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時光的旅程
- 那段可以舍去的往事
- 單筆芯
- 1935字
- 2014-12-28 17:02:33
我們都是小城鎮里面出生的孩子。
外婆曾經告訴我,她這一輩子都沒有看過我們縣級市以外的地方,她說她不會坐車。
那個年代,各個家中有輛自行車就算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在過一段時間,摩托車才開始慢慢出現,等在往后一段時間,汽車逐漸成為主流。
外婆不愿坐車,因為坐車會暈車。
紀司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在高中畢業之前,他連市區都很少去過,17年的時間估計就去過一兩次吧。
但是在高中畢業以后,一切都開始變化。
那之后的五年時間,他去過東北,看過冬日之雪,四月不化,吃過路上放在冰箱之外販賣的雪糕,體會著室內室外春冬之分的景致。
他到過杭州,體會過那里冬日的飄雪,體會過斷橋之上的人來來往往,看過夜晚比白日更為喧鬧的景象。
他呆過鄭州,獨自生活著,獨自去往各個城市推銷自己的產品,學會一個人的生活,學會一個人護著自己的背包在汽車上睡覺。
他停在上海過,在那里和朋友嬉笑歌唱,在那里呆在屋子里面做著文秘一樣的工作。
他還在四川吃著辣,帶著外甥嘻嘻哈哈,并嬉笑怒罵。
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呆在一個地方自怨自艾,自我感傷,用五年的時間體會社會的艱辛,紀司曾想要停下,卻再也停不了腳步。
你所看見的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么的躁動,你的心有多么的躁動,你就越難甘于一角,蹉跎生活。
離開杭州以后,紀司又重新歸從一人,這都是他這幾年的節奏。
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孤獨一人,他在寂寞,寂寞中就不住的去想,然后想到問題,又去解決問題。
他有過迷茫,也執著于迷茫過,他有過絕望,甚至想就此放棄,他在寒風中前行,想停下,卻又不敢停下,心若彷徨就無處安放。
腳冰徹,放在熱水中,淚卻留下。
活著是如此的艱難,為什么我們要活著,因為對未來還充滿希望。
那一年,紀司學會看書,初時只是排解自己旅途的寂寞,他看著各種旅行日記,并羨慕著他們的旅行。
后來他在一本書中悟到自己為什么看書。
《夜航西飛》白芮兒·瑪克罕
——可能等你過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卻發現了解別人勝過了解你自己。你學會觀察他人,但你從不觀察自己,因為你在與孤獨苦苦抗爭。假如你閱讀,或玩紙牌,或照料一條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對孤獨的厭惡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樣理所當然,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就不會費神創造什么字母表,或是從動物的叫喊中總結出語言,也不會穿梭在各大洲之間
——每個人都想知道別人是什么樣子。即便在飛機中獨處一晚和一天這么短的時間,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線中儀器和雙手,沒有別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氣,沒有別的好盤算;除了扎根在你腦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沒有別的好思索
——這種體驗就像你在夜晚發現有陌生人與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驚訝。你就是那個陌生人。
這一本書是紀司看到最好看一本書,也是因為這一本書,他再沒有看下任何一本旅行日記。
讀何種書更像是一個人的生活履歷,崇尚浪漫的那個年段,紀司看著詩詞講解,獨偏愛《安意如》,后來一直在四處跑,又喜歡旅行日記,再后來喜歡上散文,除開學術的書,小說是他最后看的一種類型。
在高中的時候,他的語文老師告訴他們,他最早看的是散文等題材,小說是他最后學著看的。
他的意思是說小說最難看。
那時候紀司不懂,他當時看著玄幻小說,認為著著天下最好看的題材應該是小說,后來真正看各種正文的時候,發現老師說的是對的,其實小說是最難看進去的。
因為看小說不比其他,對于小說你不可能從當中開始看,而且每看一篇,都要記住前面的內容,這樣才能連貫全文。
但是其他諸如散文,詩歌,紀傳體的不需要要這么講究,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挑著章節去看。
對于小說,紀司最喜歡的算是《傲慢與偏見》,他小說看的少,傲慢與偏見看的又早,他很喜歡最后伊麗莎白最后寫信的時候的那種語氣。
甚至于寫給陳雅信的時候也仿照了那種語氣。
一個人的氣運是很重要的,雖然這很迷信,但是紀司卻很相信。
他原本自己的一生經歷過杭州的事情以后,都會隨自己的心意而走,但是他把這個世界的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如果說改變紀司的人是從陳雅開始,那么改變紀司整個足跡的卻是紀司的父母收留人賭博而被抓開始。
紀司一直讓自己恪守本分,不接觸黑色的地帶,他始終保持著本心,不賺取不屬于自己的錢,因為他從來沒有窮怕過。
從小的時候開始,他的家中雖然不富裕,但是至少不至于讓家里的任何一個人挨餓,并且紀司和他的哥哥兩人,想要購買什么,家中也從來不曾拒絕。
但是從那次以后無論是紀司還是他哥哥都不敢在隨意的花錢。
那天紀司要回去看看他們,但是卻被告知他們還處在收監階段,無法探看。
但是紀司還是選擇回去,即便是很多人說他可以不用回去,但是他只是說道。
“哪怕他們曾經傷害過我,哪怕他們做著這世界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他們確實生我養我,我痛恨他們的無知,卻無法舍去他們的恩情,他們是我的父母,一生不變,一世不變,現在他們在最痛苦的時候,我怎么能只遠遠的看著,不加理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