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到了,兩人交卷之后,陳軒就比較好奇,考神潘大海是怎么在20多分鐘就做完了。
于是他首先拿起潘大海的試卷,看了一眼,只見慘不忍睹,有大量題目交的都是白卷。
就連最后的四道題也只回答了兩道,第1道題他回答:“楊廚對我的晉升確實有幫助。”
第2道題回答:“在楊廚手下干活,確實能學到東西。”
除此以外,另外兩道題交的是白卷。
批改下來,陳軒發現潘大海的得分只有30多分,
看著這慘不忍睹的分數,陳軒心想:“怪不得楊志健不喜歡你,經常罵你,別人都重視的考試,只有你非常不重視。”
但凡剛才閱讀考試材料的時候,把考試材料全部讀完一遍,考個60分都輕輕松松,看樣子潘大海連閱讀一遍都懶得閱讀。
不過即使潘大海的分數距離及格線還有很大差距,但陳軒依舊讓他升職了。
因為后廚的升職筆試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菜的味道好,毫無疑問,雖然潘大海上班的時候沒有那么敬業,但毫無疑問,他的努力對得起他的工資。
但陳軒設置這個升職筆試考試的目的,是為了選拔人才,選拔真正的儲備干部,既然潘大海筆試不認真,那說明他無心參與與管理相關的事物。
如果他將來做菜味道不變,不胡亂偷手節省工序,對徒弟的培養也足夠認真的話,陳軒可以把他當做一個技術員來使用,
他工資收入的高低,將會來自教出徒弟的數量。
而事實上,潘大海對于這次考試確實也不上心,因為他曾經在其他餐飲店經歷過類似的考試,所以他認為第九快餐的這次考試也跟其他連鎖店的考試一樣,是一種形式主義,沒什么意義的考試。
所以拿到試卷后,他胡亂寫了幾筆,答完之后,因為不可以提前交卷,所以他上了幾次廁所,在廁所抽了幾根煙,回來后就在那杵著腦袋,睡覺了。
不可否認,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公司的升職考試都是一種形式主義,基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但考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因為想要看清一個人的品性和資質,是很困難的,但只要看一下他寫的那些試卷,他在試卷上所書寫的那些觀點,就往往會對這個人有更深刻的認知。
總之市面上的絕大多數公司都荒廢了升職考試制度,但陳軒可不想荒廢這一制度。
接下來,他認真看了成李佳的試卷。
令他有些意外的是,成李佳似乎也察覺到了,這一次考試是一次難得的展現自己的機會。
他居然也拿了個80分,這個分數跟李勤他們比,完全不夠看,但他畢竟是后廚出身,橫向對比一下,能及格就不錯了。
前面那些題目基本都是一些送分題,只要仔細閱讀過考試材料,基本都能拿高分,認真一點的話能拿滿分,
因此成李佳前面的分數較高,就明確的說明了,他至少考試態度是好的,他在認認真真對待這件事。
看清楚成李佳對待此事的態度以后,接下來的最后四道題,才是真正能看清成李佳能力和品性的地方。
第一道題,“你覺得,你的直系領導是否對你的晉升產生幫助?如果有,請具體說明。”,成李佳答道:“也沒啥幫助不幫助的,后廚看重技術,技術不達標,怎么幫助也升不上去。”
第二道題,“在他/她手下工作是否能讓你感覺學到東西?如果學到的話,學到了什么東西?”成李佳答道:“楊師傅還是很認真教的,跟著他學上灶的時候,確實能學到東西,只是我們火候不到位,經驗不足,做出的菜始終跟他有一定的差別。”
看了這道題成李佳的答案,陳軒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楊志健是在認真教學的”,這個信息很關鍵,因為陳軒畢竟不是在后廚與楊志健朝夕相處,他很難判斷,楊志健在教徒弟時到底有沒有留手。
但是這種事情在成李佳的視角里就非常清楚明白了,畢竟他跟楊志健共事的時間很長。
毫無疑問,成李佳的這個答案解開了陳軒心里的一些疑惑,
如果成李佳是無意識間寫的這個答案,那么陳軒依然無法判斷成李佳的情商高低。
但如果成李佳是經過換位思考后,站在了老板的位置上思考問題,意識到了陳軒作為老板,那么老板對于后廚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后廚的廚師不好好教徒弟,導致徒弟的手藝越傳越差越傳越差,徒弟的手藝越來越下降,最后導致味道不好影響連鎖店的營業額業績。
也就是說,成李佳給出的這個回答,可能是因為他換位思考過,他曾站在老板的位置上思考過這些問題,比如:“假如自己是店長那么自己最擔心后廚的事情是什么?最應該操心的后廚的事情是什么?”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如果成李佳真的能夠猜到陳軒的意圖,并主動幫陳軒分憂后廚之事的話,那么后廚將來交給成李佳來管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楊志健,就讓他領股份做技術崗吧,畢竟他年紀大了,學歷也低,發展上限太低了。
說實話,第2道題,成李佳的這個回答,他既向陳軒傳達了后廚的楊志健在認真教學的信息,同時又向陳軒解釋了,為什么方濤和潘大海的手藝以及他的手藝不如楊志健的原因,
成李佳認為,他們的出菜跟楊志健的出菜味道有差距的原因是火候不到位,經驗不足,這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陳軒卻認為他們的手藝火候不到位,除了經驗不足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做菜的時候不認真,并沒有特別的沉下心去做。
像他們這種一有閑暇就偷溜出去假裝上廁所,實際上是抽根煙,以他們這種上班習慣,毫無疑問他們并沒有真正用心做菜,沒有沉下心去,把食物做得很驚艷。
但他們能夠做出陳軒認為合格的菜品,已經非常難得了,畢竟年輕人嘛,心浮氣躁很正常。
而且就這么點工資,陳軒也不可能讓員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后廚的出菜能做到這種程度,陳軒已經很滿意了。
關于第3個問題,“你是否在培養繼承自己職位的員工方面有著心得,如果有具體是什么?”
這個問題成李佳也沒有仔細想過,估計他也沒想到,他只是參加正式廚師的考試,連正式廚師都不是,就要開始著手準備培養接班人了,他答道:“培養接班人的心得,就是(畫餅)培養新員工對于這個行業的熱愛,為什么楊志健做的菜比較好吃,可能就是因為熱愛吧,我也熱愛這個行業。”
陳軒看了成李佳對這道題的回答,發現(畫餅)兩個字有涂改的痕跡,顯然他一開始是想寫“畫餅”,但最后覺得不妥又涂掉了“畫餅”這兩個字。
改成了:“培養接班人的心得,就是培養新員工對于這個行業的熱愛,為什么楊志健做的菜比較好吃,可能就是因為熱愛吧,我也熱愛這個行業。”
至于成李佳說:“他熱愛廚師這個行業”這一點,毫無疑問,他只是嘴上說說表忠心而已。
他嘴上說著他熱愛這個行業,但其實這小子一直不甘心在后廚當工具人,他曾經跟曾文心提過,想要調到前廳,因為他覺得前廳的發展上限更大一點。
這事最終還是在陳軒明確的在微信上告訴他,“后廚跟前廳一樣,都有同樣的晉升上限,只要你能做好份內的事,聽從安排,將來你的上限不比前廳低”,他才消停的。
其實這里陳軒說的是實話,古話講,“一屋不掃,何以掃除天下”,如果成李佳能夠在廚師這個行業沉下心來深耕,并做出一定成績的話,那么一通百通,他做其他行業也能得心應手。
怕就怕他心浮氣躁,好高騖遠,不聽安排,嫌棄廚師這種行業太低端,就不愿意認真做。
但只要他肯沉下心來,以他的學歷,將來或許真的會有一番作為。
但如果他沉不下心來,那么他連廚師這么簡單,這么低端的一個職位都做不好的話,就算將來有機會,某個高管職位空缺,陳軒也不敢把他提拔上來,委以重任。
因為他連如此普通的一個廚師職位,他都做不好,他都不認真對待,就更別提那些重要職位了。
第4個問題,“你對公司的看法或者建議是什么?”,成李佳的回答是:“現在公司在正常發展,我也沒什么好建議的,就是希望新店上班指紋打卡的設備能靈敏一點,有時候機器反應很慢,容易遲到。”
對于指紋打卡機反應較慢這個問題陳軒之前還沒有察覺,畢竟他上班也不用打卡,聽他這一說就在次日去打卡機那里試了一下,果然新店這個指紋打卡的設備靈敏度很低,就好像手上有油似的,時不時按半天都沒反應,可能是因為質量不好或者壞了。
這確實應該換一個,沒必要省這份錢。
在網上采購了設備之后,次日便開始了后廚方濤和徐開明的考試,他們的分數就沒有那么高了。
他們前面的題,明顯是沒有認真閱讀考試材料,以至于錯漏百出,還有大量空白,后面的四道題,也都是像潘大海一樣隨意答幾個字或十幾個字就結束,看起來有點敷衍了事。
雖然陳軒在考試之前特意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閱讀了相關的考試材料,但他們依舊不上心。
其實這也正常,他們中考或者高考之前老師也讓他們認真學習,認真看書,但他們都當做耳旁風了。
更何況是一場普通的職業生涯考試,而且后廚能不能轉正主要看手藝,而不是看考試成績,雖然陳軒跟他們透露過,“考試成績好的話,主要是轉管理崗用。”
而他們雖然也曾暢想過,想要在管理崗位上發光發熱,但也只是想想罷了,到了要閱讀考試材料的時候,他們卻又給自己找借口,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因此他們看考試材料也看得不是很認真,考試也考得不太認真。
而成李佳的分數果然也是這4個人當中最高的了,這其中,方濤考了55分,徐開明考了47分。
考試結束后,方濤,徐開明還有潘大海,成李佳4個人,在收銀臺那里對分數,但他們并不是比誰的分數高,而是比誰的分數低,潘大海的分數是最低的,他也是臉上最光榮,笑聲最大聲的。
陳軒在暗中觀察到這些事情之后,只是心里暗嘆一聲:“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其實陳軒這次出的題目里面有很多關于星漢公司未來的一些股份劃分,以及工作上的一些貢獻點怎么獲得的詳細信息。
他們仔細閱讀這些考試材料的話,其實非常有利于陳軒洗腦,有利于陳軒把星漢公司將來要給店長和后廚的廚師長分股份的這一核心理念傳達給每個員工,接受了將來能分股份的價值觀的洗禮,閱讀并深入學習了將來會給員工分股份的考試材料之后,他們干活也會更有積極性。
但是后廚的這些家伙居然在這里比誰分數考得低,令陳軒的計劃差點落空,好在他們分數雖然低,但都對試卷上與后廚廚師做得好也能分門店股份這個知識點相關的這幾道題,都拿了高分,所以對于這一知識點,他們也是了熟于心。
因為這幾道題,在試卷上往往就是放在開頭的那幾道題,在考試材料上也是放在最開頭的那里,所以非常容易記住,也非常容易得分。
他們幾個考完以后,到了15號晚就該是黃靜和楊志健的考試了。
這次考完之后,黃靜得了81分,看得出她也是在認真的對待這次考試。畢竟她是升主管的考試,壓力很大,她也擔心考砸了升不上去,導致受到同事私底下嘲笑。
黃靜的試卷總體來看,中規中矩,她能認真對待這次考試,但似乎難以理解陳軒的意圖,她只知道答一些她的觀點,她會強調以身作則,做表率之類,對于管理心得和培養接班人的心得也是答:“認真負責,以身作則”之類,卻不知道要激發員工的潛力,關鍵是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這一點。
雖然員工手冊和陳軒發給他們的考試材料上都或多或少的暗示或者明示了這一點,但她的閱讀理解可能不過關,所以并沒有悟出這一點。
也可能是她的三觀和陳軒的三觀并不相符,所以她并沒有在試卷上點出這一點。
事實上黃靜在閱讀的時候是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雖然陳軒以為他在員工手冊上和考試材料上已經足夠明示這個知識點了,但是想要悟出這個知識點還是需要一定的悟性,或者說需要一定的悟性才能悟出來這個知識點可以用來回答這試卷最后的4個問題。
而黃靜正好沒有意識到這個知識點,可以用來回答這4個問題,同時陳軒也高估了部分員工的悟性,低估了閱讀理解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