式的調整,銀行業亟待大力發展零售業務、養老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鄉村振興金融以及對公交易銀行業務。從內涵角度看,銀行業則需要從傳統的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轉向精細化、集約化發展模式。不過,由于客戶的線上化以及銀行內部運營和管理的數字化,上述盈利框架的重建是在金融科技應用以及數字化創新的背景和基礎上去實現的。也就是說,未來5~10年,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必須與業務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相結合,它們是新一輪數字化的根本旨歸。
從個體特色化戰略到未來5~10年行業大洗牌的共業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數字化只是極少數銀行的特色化戰略選擇。對大多數銀行而言,數字化更多表現為信息科技部或電子銀行部的部門級戰略。它具有明顯的后臺或渠道特點,扮演著銀行經營的輔助角色。盡管最近幾年電子銀行發展成為銀行服務的主流交易渠道,但銀行線上渠道仍然不具備完整的線上獲客活客能力,特別是在初始獲客環節,仍然高度依賴物理網點。至于少數簡單大數據信貸產品,其更多集中于個人貸款領域。更為關鍵的是,與彼時以投資為主導的、以城市化為主線的宏觀經濟邏輯相適應,以基建貸款、能源重化產業投融資、房地產開發融資、個人住房按揭等中長期批發業務為主的業務特征,也使數字化難以成為銀行競爭的決定性要素。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個別銀行將數字化提升為自身的企業級戰略,但由于銀行的主流業務與數字化發展的相關性偏弱,相關戰略的價值更多地體現為個體銀行的差異化和特色化,而無法轉化為相關銀行在績效上的普遍性的競爭優勢。
不過,未來5~10年的銀行數字化,則具有不同的圖景,隨著“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的相繼出臺,數字化作為銀行企業級戰略,不再是少數銀行的特色化需求,而是全行業未來發展的共有主題。不僅如此,數字化還將通過入口、交互、增量市場、資源等機制對個體銀行的發展和行業競爭形成以下影響。
第一,由數字化場景和數字化連接所實現的金融服務入口。隨著經濟社會全場景、全鏈接的數字化進程,銀行數字化的業務場景極大擴展,但對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場景來說,競爭反而將更加激烈。在此情況下,完全的線上獲客能力、金融業務對場景的嵌入成為銀行經營的前提,是銀行未來行業角色的基礎。
第二,由數字化帶來的業務模式、商業模式變革所實現的抗脫媒能力以及客戶黏性。開戶不再具有決定意義,讓客戶成為持續交互的用戶、銀行成為客戶的主服務銀行才是關鍵。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對使用者主權的強化,迫使銀行通過數字化,將更持續、更豐富、更即時性的服務“抵近”提供給用戶,以此抗擊大型客戶融資需求下降、零售客戶黏性不強的沖擊。
第三,由金融科技支撐的數字化對長尾客戶的拓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以及生態的成熟,金融科技將加速與銀行業務的融合,線上化、數據化、智能化將突破現有的銀行技術能力邊界,使得更多的客戶和產品進入銀行的業務視野。普惠金融客戶和農村金融客戶將成為未來銀行最大的增量業務的來源,決定了未來競爭的格局。
第四,數字化與主流業務發展的相關性,以及由此帶來的主流業務切換能力。經濟社會轉型將推動銀行主流業務向零售業務、對公交易業務、農村金融等方向轉變,而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科技扮演著關鍵角色,數字化與銀行新興主流業務開始具有強相關性。在這種情況下,哪家銀行在金融科技應用和數字化發展中占據優勢,就將在影響未來的主流業務拓展中占據制高點。
第五,數字化所實現的資源占有與資源連接。入口、交互、長尾客戶背后是關鍵性的經營資源——低成本資金。強大的數字化將帶來資金成本優勢,從而使銀行在同業競爭中占據先機。更為重要的是,銀行通過數字化與平臺、生態相連接,從而重新定義自身的資源邊界,提升用戶服務能力。在全面數字化時代,銀行同業競爭將讓位于銀行之間的生態競爭。整合生態資源的能力,將彌合個體銀行在稟賦上的差異,甚至改變不同銀行的力量對比格局。
正是通過上述影響機制,數字化將改變自身在銀行發展中的意義和角色。未來5~10年,“大型銀行—股份制行—城商行、農商行”這一基本穩定的行業格局將被解構和重塑。以專業特色和歷史稟賦為基礎的大型銀行競爭格局,將被徹底打破,而對于廣大中小銀行,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通過精細化、熟人社會所實現的地區化經營體系將被瓦解,借由數字化的發展,全國性銀行機構的觸角將不斷下沉。中國銀行業將在數字化進程中,掀起一輪影響深遠的優勝劣汰和重新組合的過程。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主線,將從省級信用社的定位與去行政化改革,真正讓位于基于金融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考量的整合和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