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贏得他人信任和擁護的領導藝術(5)

幾天之后,甘地率領全家,來到了鳳凰村附近一塊土地上安家落戶,以履行他的誓言。甘地在這里培養的生活習慣,成為他今后一生的行動準則;首先拋棄物質財產,然后通過勞動以最低微的標準滿足個人需要;所有這些必須與集體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的勞動具有同等價值,所有財產供大家分享。也是在這里,甘地選擇了禁欲主義的道路,這不僅包括禁絕兩性關系,還包括控制感情、克制胃口、少言寡語、消滅怨氣、消除暴力和仇怨。他發誓在他的有生之年,必須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甘地的“非暴力”主張,是在《新約全書》的啟示下產生的。耶穌勸告他的信徒說:“當你們的左臉遭人打時,你們要把右臉扭過來,要自愿再受凌辱。”甘地被這一訓誡深深地打動了。他曾經多次本能地按照這一原則行事,泰然自若地忍受白人的欺凌。他認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原則,只能導致人類喪失理智;人們不能砍掉別人的腦袋強迫他改變信仰,也不能用槍彈穿透別人的心臟,強行灌輸仁愛之心。暴力只會孕育暴力,應當以仁慈之心改造人類。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甘地在旅居南非的印度僑民中間發表演說,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并取得了第一個勝利:迫使鐵路當局同意,凡是衣著整齊的印度人,有權乘坐南非鐵路的頭等或二等車廂旅行。1906年,他又領導印籍同胞開展了反對南非政府歧視印度人的“特別身份證”法,并被當局逮捕入獄。

在獄中,他閱讀了美國作家亨利·素羅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一書,對他以后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書中寫道:任何人有權不遵守專橫的法律,拒絕服從暴戾的統治政權;理性的勝利和遵守法律相比,前者要顯得無比高尚。

書中的非暴力抵抗觀點,促使甘地對多年來的想法進行了整理,并決心付諸實施。在反對德蘭士瓦省政府驅趕印度僑民的斗爭中,他率領2000多名男人、婦女和兒童,向禁止印度人入境的土地進發、示威,進行非暴力抵抗運動。這次斗爭取得了全面勝利,使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論經受了一次實踐的全面檢驗,更加堅定了他用這種思想進行斗爭的決心和信心。

甘地在南非僑居的25年里,領導印度僑民,用非暴力方法不屈不撓地反對種族歧視,取得了初步反抗異族統治的經驗,也使他的名聲開始在印度傳揚,成為一名知名人物。

在南非,他還接觸到了魯金斯、索羅和托爾斯泰三位大師的思想。魯金斯告訴了他禁欲,索羅告訴了他非暴力抵抗,托爾斯泰則把倫理道德原則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思想告訴了他。甘地把這一切同他在僑胞中取得的痛苦經驗相結合,最后提出了“非暴力主義”和“非暴力抵抗”兩項學說。然后他帶著這些思想于1915年1月9日,返回自己的祖國,開始了歷時30年的爭取民族獨立的艱難斗爭歷程。

踏上艱難的斗爭歷程

當時的印度,是在英王統治下的一塊殖民地。1599年12月3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批準在印度開辦“東印度公司”,經過258年卓有成效的經營活動,東印度公司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1858年8月12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下令該公司停止營業,印度正式成為英國人的殖民地。女王通過印度副王行使在印度的權利。副王利用6000名英國士兵和20萬土著士兵為后盾,統治著這個3億人口的大國,維持該國的社會秩序。100多年來,印度人民溫順地接受著這一小撮殖民者的統治。

甘地的理想是在印度建立一個充滿愛的、道德的、真理與非暴力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沒有邪惡、壓迫、仇恨,只有正義、平等、友愛。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生產,帶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寧靜的鄉村氣息,是唯一適合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實現這一理想,有兩個大的障礙,其一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其二是印度社會自身存在的種種缺陷、弊端。消除第一個障礙要通過發動全印度人民,利用非暴力不合作這一武器;消除第二個障礙則要通過印度人和印度社會的自身建設才能實現。而自身建設的內涵便是追求精神完善,即自食其力,甘貧樂道,放棄暴力,團結友愛。他認為,應當把自身建設擺到民族斗爭的任務之上,主張實現獨立之前要先搞好自身建設,自身建設搞好了,獨立會接踵而來;沒有自身建設,寧可不要獨立。他進一步指出了搞好自身建設的三個途徑:推廣手工紡織;消除不可按觸制;實現印度教徒、穆斯林的團結。

在30年的斗爭生活中,他嚴格堅持禁欲主義,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過清貧的生活。他在印度建立了真理學院,其一是提供訓練非暴力戰士的基地,其二是作為建設性綱領的試驗場。學員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有婆羅門,也有賤民,大家不分宗教種族,彼此和睦相處,親如手足。所有的人都參加勞動,衣食住行完全自給。學院內進行為祖國服務的教育,人人追求自制、自治的理想境界。他自己也住在真理學院,同大家一起過清貧生活。20年代,他改變了裝束,赤裸上身,只系腰布,四處宣講他的革命道理,他的全部財產只有“六個紡輪、一套監獄餐具、一個羊奶缸、六塊系腰布和沐浴兼用的手織粗布巾。”難怪被他的死對頭丘吉爾譏諷為“半裸體的游方僧”。

甘地不停地在印度大地上旅行,從這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或者乘坐三等車廂,用最原始的辦法,向同胞們宣講他的學說。在他旅行用的小包袱里,裝著鉛筆、紙張、陶瓷碗、木匙,此外,還有紡車和一尊隨時隨地帶在身邊的象牙小雕像。雕像表現三只小猴,一只雙手掩耳,另一只雙手蓋眼,第三只雙手捂嘴,象征德行的三大秘訣:“勿聽邪惡,勿視邪惡,勿傳邪惡。”在一只口袋內裝著印度教的經典《薄伽梵歌》,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基督教的經典《耶穌行實與訓誡》和《猶太教箴言集》四本書,表明這位奇特的調和使者的折中主義思想。

在斗爭中,甘地常常使用的一件有效武器是絕食。絕食,在印度是一件奇特的斗爭武器,在甘地那個年代,有些農民在債主家門前絕食,以期推遲還債日期;債主們也有的以絕食威脅負債人,強迫他們信守契約,并且都能達到預期效果。甘地的天才便是把這件個人的武器,上升為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武器。

他認為,只有絕食才能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們的每一根道德神經。在他的一生中,不斷取得絕食斗爭的勝利。他為大大小小的事情公開絕食過16次,其中最長的絕食達20多天。

甘地在絕食時,只飲用摻有少量蘇打的水,有時加入一點檸檬汁。他嚴格遵守絕食的衛生準則,絕對不用超過標準外的任何食物。只有在1924年的一次絕食中,絕食20天后,他的身體狀況突然惡化,迫不得已才同意進行糖水灌腸,以減輕自我犧牲之苦。

甘地為了爭取南非的種族平等絕過食,為爭取民族獨立絕過食,為實現宗教和解絕過食,為反抗種族制度絕過食。他的絕食斗爭使全世界億萬人感動不已,絕食已經成為他形象的一部分。印度人民也總能了解到他絕食的每一個細節,并為他的生命擔憂。因此,他的絕食斗爭也總能以勝利而告終。

甘地以他獨特的主張和人格,成為全印度聲譽卓著的領袖。他以這種領袖身份在印度發起了四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同時努力推進他的建設性計劃,終于實現了印度獨立的偉大目標。他還以這種領袖身份開始了多次絕食斗爭,爭得了不同宗教派別之間的和解和種族的垮臺。

成為一位獨特的領導者

當然,甘地也并非一個人單槍匹馬地為實現他的主張而奮斗。他的一生,同國大黨是分不開的。國大黨成立于1885年,是英國官員休漠為了控制印度知識分子日益高漲的抗議活動而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使其發展成為具有溫和色彩的組織,以便和英國人進行君子談判,借以更有效地統治印度人民。在甘地改造國大黨之前,這個黨的黨章把黨的宗旨只規定為:用憲政手段,通過逐步改革現行統治制度,爭取實現印度自治。從組織上講,國大黨只有中央和省委會,省級以下沒有黨組織。國大黨中央機構全印委員會的組成都沒有嚴格的規定,致使少數運動比較發達的省幾乎包攬國大黨方針政策的制定,因此,在同殖民當局的合作過程中,實際上只有幾個有影響的領袖人物起作用。

甘地返回印度后,以他的主張和人格贏得了國大黨人的擁護,被國大黨尊為領袖。此后,他對國大黨進行了徹底的改造:確定了黨的指導思想是把國大黨建設成一個目標明確、聯系群眾、民主團結的黨;通過了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規定了黨的宗旨:由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實現司瓦拉吉。甘地解釋說,在這里之所以用司瓦拉吉這個詞,是考慮到兩種可能的前景:在英帝國范圍內自治,如果可能;脫離英帝國而獨立,如果必要。

甘地還對國大黨的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內容包括:精簡中央執行機關,把國大黨組織普遍建立到縣一級,在下層群眾中大量發展黨員等等。通過對國大黨的改造,使它成為一個有嚴密組織的、群眾性的革命政黨。從而為不合作運動奠定了強大的組織基礎。

盡管甘地把國大黨改造成了一個具有強大戰斗力的政黨,但他從來沒有把國大黨作為自己為之奮斗的黨。他的奮斗目標是國家的獨立和精神完善,國大黨只不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因此,他同國大黨的關系也十分特殊:作為黨的領袖,他中途退黨,一直置身于黨外來領導黨;作為運動領袖,卻說自己和國大黨只是同路人。他甚至說:“國大黨利用我作為工具,但是我將說不,我們分道揚鑣的一天總會到來。”

國大黨取得印度的領導權后,甘地作為黨的領袖沒有去爭新國家的領導權,而是把尼赫魯推上了國家統治者的寶座。他自己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依然是光著上身,腰圍粗布,赤著雙腳,手持竹杖的形象;仍然手搖紡車;依然為了民族的利益而絕食,而斗爭。直至被一顆罪惡的子彈穿透了胸膛。

甘地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論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還是他獨特的斗爭方式,甚至他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他與黨派的關系,都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一位最奇特的革命者,一位革命圣人。

激勵大家創造了獨立的印度

在我們見過的甘地的照片中,有一幅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老者,身披粗布外衣,一絲不茍地坐在一架紡車前。兩條過分修長的手臂,一只手正在搖著紡車,另一只手抽出了長長的棉線。戴著鋼邊眼鏡的雙眼靜靜地凝視著抽線的手。在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甘地的小小紡車成為他領導和平革命的象征,是已經覺醒了的印度大陸向英國殖民主義發起的挑戰,是民族團結和自由的標志。

甘地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斗爭始于反對羅拉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大黨團結起來,竭盡全力支持英國,以期獲得戰后的印度自治。英國首相迫于形勢的壓力也做出了這種許諾。但是,戰爭結束后,英國人不僅沒有讓印度自治,相反卻制定了一項新的嚴厲鎮壓人民反抗的法律——羅拉特法。英國人的背信棄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極大憤慨。為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甘地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印度全國將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議。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組織一次哀悼日,使印度全國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1919年4月6日,甘地領導全國人民舉行哀悼。這一天,印度人關閉商店、停止營業;走出學校,進行罷課。有的到寺廟里去祈禱;有的干脆閉門不出,以示聲援甘地的反抗心聲。甘地祈求神靈:“讓整個印度沉寂無聲吧!讓印度的壓迫者們聆聽這沉默的啟示吧!”甘地的祈禱發揮了效力,印度人民被發動了起來,他們從馴服的奴隸開始變為反抗的斗士。

1919年4月13日發生的阿姆利則慘案,使甘地徹底失去了對大英帝國的幻想。那一天,旁遮普省阿姆利則市的數千名居民,為抗議英國人對該城采取的報復措施舉行和平游行示威。集會遭到英國人的禁止。當游行人群剛剛在廣場上聚集起來,突然該城軍區司令戴爾將軍率領50名英國士兵闖進會場,向人群開槍射擊,打死打傷1516人。這一慘案使甘地得出結論:英國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由此,他產生了不合作思想。他把這一思想歸納為一句話,即“不合作運動”,作為他的行動綱領,指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爭。他呼吁印度人民在各個方面抵制英國:學生罷課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律師抵制英國人的法庭;政府官員拒絕在英國機構任職;士兵拒不接受英國頒發的獎章。至此,甘地把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之后的幾十年內,甘地共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終迫使英國人退出了印度。不過,甘地發動的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其直接目的看都沒有實現。但是從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長河中看,這些運動都發揮出了巨大作用,正是由于這些運動,才迫使英國當局于1947年8月16日同意了印度獨立。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絕非偶然,因為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深刻地動搖了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基礎。

英國殖民統治者以極少的兵力統治著有3億人口的印度,其原因之一便是印度人民善良、馴服的民族特點。自從英國女王宣布印度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一塊殖民地那天起,印度人民很少起來反抗,他們在殖民者的高壓政策下,逆來順受,度過了長達百年的漫漫長夜,至多不過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采取合法的手段,向殖民者發出一些微弱的抗議和要求。

但是,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卻徹底改變了印度人民這種馴服的性格,把全印度的人民都發動了起來跟殖民主義者作斗爭。甘地曾經這樣說過:“英國人妄圖迫使我們到機槍陣地與他們較量,因為他們手里有武器而我們卻沒有。我們擊敗他們的唯一辦法是,把決斗引到我們有武器而他們沒有武器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主義的戰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江孜县| 且末县| 黄龙县| 迁西县| 财经| 祁门县| 庆城县| 六枝特区| 乌拉特前旗| 绵竹市| 蓝山县| 勃利县| 洪泽县| 汉阴县| 榕江县| 洮南市| 壶关县| 仙游县| 天峻县| 永丰县| 清远市| 彰化市| 界首市| 淮阳县| 宁南县| 来凤县| 商城县| 收藏| 密云县| 望江县| 宝坻区| 南川市| 双辽市| 宾川县| 股票| 张掖市| 会昌县| 肇州县| 桦甸市|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