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挑戰
-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等
- 4807字
- 2024-06-26 13:45:26
第1章
現代父母的窘境
普賴斯太太給她的鄰居奧爾巴尼太太倒了一杯咖啡,然后坐下來聊天。這時,7歲的馬克和5歲的弟弟湯姆相繼沖進廚房。馬克十分熟練地爬上臺面,打開頂層的櫥柜門。湯姆也爬了上來,同樣是熟門熟路。
普賴斯太太喊道:“下來!我說下來!趕快給我下來!”
馬克卻尖聲回道:“我們要吃棉花糖!”
“現在不能吃,馬上就到午飯時間了,立刻給我下來!”
馬克抓起一袋棉花糖,從臺面上跳了下來,湯姆也跟著跳了下來。湯姆從馬克手中搶過袋子,兩個男孩沖出廚房。只聽普賴斯太太在后面喊道:“回來!我說了,不能吃!”
正在這時,紗門“砰”的一聲關上了。
普賴斯太太嘆了口氣,對奧爾巴尼太太說道:“唉,這些孩子!真不知道該拿他們怎么辦!他們壓根就是印第安野人,一刻也消停不了。”
我們往往不知道該拿孩子怎么辦,他們常常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做出一些令人頭疼甚至令人討厭的事情。就拿去游樂園來說吧。本來是全家一起開心的事情,卻很難讓人玩得盡興。我們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形:疲憊而興奮的孩子高喊著“還要,再來”,心煩意亂的家長則冷冷地說道“不玩了!”不過,很快,他們又會在孩子的叫嚷聲中做出妥協。不堪其擾的爸爸們十分無奈地掏出錢包,花掉原本沒打算花掉的錢。也有的家長會當眾打孩子的屁股。最終,往往是媽媽們迫不及待地拖著掙扎反抗的孩子們回家,心里嘀咕道:“壓根就不該帶他出來!”
在餐館里,孩子們的表現也常常令人咋舌。他們旁若無人,大聲喧嘩,跑來跑去。還有很多孩子,不哄著不吃飯。
在超市里,孩子們經常亂玩旋轉門,亂爬護欄。很多人還會在購物通道上亂跑,要這要那。一旦得不到,便會又哭又鬧,亂發脾氣。
在類似的公共場合,我們經常看到十分任性的孩子在生氣,在喧鬧,在尖叫,而一旁的家長則疲憊不堪,怒火中燒,束手無策。
而在家里,很多孩子則表現得很不配合,不愿意承擔家務。他們常常大聲吵鬧,不管不顧,毫無禮貌可言。有時,他們對家長和其他長輩沒有絲毫的尊重,甚至出言不遜,而家長卻只能忍氣吞聲。
孩子們挑釁叫陣,而做家長的卻束手無策。我們乞求、哄騙、賄賂乃至懲罰,試圖讓其遵守規矩。一位祖母十分沮喪地說道:“現在的孩子真沒規矩!”這種不守規矩、目中無人的行為十分普遍,家長們都習以為常了,紛紛說道:“小孩就是這樣的!”
在學校里,許多孩子不愿意學習。老師要求家長確保孩子完成作業,可是,除了爭吵動粗之外,他們也不知道還有什么好的辦法。
“問題兒童”頻繁登上頭條新聞,這類孩子的犯罪年齡也越來越小。法官要求父母不要讓孩子晚上在外游蕩,但也沒說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在全國范圍內,有關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報告也越來越多,可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越來越多的家長正變得惴惴不安、不知所措。他們都希望培養出快樂自律的孩子,認清自己,進退有度。而事實上,孩子們卻常常感到不滿、無聊、苦悶、傲慢、好斗。兒科醫生和精神病科醫生的研究表明,在全國范圍內,精神嚴重失常的兒童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許多家長都參加兒童研究課程、家長小組討論以及家長教師協會舉辦的講座等。同時,他們還閱讀大量的書籍、指導手冊和報刊文章。然而,很少有人真正意識到家長教育的重要性。與過去無師自通的長輩不同的是,如今的家長似乎不會教育子女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過去,有一套社會公認的教育子女的傳統體系,每個家庭都嚴格遵守。可是,到了今天,突然需要對父母進行強化培訓。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常常有人說,我們目前所處的困境一方面是因為成年人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思想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缺乏道德規范,沒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沒有宗教信仰等。的確,如今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人們對“社會丑惡現象”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恰恰說明現在的社會道德標準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遠遠超過以前。說到安全感,每個時代都有讓人感到不安或壓抑的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蕭條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爆炸、氫彈爆炸等,無不如此。
我們還常常聽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熟。“成熟”是個十分含混的字眼兒,通常指的是“不再(像兒童一樣)天真”,這也就暗示著“天真爛漫”是一種缺陷。借著“良好習慣”和“適應社會”之名,我們似乎更愿意顯得飽經世故,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掩藏起來。實際上,“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長,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這種快樂的狀態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實現。完全成長需要一生的時間,怎么能用“成熟”二字來要求孩子或是年輕人呢?
過去,大人做的事,孩子不能做。大人常說“照我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在宗教領域里,牧師、虔誠的家長和他們那些不太虔誠的鄰居一樣,在管教孩子方面都遇到了同樣的難題。主日學校里往往混亂不堪,亂成一團。每所主日學校的校長都可以證明,普通學校里存在的問題,主日學校里照樣存在,有時甚至更為嚴重。可見,問題的根源很深。在這一切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事實,即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孩子,因為傳統的育兒方法已不再有效,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沒有找到可以取而代之的新的方法。
在養育孩子方面,每一種文化和文明都衍生出一種十分明確的模式。因此,對原始社會的比較研究,使我們有能力更好地理解傳統的意義。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傳統,并以不同的方式撫養孩子。因此,每個部落都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模式、性格和個性,每種文化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但是,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建立在傳統之上。
雖然西方社會比原始社會更加復雜,但還是有其傳統的育兒模式。有些原則,比如“大人在說話,小孩莫打岔”,每個家庭都要遵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兒童的行為標準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然而,隨著民主意識的增強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際關系的改變,西方文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王和農奴時代到《大憲章》的簽署、法國革命、美國革命、美國內戰,再到今天,人類逐漸認識到,人生而平等。這種平等不僅體現在法律面前,也體現在同伴面前。這種變化意味著,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理想,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社會在迅速地變化著,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變化背后的內涵,那就是,民主改變了我們的社會氛圍,使傳統的育兒方法變得落伍。專制社會中的統治者離我們遠去,我們也從專制社會中擺脫出來。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里,誰也無權支配他人。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決定。在專制社會中,統治者是主宰,對被統治者擁有支配權。例如,無論一位爸爸的社會地位如何,他都統治著每一個家庭成員,包括他的妻子。今天,這種情況已經徹底改變了。女性向世界宣告,她們與男性享有平等的權利,這使得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支配權、父母失去了對子女的支配權。這是社會巨變的開始,人們普遍感受到了,卻很少有人能理解其背后的含義。與此同時,社會中的其他領域也受到了同樣的影響。比如,勞資關系更加平等密切。解除對黑人的隔離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社會問題,這是民主意識不斷普及的結果,而這一重大變化比婦女兒童爭取平等所帶來的沖擊更容易得到覺察。
成年人通常都對“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這一概念深感不安。他們斷然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別傻了!我比我孩子懂得多,他怎么可能和我平起平坐?”當然,在知識、經驗和技能方面,孩子肯定無法和大人平起平坐,但是,這些東西并不表示平等,即便是在成人之間也是如此。平等,并不意味著相同一致;平等,意味著,盡管個體之間在能力上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有權享受同等的尊嚴,得到同等的尊重。“大人優于孩子,人的尊卑源自他的家庭、財富、性別、膚色、年齡和智慧”,類似的想法均源自我們的傳統文化。任何一種能力或特質都不能確保一個人高高在上或支配他人。
還有一個因素讓我們覺得自己必須優于孩子,那就是,我們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懷疑,懷疑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們就拿一個弱小的孩子來做比較。比較的結果往往是令人愉快的,使我們頓時感到自己無比高大。然而,這是一種錯覺。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更有能力,在很多情況下,比我們更加聰明。這種平等的概念已經在我們的文化中悄悄滋長,盡管我們還沒有意識到,也沒準備好去理解它。
兒童對社會的變化趨勢特別敏感。他們很快意識到,自己享有與所有人平等的權利。他們感到自己與成年人是平等的,不再容忍家長制的作風,拒絕成年人對自己的支配。與此同時,父母也隱約地意識到,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從而減少了“按我說的來做”這種傳統育兒方式所帶來的壓力。此外,他們也缺乏基于民主原則的新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教育孩子過上民主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面臨著目前的兩難境地。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我們的社會已經從專制的上下級關系、支配與服從關系轉變為平等的民主關系。他們由衷地希望社會變得更加民主,然而,如何將民主原則運用到生活當中則成了普遍讓人感到困惑的問題。結果,我們常常把放縱當成了自由,把混亂當成了民主。對許多人來說,民主意味著為所欲為。這是放縱,不是自由。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為所欲為,那么,每個人都會變成一個“暴君”,導致家庭生活混亂不堪。如果每個人都為所欲為,結果便會出現不斷的摩擦。摩擦擾亂了人際關系,而混亂的人際關系反過來又加劇了沖突。在這種不斷沖突的氛圍中,壓力會導致緊張、憤怒、焦慮和易怒的情緒,社會生活中所有的消極因素都將一齊爆發。自由是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我們才能擁有自由。同樣,沒有人能享受自由,除非他的鄰居也擁有自由。要想人人享有自由,就必須要有秩序,而秩序本身帶有一定的限制和義務。
自由中也包含著責任。比如,你享有開車的自由。但是,如果你覺得可以在南行線上向北行駛,那么,你的這個自由很快就會到頭。開車的自由意味著你接受某些限制,從而確保他人的生命安全。只有在遵守秩序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獲得自由。這種秩序不是由專制當局為了自身利益而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每個人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而自愿維持的。
當今社會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即家長給予孩子無限的自由,結果孩子人人成了“霸王”,父母個個成了“仆人”。換言之,孩子享受充分自由,而父母則要承擔全部責任。這根本不是民主。孩子自由過度了,父母不得不承擔惡果。他們要替孩子掩飾,替孩子接受懲罰,承受孩子的侮辱,忍受孩子的苛求,從而喪失了家長對子女應有的影響力。對孩子來說,盡管不知道原因何在,卻能感覺到生活中沒有了秩序,沒有了限制,沒有了方向。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意愿,而不去學習群體生活所需的原則和限制。結果,其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能力遲遲得不到培養和發展,這又導致了其思維的混亂,增加了其對社會的不適。清晰的界限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使之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則,孩子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其為了“尋找自我”而不斷做出的努力則會對其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而這一點在許多郁悶、反叛的孩子身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自由意味著秩序,沒有秩序,便沒有自由。
因此,為了拯救孩子,我們必須拋棄早已過時的強調順從的專制方法,建立一種基于自由和責任的新的秩序。我們不能再強迫孩子絕對服從,而應激發他們,鼓勵他們,自愿去承擔維護秩序的重大責任。我們需要用新的育兒原則來取代過時的傳統做法。
在接下來的各章中,我們將陸續介紹一些方法和準則,這些都是我們多年來在與父母、兒童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我們的指導中心實際上是人際關系實驗室,在此可以測試我們的方法是否有效。首先,有必要澄清在家庭中平等生活的基本要求。要想使這一基本原則變成人人遵循的傳統,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和不懈的努力。(1)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基本要求,目前成年人在對待年輕人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混亂和無能將沒有機會得到更正和解決。
(1) 有趣的是,一旦民主發展影響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國家,原本生活在自己固有文化中的兒童,行為將變得“十分詭異”,給父母和老師造成極大的困擾,這種現象在美國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