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舒適度和工作—家庭氛圍對健康與創新的影響研究
- 李貴卿
- 5947字
- 2024-07-15 17:43:38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書試圖探索氣候舒適度因素、運動休閑因素、社會支持因素、個人-環境匹配因素對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產生的實際影響。本書將通過文獻研究、焦點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實證研究氣候舒適度與運動休閑等因素對創新行為和職業健康產生的直接影響,以及氣候舒適度與運動休閑通過社會支持和個人-環境的匹配中介效應,對創新行為和職業健康產生的間接影響。本書具體的研究目的及意義如下:
(1)探索促進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氣候舒適度因素。
影響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氣候舒適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氣溫的影響。氣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最為明顯:高溫會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和腎臟機能受損,還可能導致注意力、精確性、運動協調和反應速度等機能的降低;而寒冷能夠引發慢性支氣管炎或流行性感冒,可以造成凍瘡或凍僵等損傷,以及可能導致高血壓或腦出血等發生。
②濕度的影響。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于人體,影響人體的健康。在夏季三伏時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也不易被蒸發掉,因而人們會感到煩躁、疲倦和食欲不振;冬季濕度太低,空氣過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
③風的影響。風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主要源于其流動速度,當風速大于0.5m/s時,就會有吹拂感,人體長期暴露在風中會有不舒適的感覺。
④日照的影響。人體長期缺乏日照,容易導致心情抑郁;人的皮膚經過日照,會產生色素沉淀和紅斑,在紫外線的作用下能轉變為維生素D,促進骨鈣化和生長;紫外線還能促進機體的免疫反應和加強甲狀腺機能;但紫外線照射過度,對人體健康有害,日照時間過長甚至會影響人的壽命。
⑤特殊天氣的影響。特殊天氣是指不同季節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包括寒潮、臺風、旱澇、梅雨和沙塵暴等。寒潮襲來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大風降溫天氣容易引發感冒、氣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風、哮喘、心肌梗死、心絞痛、偏頭痛等,有時還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梅雨天氣持續,會使人感覺不適,產生惡劣情緒,也是婦科病、關節炎、皮膚病的易發時期。
⑥極端天氣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對兒童、老年人、體弱者及患有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影響最大。極端高溫容易導致人們中暑、水腫、暈厥。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會導致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和復蘇,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恐慌。
(2)探索促進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運動休閑因素。
雖然中國的老年知識員工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在工作,但是隨著老年知識員工的迅速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愿意加入健康休閑的行列中去,期望借此充實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工作-生活質量,享受愉悅的精神世界。
①休閑。休閑有三種功能性含義:其一,“休閑時間”,即人們脫離工作約束、家庭社會義務,在睡眠和其他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其二,“休閑活動”,即人們在從事常規事務以外的時段所從事的個人偏好性活動;其三,“休閑狀態”,即一種生存狀態或者心態,休閑是一種心智的、精神的、靈活的活動。
總之,休閑(leisure)是指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從事的,能夠促進身心調節與放松的,能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目的的業余活動。科學的休閑方式可以促進能量的儲蓄和釋放,能達到對智能和體能的調節,以及對生理和心理機能的鍛煉,是一種心靈的體驗。
②健康休閑。健康休閑是指利用閑暇時間,根據自身愿望,主動選擇的有助于提升工作-生活品質、放松身心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創造力、開闊視野的直接有益于自身健康的活動;通過參加有益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休閑活動,達到消除疲勞、放松心情、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③休閑動機。休閑動機是推動休閑行為發生的原動力,是在休閑需要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學者認為休閑動機包括:身體需要(鍛煉、保養、治療),冒險需要(新鮮、刺激、體驗),社會需要(社交、郊游、和睦),變化需要(逃避工作、家庭、習慣),尊重需要(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實現需要(發揮自身潛力、滿足運動休閑體驗)等。
④休閑制約。Henderson(1991)認為,休閑制約是指任何可能抑制個體參與休閑活動、縮短個體參與休閑時間以及妨礙個體獲得休閑滿足感的所有成因。Iso-Ahola和Mannell(1985)認為,人們感受到制約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力或是金錢,部分人感受到制約可能與他們的社會角色與規范有關,基本制約可以分為三類:社會個人的、社會文化的和身體上的制約。Crawford和Godbey(1987)的研究認為,休閑制約具有層次性,包括個人內在制約(個人人格特質、心理狀態以及休閑偏好等的相互影響)、人際制約(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閑伙伴,而影響其休閑喜好或參與動機)、結構性制約(影響個體參與休閑的外在因素,如家庭生命周期、氣候、健康、運動、經濟冒險、休閑資源、設備、時間、金錢、機會、追求時髦、參與歷史、了解世界)等;后來有學者認為休閑制約具有階段性,休閑制約的層次是由最初的個人內在制約到人際制約,再到最后的結構性制約。
休閑動機和休閑制約的推拉理論:推力動機包括學習、逃避、放松、挑戰、戶外運動、名聲、休息、社交等;拉力動機包括放松、探索、娛樂、學習、設施、預算、健康、體驗等。
(3)探索促進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社會支持因素。
促進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社會支持因素,主要是人際因素:
①上司和同事的支持。在一個組織中,員工是創新行為的主體,而領導者是對創新活動進行決策和實施的個體,對員工的創新行為起到指導作用。影響創新行為的領導特征主要分為支持強度、領導風格、領導-成員關系三個方面。有多項關于領導風格的研究表明,授權型的領導對于員工的創新行為起到正向的影響,但是這種正向影響必須通過心理授權的中介作用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對員工進行適當授權,員工會從被授權的感知中增強自主性和工作效能,進而促使其進行創新。
Glass和Estes(1997)研究發現,工作中上司和同事的支持與個體的沮喪負相關,同事的支持有利于提升員工在工作中的效率。Wadsworth和Owents(2007)研究發現,上司的支持與下屬的工作-家庭重負負相關,同事的支持與個體工作-家庭促進和家庭-工作促進都正相關。
②家人和朋友的支持。Lim(1996)研究發現,來自配偶的社會支持與員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負相關;Procidano和Heller(1983)發現,朋友的社會支持與個體的社會能力正相關,而家庭和朋友的社會支持與苦惱和心理疾病負相關。Wadwworth和Owents(2007)研究發現,配偶支持、朋友支持、孩子支持都與個體家庭-工作促進顯著正相關,朋友支持與個體工作-家庭促進正相關。
(4)探索促進知識員工創新行為的個人-環境匹配因素。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人的生存、人的發展、人的幸福為目的,建立了一個客觀指標體系,涉及生活質量的15個方面:壽命、生活健康狀況、教育設施的使用、文化程度、就業機會、工作生活質量、時間利用、收入、財富、住房條件、服務設施、環境公害、社會現象、危險事故、受到威脅。運動休閑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工作生活質量:
①有利于個性的充分發展。運動休閑內容豐富多彩,方式靈活多樣,人們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由選擇,為人格多向發展和創造潛力開辟新的途徑。
②有利于身心健康。在閑暇時間進行休息和調整,可以消除疲勞,促進身體健康。
③有助于人際交往。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人們可以相互增進溝通和了解,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使人與社會和諧統一。
④有助于促進自由創造。人們可以在自由時間里根據個人需求和愛好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自由是創造的前提,許多靈感產生于閑暇時間,許多發明創造是在游玩中得到啟迪的。
曾其令和鄭小平(2011)對珠三角高校教師體育休閑運動與生活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證明體育休閑運動有利于緩解精神壓力、增加積極情感、提高身體活力等;孫敏(2013)研究也發現,參與休閑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愉悅心情、精力充沛、改善生活、促進人際、和諧家庭。
(5)探索氣候舒適度與運動休閑對職業健康的影響。
喬治·馬格納斯(2012)研究了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疾病產生的趨勢。高利平也研究了促進健康老齡化的心理因素、身體因素、社會因素。人們到了45歲以后,各種身體機能在下降,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明顯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身體能力。雖然45歲以上的人們身體老化程度因人而異,但是45歲以后,骨質加速減少,血壓會升高,患消化系統疾病概率提升,女性一般會經歷更年期。60歲以后,從走路到思考、從反應到閱讀、從發言到心跳,各種機能都會下降;心臟供血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消化功能減退、肺活量減少、睡眠深度降低、反應變得遲鈍。65歲以后,部分老人會喪失部分聽力、嗅覺和味覺,喜歡吃味道更重的食物來補償味覺和嗅覺的減退;觸覺也變得遲鈍。因此,老年人參加身體鍛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能給予情感和身體支持的人際關系網,有助于提升身體機能,生病后能較快恢復。
②認知能力。人們到了45歲后,詞匯表達、語言記憶、歸納推理、空間定向四大功能達到了頂峰,數字能力、感知速度有所減退;到60歲后,感覺輸入、注意力、視覺和動態記憶、辨認、比較分類等認知硬件成分退化,而閱讀與寫作、語言理解、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等涵蓋了個人與生活技能相關的實用認知軟件成分有所提高。
③社會情緒特征。人們到了45歲后,積極正面的身份認同和代際關系密切相關,人們都希望將屬于自己的精神或物質遺產傳承給下一代;隨著孩子們參加工作或建立小家庭,老年人會出現“空巢綜合征”,此時,他們反而有更多的時間來追求職業興趣。到了60歲后,老年人開始回顧往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并融入更豐富的社區活動中,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很重要,有助于減輕老年人的疾病癥狀,降低其對個人健康護理的需求。
(6)探索氣候舒適度對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
情緒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客觀環境、提升生活和工作滿意度,甚至獲得更多成就。對于情緒的研究由來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192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桑代克首先提出了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認為擁有高社會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并能在人際關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動”。
情緒管理的概念有著豐富內涵,情緒管理是個體對外在環境變化的感知、評價,以及由這種變化所引起的自身狀態的改變。沙洛維和梅耶等認為,情緒管理隸屬于加德納的社會智力結構,是情緒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對情緒的純熟控制(管理)是情緒智力的集中體現。情緒管理的這幾種內涵,是從不同角度對其本質的詮釋,它們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和互補性。
職業健康不僅是人體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須包含個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狀態和崗位環境都處在一個較為完滿的狀態。因此,職業健康至少包含三層含義: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特別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判斷必須考慮個人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年齡、情境等方面的因素。組織為了改善員工的職業健康,會從環境、勞動者、教育、衛生服務等方面,以多種干預行為提升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水平。職業健康促進工作通常采取健康教育和政策、法規、行政、經濟等方面的工作手段,以達到組織及個人行為改變、組織環境與社會環境改變的目的。由于日益嚴重的工傷、職業病問題,以及企業處于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一些發達國家率先建立了職業健康與安全(OHS)體系。20世紀90年代,美國、英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和一些組織,以指導性政策或行業、國家標準的形式發布了關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許多文件,使得OHSMS成為從后工業化時代至今的一種重要管理方法。
(7)探索氣候舒適度對知識員工創新行為與工作績效的影響。
在企業的日常工作中,職業人群會受到很多外部環境的影響。然而,在員工和企業管理者的認知中,他們更傾向于關注企業所在的辦公區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不是氣候因素。
在總結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書內容,將氣候舒適度定義為:員工不需要自行使用防寒、避暑設備,就可以確保其生理和感知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從氣象學的角度評價人體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舒適狀態而制定的一項生物學氣象指標。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氣候舒適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奧利弗(Oliver,1973)研究了基于溫度、風速、日照、濕度等參數的氣候舒適度。王遠飛等(1998)利用溫濕指數對上海七八月高溫期間的熱環境及其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研究和評價,也證實了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較大。
目前國內對氣候舒適度的研究大多采用溫濕指數、風寒指數、有效溫度等影響人們主觀感受或生理反應的氣象觀測要素,即早期特吉旺(Terjung W H,1966)提出的氣候舒適度的經驗模型。但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個別氣象站的觀測,用于評價特定地點和景點的旅游氣候和資源狀況。
管理人員可以依據員工的氣候舒適度感知評價來開展一些企業活動,但對于氣候舒適度對企業管理活動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企業在發展中如何利用氣候舒適度對創新行為和工作績效產生影響,以提升管理活動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8)探索個人-環境匹配對員工創新行為與工作績效的影響。
勒溫(Lewin)的場論(field theory)通過公式B=F(P*E)指出,行為是個體(B)與環境(E)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個體或環境單獨決定的,這是最早提出個體行為是由個體與環境共同決定的觀點。后來關于個人-環境匹配的主效應研究發現,個人-環境良好的匹配會對個體產生積極的結果,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結果。個人-環境匹配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歷程:
①維度論。維度論視角下的個人-環境匹配理論是指,個體和工作環境的一個或多個特征維度很好地吻合時二者之間的一致性,工作環境的特征維度主要有職業(person-vocation fit,P-V FIT)、工作(person-job fit,P-J FIT)、群體(person-group fit,P-G FIT)、組織(person-organization fit,P-O FIT)及他人(person-person fit,P-P FIT)幾個方面。這些不同維度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聯。Jansen(2006)指出,以上這五種維度依據工作、職業及總體工作環境等的不同,可形成簡單封閉的完全嵌套模型及復雜開放的層次依賴模型,這些不同的研究領域構成個人-環境匹配研究的不同方面。
②內涵論。內涵論認為個人-環境匹配是在產生重要選擇結果時,個人與環境變化相一致或相匹配的程度。Cable(2002)等認為個人與組織的匹配,除相似性匹配外,還有互補性匹配。互補性匹配可細分為要求-能力匹配(demands-abilities fit,D-A FIT)及需求-供給匹配(needs-supplies fit,N-S FIT),要求-能力匹配發生在個體的能力能很好地滿足組織的要求時,而需要-供給匹配則發生在組織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意愿或偏好時。
③綜合論。綜合論視角下的個人-環境匹配模型應是維度論與內涵論相互滲透與復雜交互的結果,但更為精確與綜合意義上的個人-環境匹配以及各內涵與內涵各維度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交互效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④拓展論。跨學科研究個人-環境匹配理論,即當個人-環境匹配理論用于研究知識員工時,健康與環境更為重要,也是影響知識員工態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