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孩子:挑戰
  •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等
  • 13899字
  • 2024-06-26 13:45:26

第2章
了解孩子

6歲的鮑比坐在桌子前面用蠟筆涂色,媽媽在一旁計劃著一周的食譜。鮑比開始用腳踢打地板。媽媽生氣地說:“別鬧了,鮑比。”鮑比聳了聳肩,停了下來,但很快又開始了。“鮑比,我說過,別弄這種聲音。”媽媽再次訓斥鮑比,鮑比再次停了下來。但沒過多久,鮑比又故技重演了。媽媽猛地把筆摔到桌子上,伸手打了鮑比一巴掌,同時喊道:“我說了別這樣!你為什么老是這樣?為什么我討厭什么你就做什么?你為什么就不能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兒?”

鮑比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一直踢打地板,所以,也就無法回答媽媽的問題。但這一行為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有一種辦法能讓媽媽和鮑比之間不發生沖突,不感到痛苦。

不過,要想知道如何鼓勵孩子與大人合作,就必須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心理機制。

在我們看來,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朝著某個目標前進的。有時,我們知道某個行為的目的是什么;有時,我們并不知道。我們所有人都曾問過自己:我究竟為什么要這么做?事實上,我們的困惑是有道理的。我們是為了一個潛在的原因而行動的。大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想幫助孩子改變方向,就必須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否則,便無從下手。要想誘導他改變行為,就必須改變其動機。有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孩子的行為結果來發現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在上面的例子中,媽媽很生氣。鮑比想讓媽媽生氣,當然不是有意識的。這里有一個潛在的原因。媽媽沖著鮑比喊叫,打了他一巴掌,對他來說無異于一場勝利,因為他把媽媽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了。他為什么要停下來?看看這個結果,多棒!他可以讓媽媽全神貫注地圍著自己轉。這就是發現鮑比的秘密及其隱藏目標的線索。鮑比并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動機,然而,正是這種動機引發了他的行為。一天下來,反反復復,竟高達幾百次之多。而媽媽的反應恰好迎合了鮑比的需要,強化了其隱藏的動機。如果他知道踢打地板不會再有什么結果,不會再惹媽媽生氣,那還有什么意義呢?果真如此,他很快就會放棄的。另一方面,如果他安安靜靜地玩著能得到媽媽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個大大的擁抱和一句贊美的話語,那么,他不大可能通過搗亂的方式引起媽媽的關注。如果媽媽生氣能讓鮑比感到滿足,如果媽媽試圖通過打他的耳光讓他停下來證明了自己的挫敗,那么,她的所作所為無異于火上澆油,只能讓鮑比變本加厲。鮑比的腳表達了他的心聲:“看著我!跟我說話!不要把頭埋在筆記本里!”如果媽媽能看到這一點,就能了解鮑比的動機:他想通過引起她的注意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媽媽了解了這一點,就能更好地處理這種情況了。一味地責怪鮑比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只會讓他繼續不斷地惹她生氣。我們將在后面討論更多的方法,以此來幫助媽媽拒絕鮑比令人煩惱的要求。

兒童對歸屬感的渴望

由于孩子是社會人,因此,他最強烈的愿望是有歸屬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完全取決于他是否有歸屬感。這是他的基本需求,而他所做的一切無非是要尋找自身的價值。從嬰兒期開始,他就想方設法確立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通過細心觀察和一次次的成功,他得出了明確的結論(當然不是通過語言獲得的):“原來,這樣才能有歸屬感!原來,這樣才有存在的意義!”至此,他找到了某種方法,并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實現自己的基本目標。該方法變成了他的直接目標,并成為其行為的基礎或動機。歸屬感是他的基本目標,而他為實現基本目標所設計的方法則成為他的直接目標。因此,可以說,他的行為是有目標導向的。孩子從來不知道自己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比如,如果你問鮑比為什么要踢打地板,他會十分誠實地告訴你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尋找自身價值的方法完全是憑著直覺,而非邏輯推理。他的行為源于內在動機。他從一次次的嘗試和失敗中積累經驗。他會不斷地重復那些讓他感到自身價值的行為,放棄那些讓他感覺受到冷落的行為,而這便成了我們指導孩子、引導孩子的基礎。然而,除非我們了解孩子自身認為可以獲得歸屬感的方式,否則,就會掉進一個又一個陷阱。

兒童對身邊事物的觀察

兒童是天生的觀察家,但是,他們在對其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時往往錯誤百出,并常常憑借這些錯誤的結論、以錯誤的方式來尋找自身的價值。

3歲的貝絲是個快樂可愛的孩子,她成長得很快,父母為此感到十分高興。她在1歲前就會走路了,1歲半時就完全學會了自己上廁所。2歲時,她就能清晰明了地說出成型的句子。她擅長利用自己的伶俐可愛和辦事能力贏得大人的認可。可是,一夜之間,她開始哼哼唧唧,要這要那,今天尿一褲子,明天拉一褲子。這種看似倒退的行為發生在弟弟出生后前兩個月的時間里。在弟弟出生后的頭三個星期里,貝絲對這個新來的小家伙很感興趣。她十分專心地看著媽媽給弟弟洗澡、喂奶、換衣服。可每當她提出要幫忙時,媽媽都是親切但堅決地將其拒絕。慢慢地,貝絲對小弟弟似乎失去了興趣,她不再到寶寶的房間來了,而且她那些讓父母感到不安的行為也很快就發生了。

媽媽對弟弟的關注,貝絲全都看在眼里。她突然覺得,是這個備受期待的小弟弟把媽媽從自己身邊搶走的。現在,媽媽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貝絲的觀察是正確的,媽媽的確是把時間大都用在了這個無法自理的嬰兒身上。可是,貝絲在這里犯了一個錯誤。她把這一切誤解為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地位,而且,她還認為,弄臟褲子、顯得無助能讓自己變得重要起來。她認為,把自己變回嬰兒,就可以重新贏回自己失去的地位,可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大孩子對嬰兒所具有的諸多優勢(至于如何解決貝絲的問題,我們將在后面進行討論)。

5歲的杰里經常和媽媽吵架。無論媽媽讓他干什么,他都先要頂撞一番,然后一律拒絕。他脾氣暴躁,經常毀壞玩具、餐具或家具。他很會逃避家務,弄得媽媽不得不逼他去做,或者對其進行懲罰。媽媽對此十分不解,因為自己明明為他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那就是“先做事,后享樂”。而杰里很快就發現,爸爸對媽媽言聽計從,媽媽的話對爸爸來說就是天條,所以,為了得到安寧,爸爸總是屈服于媽媽的淫威。爸爸最討厭大聲喧嘩。所以,有時,當媽媽想嚴厲管教杰里時,爸爸總是替他求情。

杰里觀察到媽媽在家里的權威地位,內心十分欽佩。在他看來,誰有權力,誰就有地位。因此,他也想擁有類似的地位,于是,就開始模仿媽媽,把憤怒作為獲得權力的一種手段。事實上,他的媽媽對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感覺到了這一點,只是媽媽尚蒙在鼓里。媽媽認為,懲罰杰里時,自己占了上風,可她從未意識到,接下來杰里就要以無理的行為進行報復,開始兩人權力競賽的又一個回合,而這一次占上風的則是杰里。他憑借自己的力量獲得優勢地位,有錯嗎?可是,我們能認為杰里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嗎?杰里懂得在集體生活中相互謙讓的道理嗎?他能靠發脾氣來解決所有生活問題嗎?他能在一切場合都充當“皇帝”嗎?未來,他與女友和妻子的關系將會怎樣?他將如何看待一個男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兒童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孩子會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并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指導方針。從童年起,他就必須學會調整自己,以適應自己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孩子的遺傳稟賦是他的“內部”環境。1歲前,他會利用大部分時間來試驗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他要學會如何協調手臂和雙腿,這樣,就可以移動自己的位置,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要學會如何使自己的身體按大腦的指令行事;他要學會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知事物,學會消化,學會解釋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要學會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在此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應對自己的內部環境,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遇到困難或障礙時,他要么干脆放棄,要么學會彌補。有時,某個短處甚至能瞬間激發出他的某種特殊本領,這個過程稱為“過度補償”。

伊迪絲出生時沒有右臂,而她的雙胞胎妹妹伊萊恩則雙臂完好。伊迪絲并沒有因此而退縮,她用一只手完成了妹妹兩只手所做的一切。在學習爬行階段,她借助腳后跟的力量快速移動臀部,一點也不輸給妹妹。她憑借一只左手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扣紐扣、系鞋帶、梳頭發和洗澡等。她慢慢學會了做家務,甚至還能縫縫補補。現在,她已經結婚了,是一位很出色的家庭主婦,很少需要別人的幫助。

艾倫5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癥,右腿肌肉萎縮。他的媽媽幫助他,鼓勵他鍛煉。媽媽極力推薦他去游泳,艾倫也在其中找到了極大的樂趣。16歲時,他已經完全克服了身體上的障礙,成為高中游泳隊的一名明星隊員。

4歲的米茨是家中四個孩子里的老小兒,患有嚴重的先天性視覺障礙,但并非完全失明。4歲時,生活還完全不能自理,穿衣、吃飯全靠別人,走路時也需要別人領著。家里的每個人都在伺候她,想方設法讓她高興。面對自己的生理缺陷,米茨終于放棄了,生活完全依賴別人。

讀到這里,諸君可能會覺得我們未免過于簡單化了,因為我們對上述殘疾兒童的影響只字未提。我們這樣做并非一時疏忽。前面提到,每個孩子對如何面對自身的殘疾問題都已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他們的決定對周圍人的影響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很多。伊迪絲從小就暗下決心,要和妹妹一樣,這一點贏得了媽媽的贊賞,使之不失時機地鼓勵她;艾倫愿意自己走出困境,這使得媽媽鼓勵他去游泳;而米茨的徹底投降,使她得了周圍人的憐憫、同情和幫助。假設每個孩子最初都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那么,他們的人生就一定會改寫。

孩子在認知自己內部環境的同時,也在與外部環境進行接觸。嬰兒的第一個微笑,就是他與外部環境的第一次互動。他對周圍人的鼓勵做出反應,用自己的微笑回報他人的微笑,并從中得到快樂,從而建立了第一個動態的人際關系。他發現,微笑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樣,他認知內部環境的能力與協調外部環境的能力同時增強。同樣,如果此時遇到困難障礙,他要么選擇放棄,要么選擇彌補。

在外部環境中,有三個因素影響著孩子的個性發展。第一個因素是家庭氛圍。孩子通過與父母的關系體驗了整個社會關系。家庭氛圍是由父母一手營造的,孩子借此體驗到經濟、種族、宗教和社會因素對他的影響。他吸收了家庭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慣例,進而努力讓自己適應家庭的模式,符合家庭的標準。他的物質觀反映了家庭的經濟取向,他對其他種族的態度也會與父母的一致。如果寬容是家庭里的一種行為模式,那么,他也會將其視為一種值得肯定的價值觀。如果父母鄙視他人,那么,他也可能會如法炮制,在種族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尋求優越感。孩子早早接觸宗教,其重要性早已得到公認,盡管每個人的反應可能大不相同。此外,孩子還會觀察父母之間的關系。

父母之間的關系決定家庭內部的關系。如果父母熱情友好、善于配合,那么,孩子與父母之間以及孩子相互之間也容易形成同樣的關系。如此一來,相互合作便可成為家庭的行為規范。如果父母彼此對立,相互控制,那么,孩子之間也容易形成同樣的關系。如果爸爸異常強硬,媽媽溫順寬容,那么,“男權主義”就可能成為家庭里的主旋律,對男孩來說尤其如此。然而,在當今兩性高度平等的社會里,女孩也可能選擇走“強硬路線”。父母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角色。如果媽媽在家里起支配作用,那么,孩子也可能會模仿媽媽,試圖獲得主導地位。如果父母之間存在激烈競爭,那么,競爭便會成為家庭的行為準則。一個家庭中孩子的共性,就是父母共同營造的家庭氛圍的具體表現。然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外部環境中的第二個因素是“家庭星座體系”或“家庭系統排列”。這個術語清楚地表明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特殊關系,就像北斗七星中各星之間的關系一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在彼此交流、相互影響之下,每個人都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個人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其扮演的角色)將對整個家庭的行為模式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個性特征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當父母有了孩子,家庭關系便發生了變化。媽媽的角色不同于妻子的角色,爸爸的角色也不同于丈夫的角色。嬰兒的出現給夫妻關系帶來了一個新的維度。由于嬰兒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從他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地位略有不同,因為自己是接受關注的一方,而作為獨生子女父母的爸爸媽媽則是給予關注的一方。其中,媽媽的貢獻更大,因為這是媽媽的天職。三人之間形成了一種明確的“給予與獲取”的互動模式。父母中的一方也可能站在孩子一邊,反對另一方。這種臨時聯盟通常是由嬰兒挑起的,并通過自己的行為強加給父母。

當第二個嬰兒到來時,家庭成員之間的三角關系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小皇帝”突然被廢黜了,他現在必須對自己地位的變化、對“篡位者”的到來、對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場。家庭星座的變化,為原先的三角關系注入了新的元素。新來的這位是個嬰兒,所以,第一個孩子發現,有必要重新確立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即自己是兩個孩子中的大孩子。與此同時,嬰兒發現,自己是家里的“小寶寶”。但是,由于有哥哥的存在,所以,這個“小寶寶”的地位與原先哥哥“小寶寶”的地位意義不同。

當第三個孩子到來時,每個人在家庭星座中的地位又發生了變化。爸爸媽媽現在有了三個孩子。老大曾經被廢黜過,現在輪到老二了。老二發現,自己被夾在老大和新生兒之間。隨著每個新生兒的誕生,家庭星座就會呈現出新的面貌、新的關系和新的含義。這就是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個性不盡相同的原因。另外,我們也發現,來自不同的家庭的兩個孩子,如果都是老大,那么,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很有可能比同一家庭中的老大、老二之間的還多。

隨著家庭星座一次一次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的位置。通常,就像人們往往認為鄰居家的草坪永遠比自家的綠一樣,孩子們總覺得別人在家庭中的位置比自己的好。當老大發現老二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時,他要么放棄,要么通過在某些方面保持領先進行彌補,正如他自我調整以適應內部環境一樣。老二和老大的關系也是如此。老二通常對老大的進步感到不滿,因而要么設法超越,要么放棄。孩子對排行意義的認識,完全取決于他對家庭地位的看法和理解。并非所有排行老大的孩子天生都要爭先恐后,保持領先。每個家庭星座都因內部成員的不同理解而顯得不同,而童年時的不同理解,會給當事人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通常,大多數家庭內部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而老大和老二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從而刺激對方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將兩個孩子對立起來,錯誤地認為這樣會刺激他們各自做出更大的努力,那么,競爭就會進一步加劇,結果也會和父母預期的恰恰相反:每個孩子都會把“戰場”讓給更加成功的一方,自己則灰溜溜地掉轉方向。無論老大在哪個“戰場”取得勝利,老二都會將其視為“占領區”,自動轉向相反的方向開辟戰場。現在,讓我們舉例說明一下家庭星座變化對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影響。

甲先生和夫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頭腦清醒,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學識淵博。女兒帕蒂的出生讓他們倍感喜悅,自然而然地就期待她能“有所出息”。帕蒂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充滿了爸爸媽媽的贊賞和鼓勵。帕蒂在10個半月時邁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甲夫人為此感到無比自豪。1歲多點,帕蒂就可以自己如廁了。爸爸媽媽為擁有這樣聰明的孩子感到興奮。帕蒂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贊許,因而加倍努力保持下去。可就在她14個月大的時候,弟弟斯基珀出生了。斯基珀從出生時起似乎就比帕蒂虛弱,他一方面體重不達標,另一方面牙齒出得也比帕蒂晚。爸爸希望兒子長成一個身體健壯的男子漢,自然為他感到擔憂。這一切帕蒂都看在眼里。斯基珀在長大,她自己的能力也在增長。可是,斯基珀對她構成了威脅,她如何才能保住自己在爸爸媽媽心里的地位呢?當然,帕蒂對此并沒有進行理智的思考,而是下意識地做出了反應。她意識到爸爸對這個虛弱的兒子感到失望,于是,她抓住這一點,盡量體現自己活力的一面。然而,每當斯基珀有了進步,帕蒂就會感到恐慌。現在,她必須取得新的成就,以保持自己第一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帕蒂越來越專注于滿足父母對成績的要求,力爭保持對弟弟的領先地位。慢慢地,她形成了一種錯誤的信念:我必須是第一名,我必須是最好的。這時,她發現了阻礙弟弟發展的方法,那就是,貶低他所做的一切。

與此同時,斯基珀對其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意識增強了。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他也感覺到姐姐非常聰明機敏,并因此痛恨姐姐。他嘗試了許多事情,壓根就沒打算成功。他早早地就氣餒了,也打算放棄了。漸漸地,他形成了一種錯誤觀念,認為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發展機會。每當聽到爸爸媽媽說“帕蒂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就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行”時,他就會感到一陣絕望,同時,又萌生出對帕蒂的恨意。他不但沒有因此而加倍努力,反而是對父母的批評照單全收,并以此進一步證明自己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的人。

至此,可以看出,斯基珀不再對帕蒂構成威脅。就帕蒂而言,她通過加倍努力取得了成就,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斯基珀出生時的外部環境與帕蒂的不同。雖然他和帕蒂有著共同的父母,父母的期望值也沒有改變,但是,他有個處處符合父母標準的姐姐。斯基珀的身體不夠強壯,他掂量了一下,覺得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這讓他十分沮喪,并得出了無法通過成就來進行競爭的錯誤觀念。那么,他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呢?父母對他能力欠佳這一點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一刻不停地催他、逼他,對他發出警告,而他則用一場大哭來回應父母的急躁心情。父母對此感到難過,反而更加關注他,并由著他去了。

當帕蒂3歲零3個月大時,凱茜出生了。帕蒂開始意識到,又來了一個和她競爭的妹妹。此時,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看到了嬰兒的無助,于是,便發揮自己的能力,幫助媽媽照顧這個無法自理的妹妹。然而,當凱茜一點點長大、學會了一點點技能時,帕蒂便開始恐慌了。現在,這個家庭星座已經徹底改變了。帕蒂要和弟弟妹妹兩個競爭以保持領先的地位,其中任何一個人的成就都會對她這個唯一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構成威脅。她開始因弟弟妹妹得到父母的肯定而感到不滿,然而,嫉妒只能招來父母對她的責備。于是,她學會了如何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

斯基珀發現凱茜也是一個聰明的女孩,這讓他更加感到無望了。男孩這個身份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優勢,因為他在很多方面并不像個男孩。目前,他夾在兩個女孩中間,更有甚者,他是個非常怪異的人。他既不是一個聰明的女孩,也不是一個強壯的男孩,每當遇到挫折便以淚洗面。大家都說他不像個男子漢,這讓他更是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沒有信心面對生活。他常常跟帕蒂在一起玩,卻總是扮演順從的角色,任憑帕蒂呼來喚去。

凱茜是個可愛迷人的嬰兒,是全家關注的焦點,同時有四個人圍著她轉。隨著她對外部環境的認識不斷加深,她感覺到了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她發現姐姐帕蒂遙遙領先,而哥哥斯基珀不知何故沒有達到要求。但最為重要的是,她看到帕蒂和斯基珀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帕蒂之所以受到批評,是因為她東怨西怒,桀驁不馴(這是她對父母在弟弟妹妹身上傾注太多心血的報復),而斯基珀之所以受到批評,是因為他粗心大意,嘰嘰歪歪。在凱茜2歲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可以成為家庭中“快樂滿足的好孩子”。就這樣,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帕蒂6歲半時,因為自己是小學生,同時又是媽媽的小幫手而頗感自負。就在此時,艾琳出生了。然而,艾琳的到來并沒有給帕蒂帶來多大威脅,因為她在家里的地位已經非常牢固了。盡管如此,她認為最保險的方式是讓艾琳一直處于嬰兒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媽媽要求帕蒂為艾琳做這做那時,她倒是非常樂意幫助自己這個生活無法自理的小妹妹。但當媽媽讓她教艾琳系鞋帶時,她卻突然猶豫了。她一邊假裝教艾琳系鞋帶,一邊設法讓艾琳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而斯基珀則不大理睬艾琳,因為在他眼里,艾琳無非是另一個女孩而已,沒啥大不了的,而在媽媽眼里,斯基珀總是處于“半夢半醒”的狀態。凱茜則自己一個人玩,她很有創造力,也很少惹麻煩,自然也就很少招來父母的批評。她沒有什么拿手的東西,但也從不招人討厭。艾琳仍然是個“嬰兒”,依舊是全家關注的焦點。

在艾琳3歲時,這個家庭星座呈現出這樣的生存狀態:爸爸媽媽精力充沛,對子女高標準、嚴要求。9歲半的帕蒂聰明伶俐,做事效率極高,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學者”,她的信條是“只有第一才有意義,只有領先才有價值”。8歲半的斯基珀軟弱無能,不善言辭,他堅信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成為一個“愛哭愛鬧的孩子”,讓別人替他難過。6歲的凱茜夾在之間,處于“哥姐不親、妹妹不愛”的狀態,但她非常開心,十分滿足,舉止也特別得體。她憑借良好的行為取悅于人,從不關心自己是否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成績。3歲的艾琳則是一個可愛的“笨寶寶”。至此,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獨特的位置、獨特的角色,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有了明確的方向。

當然,并非每個有四個孩子的家庭都是這樣,我們所舉的例子只是反映了一個家庭的情形而已。也許,在別的家庭里,老二超過了老大,讓老大悶悶不樂。比如,老大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孩,老二則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自然成了全家的焦點,讓老大黯然失色。這個家庭的星座究竟如何發展,一方面取決于孩子對自己的生活現狀和家庭地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他們為應對上述情況所做出的決定。例子中的家庭也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情形。比如,如果帕蒂覺得父母的要求過高,或者弟弟帶來的威脅過大,那么,她很有可能會縮小自己有望取得成就的領域,或者干脆選擇放棄。斯基珀可能覺得做學問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于是,他在學校里表現得異常出色,以此來彌補自身體弱的缺點。凱茜有可能成為一個身體強壯、擅長搞怪的“男人婆”,甚至是家里的“小惡魔”。如此一來,艾琳極有可能成為家庭中的“乖寶寶”。

家庭星座中每個成員的行為都與其認為的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關,同時,每個人的行為又會對其他人的行為產生微妙的影響。比如,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會給其他孩子帶來問題,而其他孩子因此必須考慮如何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孩子的決定取決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地位以及其他孩子的表現。如果他的看法是錯誤的(這種情況時常發生),那么,不難看出其錯誤觀念的形成過程。如果父母注意到這些錯誤的概念(不幸的是,大多數父母和孩子一樣,很少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意義),那么,他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分析與評價。至于如何引導孩子,我們將在后面加以說明。

暑假期間,10歲的喬治和8歲的大衛共同承擔修剪草坪的工作。媽媽吩咐他們把頭一天割下來的草收拾好,否則,就不讓他們去游泳。大衛負責前半部分,喬治負責后半部分。中午時分,大衛進屋,大聲宣布:“媽媽,我是個乖孩子,我的活兒干完了。喬治還在街上玩呢,他的活兒還沒開始!”“是的,寶貝兒,你一向很乖。”媽媽回答說,“你去把喬治喊回來,就說我要他回來。”大衛找到了喬治,說:“媽媽要你回家。你這下要完了。我的活兒干完了,你的還沒開始呢!”喬治轉過身來,給了大衛一拳。接著,兩兄弟扭打在一起。兩人回到家后,大衛向媽媽哭訴著喬治“無緣無故”打他的經過。媽媽轉向喬治,說道:“喬治,你為什么非要這么渾?你為什么不干活兒?你為什么對弟弟這么不好?你們應該彼此關愛,而不是大打出手。”

兄弟倆之間這種令人不安的關系始于大衛出生后不久。一夜之間,2歲的喬治變得無法無天。他放肆無禮,目中無人,一度搞得天昏地暗,麻煩不斷,弄得媽媽只能時時刻刻跟在他的屁股后面,以防萬一。而大衛則是一個非常快樂的嬰兒。每當媽媽對他表達愛意時,他都能迅速回應。所以,媽媽總是夸大衛如何如何乖巧。不過,媽媽也隱約感覺到喬治在嫉妒大衛,只是她不明白背后的原因,她根本沒有冷落他。然而,在喬治看來,大衛已經取代了自己在媽媽心中的地位。而且,由于媽媽眼里都是大衛的“好”,因此,喬治非但沒有通過彌補和培養技能來打動媽媽,而是完全放棄了“做個好孩子”這一領域,轉而去做個“壞孩子”,以便引起媽媽的注意。雖然大衛很乖,是個“好孩子”,但他總能設法讓喬治和他打架,這樣,就會讓喬治的形象越來越糟,從而確保自己“好孩子”的地位。而喬治也愿意與大衛打架,以此來報復他搶走了自己在媽媽心中的位置。兄弟倆以各自的方式搞得父母焦頭爛額,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自己對各自家庭地位的理解,進而互相配合,以維持關系的平衡。顯然,兄弟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理解錯誤,也不清楚自己在競爭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三個孩子的家庭中,原本是“寶寶”的老二失去了原來的殊榮,淪為真正的“老二”。他的處境異常困難:他時常面臨著老大和老小的共同夾擊。他突然發現,自己既不曾擁有老大的優勢,也不再享有“寶寶”的特權。因此,他常常產生慘遭輕視和虐待的感覺,認為生活是不公平的,周圍的人是不友好的。于是,他開始挑釁他人,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除非他設法改變自己的觀點,否則,他一輩子都會認為,生活是不公平的,自己是永無出頭之日的。然而,如果中間的孩子碰巧取得了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的成績,那么,他很可能借此呼喚公平。如果一個家庭中的媽媽是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人,那么,她的女兒——一個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的老二——可能會去模仿她,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并利用自己的女性特質在家庭中,乃至日后的生活中取得傲人的成績。但是,如果家庭中崇尚陽剛之氣,那么,作為老二的女孩則很可能會與她的兄弟展開競爭,成為一個“男人婆”,比哥哥弟弟更具有男子氣概。同樣,如果父母因為沒有兒子而感到遺憾,那么,其中的一個女孩很可能會表現得像個男孩,來討父母的歡心。如果中間的孩子是唯一的男孩,那么,局面可能會完全不一樣。如果他能通過自己的男子雄風超越姐姐妹妹,他便擁有了明顯的優勢,盡管他處于中間位置。然而,如果媽媽非常強勢,那么,中間的男孩便會感到媽媽對懦弱的爸爸的不屑。他會因此覺得自己處境困難,很可能會采取“逃避政策”,認為男人微不足道。當然,他也可能與媽媽站在一起,共同對付爸爸,讓自己變得更像個男人。他還可能與爸爸聯手,用微妙的方式擊敗媽媽及其所代表的權威。究竟朝哪個方向發展,完全取決于他對自己家庭地位的理解以及潛意識中所做出的決定。

在一個四個孩子的家庭里,老二和老四通常會成為盟友,他們有著相似的興趣、行為和個性特征,這是因為孩子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興趣和個性上。至于誰與誰結為盟友,誰與誰成為對手,沒有一定之規。然而,這對家庭星座來說極其重要。孩子們身上的共性是整個家庭氛圍的體現,而他們之間的差異則是由各自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所決定的。

如果家里都是女孩,只有一個男孩,那么,不論排行老幾,他都會發現,他的性別既可能是優勢,也可能是劣勢,這取決于該家庭對男性角色的重視程度以及他對自己能力的準確評估。如果家里都是男孩,只有一個女孩,情況也是一樣的。此外,在一堆健康強壯的孩子中,一個弱小多病的孩子往往會受到家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時,他會發現,體弱多病可以轉化為一種優勢。然而,如果這個家庭重視強健,蔑視弱小,那么,他就發現自己面臨著一種困境。他可以選擇放棄,生活在自憐之中,認為自己沒有地位,認為生活辜負了他;他也可以努力戰勝疾病,和健康孩子站在一起,甚至超過他們。在一個人人活躍的家庭中,任何一種選擇都會帶來困難。比如,如果某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么,無論他怎樣努力,都無法為自己在健康的孩子中贏得一席之地。如果他選擇放棄,就會遭人蔑視。此時,他可以選擇完全不同的方向,成為一名學者,而不是運動愛好者,以此來尋求自己的地位。

如果一個孩子在第一個孩子死后出生,那么,他要面臨兩難的境地。由于他前面有一個“亡靈老大”,所以,他實際上是排行老二。然而,現實中,他卻處在老大的位置上。此外,他的媽媽在痛失老大之后,有可能會過度保護他,恨不得用棉花團把他包起來。那么,他可能會選擇沉浸在這種令人窒息的氛圍當中,也可能會全力反叛,爭取獨立。

老小在家庭中的位置都很獨特。他很快便會發現,由于自己不能自理,他因此擁有很多仆人。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這種心理,那么,老小很容易通過這種方式維持自己的特權地位,讓全家人圍著他一個人轉。這個“無助的小東西”發現,接受服務比自己動手要愜意得多。這樣的角色很容易扮演,但也很危險。

獨生子女面臨著另一種困境。他是成人世界里的孩子,是巨人中的小矮人。他沒有兄弟姐妹,無法在他們中間建立與自己年齡相近的關系。因此,他的目標可能會變成取悅成人和操縱成人。他可能早熟,像成人一樣思考,他總是踮起腳尖,希望達到成人高度;他也可能永遠長不大,永遠低人一等。他與其他孩子的關系往往緊張多變。他不能理解他們,而他們則覺得他是個“娘娘腔”“膽小鬼”。除非他很早就與其他孩子一起相處,否則,很難合群,也很難找到歸屬感。

實際上,不存在“理想的子女數量”一說。每個家庭,無論子女多少,都會有自身的問題。家庭人數不同,成員對自己家庭地位的理解不同,問題也就不同。無論家庭規模大小,成員之間的影響以及來自彼此之間的壓力都是源源不斷的。沒有哪個因素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孩子之間相互影響,繼而影響自己的父母。例如,前面提到的喬治和大衛的案例。每個人都在積極地影響著自己和他人的發展方式。在喬治看來,“嬰兒”大衛是一個篡奪者,他占據了媽媽全部的愛和注意力。因此,“做好孩子”是徒勞無益的。但是,如果他行為不端,媽媽至少會注意他!在他看來,他寧愿遭到責備,也不愿意受到忽視。雖然這聽上去很矛盾,但喬治現在渴望成為一個“壞孩子”,因為這有助于他確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他們拿我沒辦法,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當然,喬治實際上并沒有說出這些話來,可這是他潛意識中的真實想法。于是,為了贏回媽媽對他的注意,喬治轉而采取了不當行為。實際上,他并不開心。在遇到了他認為無法克服的障礙之后,他變得灰心喪氣,在消沉中尋求答案。喬治認為,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嬰兒”大衛這個障礙,他根本沒有看到自己在這個無助的嬰兒面前所具有的優勢。媽媽對他的不良行為頻頻做出反應,這反倒鼓勵了他。當爸爸責備他說“你為什么不能像弟弟一樣”時,喬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可以通過“變壞”來贏得父母的關注,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做個嬰兒的“好處”。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衛變得“更好”了,這又給喬治增加了壓力,使得他更不愿意遵從父母“要愛弟弟”的勸告,因為他早已把弟弟看作推翻自己的敵人。大衛通過保持自己的“好”和挑釁喬治的“壞”來維持自己的地位。爸爸媽媽通過責備“壞”的一方和支持“好”的一方激化了矛盾,使兩個孩子彼此對立,永遠糾纏在一起。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孩子對外部環境的反應各不相同,沒有任何經驗法則可以讓父母提前做出預測。然而,如果父母了解家庭星座,就可以理解先前看來非常神秘的現象。敏銳的觀察可以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領悟。對情況了解了,就可以應對自如了。

兒童對外部環境的反應

有關“塑造兒童性格”的文章和論述比比皆是。按照他們的說法,孩子就好像泥土,而成人的工作就是把他們塑造成符合社會標準的人。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從前面的例子來看,事實恰恰相反。令成人始料未及的是,孩子知道如何塑造自己、塑造父母、塑造環境。每個孩子都是十分活躍的個體,平等地參與與他人關系的建立。每一種關系都是獨一無二的,完全取決于每個成員對它的貢獻。每一種關系都涉及兩個人之間的互動,無論是成人之間、兒童之間,還是成人與兒童之間,無不如此。任何一方的變化,都將改變整個關系。兒童通過自我創造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與他人建立關系。他們喜歡嘗試各種事物,如果奏效,如果符合自己的目標,就將其保留下來,作為自我定位的方法。有時,他們可能會發現,同一種方法不見得適合任何人。于是,便有了兩種選擇:要么畏縮不前,拒絕合作;要么采用新的方法,建立完全不同的人際關系。

9歲的基思是獨生子,他在家里很討人喜歡。他幫媽媽做家務,并千方百計取悅父母。他安靜聽話,很守規矩。他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總是把玩具放回原處。可是,他在學校里卻成了一個問題兒童。老師說他“十分孤僻”。雖然他從來不打攪別人,但他只是呆呆坐在那里,啥也不做,呆呆地放空,弄得老師不得不時時提醒他。基思在學校里沒有朋友,他拒絕參加任何球賽和班級活動。

在家里,基思是成人世界中唯一的孩子,他通過取悅父母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學校里,周圍的孩子都因他不理睬他們、與他們保持距離而嘲笑他。他第一次試圖通過學習來取悅別人,但并未奏效。老師并沒看出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因而也就沒有給他什么特殊待遇。球場上,他不知道如何與同學展開競爭。他投球投得不好,也沒能用自己的良好習慣打動同學。于是,他連忙回到自己的殼內,無心建立任何新的關系。

孩子也可以與父母雙方形成完全不同的關系。

5歲的馬戈和7歲的吉米總是鬧劇不斷,弄得媽媽一天到晚手忙腳亂。一方剛剛消停,另一方馬上又鬧起來了。每當他們想要什么東西時,總是先嘰嘰咕咕,然后放聲大哭,最終暴跳如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然而,每當爸爸在家時,他們總是表現得中規中矩。只要爸爸看他們一眼,他們立刻該干嗎干嗎去了。爸爸無法理解媽媽提到的那些表現,因而總是得意揚揚地說:“沒辦法,他們就是聽我的。”

這是因為孩子們知道媽媽會對他們做出讓步,她除了叨叨幾句,沒有別的。但爸爸則不一樣,他可是言出必行,恩威并施。總之,爸爸是有底線的,媽媽則沒有。

無論家庭成員的不同性格帶來怎樣的問題,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建和諧生活,都可以得到解決。沒有所謂的完美關系,唯一能夠期待的就是不斷的完善。如果父母一方發現中間的孩子產生了備受冷落的感覺,那么,就可以以此為線索,努力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了解到老大因老二的快速進步而感到氣餒,那么,父母就應該多多鼓勵老大,使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果父母知道家里的老小沉迷于“讓大家圍著自己轉”的念頭,那么,他們就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他也有能力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沒有必要在這上面浪費工夫。

孩子對自己家庭地位的理解以及相應的反應,就像人類的創造力一樣,是無窮無盡的。細心敏銳的父母可以仔細研究一下,然后問問自己:我的孩子對自己的處境究竟是個什么看法?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很容易把自己在類似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邏輯”。

外部環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第三個因素是普遍存在的訓練方法。有關各種充分有效的訓練方法,我們將在后面繼續討論。屆時,截止到現在我們所提到的各種因素的重要性將變得更加清晰。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們顯然需要把自己抽離出來,退后一步,好好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內部環境的?他們進行了怎樣的彌補?有沒有過度補償?他們通過觀察得出了哪些結論?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家庭地位對他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解答這些問題的更多線索,將在后面討論的訓練方法中一一找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阿坝县| 潞城市| 商城县| 威海市| 宁波市| 泽库县| 资中县| 桐庐县| 白水县| 万宁市| 建阳市| 宁武县| 于田县| 荆门市| 屯门区| 施秉县| 青阳县| 弥勒县| 金寨县| 绵竹市| 花莲县| 肥城市| 柞水县| 垣曲县| 潍坊市| 开远市| 白水县| 蒙自县| 内江市| 中西区| 莫力| 阿拉善左旗| 宝鸡市| 巨鹿县| 彰化市| 平罗县| 台北市| 日土县| 滨州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