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增長失速:區域發展的分化與失衡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各地區先后經歷了普遍的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轉入中速增長期,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特殊矛盾和潛在隱憂逐步凸顯。不斷見諸報端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經濟事件提醒我們,經濟發展正面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分化變得日益嚴峻,這表明曾經廣泛有效的傳統經濟增長路徑與模式正遭遇重大挑戰。

雖然在經濟快速增長期,不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各不相同,但其總體發展策略和路徑是相似的,即融入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依靠增加工業項目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推動農村人口城鎮化等來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然而,在新的經濟增長時期,內外部環境與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經濟發展模式與策略不再適應新形勢,傳統增長模式失去了支撐基礎和效率,資源約束和發展空間限制也日漸增多,經濟增長失速成為很多地區的現實困境。

我們把視線投向東部淮河流域的腹地,曾經的“淮上明珠”——安徽省蚌埠市,2021年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至暗時刻——地區生產總值“零增長”,這與該市年初制定的8.5%增速目標相去甚遠。作為享有“珍珠城”美譽的皖北經濟重鎮,蚌埠市經濟失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凸顯了部分城市在經濟發展新階段所面臨的困難境遇。

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增長動能轉換期,經濟轉型進展滯后、產業升級緩慢正在拖累城市經濟發展的腳步。蚌埠市曾經是安徽省經濟增速的前三名城市,曾有“合(肥)老大、蚌(埠)老二”的工業榮光。但進入21世紀以來,其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在地區經濟競爭中逐漸掉隊。盡管地處長三角地區,但蚌埠市經濟位列“滬蘇浙皖40城”的最后一名。

蚌埠市在對2021年經濟發展失速的總結中提出,該市“退市進園”政策導致企業產能未能釋放,環保督察導致項目進展緩慢或停工;過去一段時間過分重視城市建設,放松工業發展,致使工業項目落地很少;國家加大統計執法力度,導致蚌埠市受到較大影響。盡管導致增長停滯的原因眾多,“過分重視城市發展,放松工業發展”可能才是主因,只有抓緊進行產業升級,培育內生經濟增長動力,形成城市發展的新造血動能和循環機制,才能讓這顆已然暗淡的“淮上明珠”重新閃亮。

經濟增長失速,蚌埠市并非孤例。我們將視線西移,地處中原西部腹地的歷史古都與工業名城洛陽市,同樣面臨經濟增速滑落的窘境。盡管其經濟總量居河南省第二位,但2021年的經濟增速僅為4.5%,遠低于全省6.3%的平均增速。作為河南省著力支持建設的副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長極,洛陽市經濟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真正隱憂,是這座老工業基地發展轉型的步伐正在放慢,在西部地區的經濟先發優勢已經顯著褪色。

2021年,洛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僅為1.8%,特別是近10年來,其第二產業占比從61.3%下降至43.7%。第三產業占比提升是第二產業衰退的相對結果,而非因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快速擴張形成。與此同時,工業在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上步伐緩慢,增速僅為0.4%。2022年,洛陽市的GDP規模被同樣位于中西部的榆林市和襄陽市超越,失去了長期占據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一的位置。

除了蚌埠市和洛陽市等增長放緩或者呈現停滯趨勢的城市,收縮型城市[1]是經濟發展中面臨挑戰的另一類型,也是地區發展與經濟增長分化的典型。總體而言,收縮型城市的突出特征是人口持續減少,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比低,而制造業占比明顯偏高,但制造業增長又出現停滯或衰退,導致經濟增長呈現收縮趨勢。在收縮型城市中,普遍存在老齡化和工資水平下降現象,職工平均工資水平顯著低于擴張型城市,疊加人口外流抑制了消費總量的增長,導致經濟良性循環遇到阻滯。

目前,中國處于收縮型發展趨勢的城市數量在不斷上升。上海財經大學張學良團隊在對2 865個縣(市、區)中涉及行政區劃變動的樣本進行分析后發現,中國26.71%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37.16%的縣(市、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東北地區的收縮較為嚴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的研究表明,在中國660個樣本城市中,80個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9個城市的收縮幅度超5%。[2]

雖然城市收縮的原因有所不同,但由此造成的地區發展分化表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在很多地區已不可持續,“為增長而規劃”的城市發展邏輯會造成盲目投資、無效投資,導致資源空間錯配,甚至出現“空城”。對于財政困難的收縮型城市,轉移支付是暫時解決其財政困境的主要支撐力量。但隨著上一級財政救助能力下降,這些城市將越來越難以獲得維持財政收支平衡的足夠支撐,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因此,必須改變這類城市的發展戰略,謹慎制定適應性、約束性、精明型發展規劃,探索符合城市實際的有效發展路徑,從根本上找到經濟發展的新出路,最終破解增長不可持續的困局。

城市發展和經濟增速分化,折射的是在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也是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程城市的“中等發展陷阱”。城市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對區域經濟輻射力和聚集力下降,將直接阻滯整個區域發展動力釋放,造成區域經濟增長呈現不進則退的局面,面臨增速可能跌入螺旋式下降通道的風險。

[1]“收縮型城市”這一概念由德國學者在1998年首先提出,用以刻畫伴隨德國城市去工業化進程所出現的人口減少與經濟衰退現象。2004年成立的全球城市收縮研究聯盟“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絡”,將收縮型城市定義為人口規模在一萬人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區域,面臨人口流失超過兩年,并經歷經濟結構危機的現象。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3月末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第一次提出“收縮型城市”。

[2]新華網.收縮型城市,該往何處去[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24/c_1124407205.htm,2019-04-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横峰县| 绥江县| 高要市| 凉城县| 仪陇县| 万载县| 华阴市| 怀仁县| 永嘉县| 陆川县| 仁怀市| 苍南县| 临湘市| 盐山县| 涡阳县| 永定县| 井陉县| 德州市| 阳江市| 阿勒泰市| 清河县| 阜宁县| 伊金霍洛旗| 吉林市| 屯留县| 武定县| 陆河县| 建湖县| 遂川县| 教育| 高台县| 溧阳市| 香格里拉县| 安仁县| 元氏县| 灵宝市| 疏附县| 新昌县| 宝兴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