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八十二章:篩選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366字
- 2024-07-27 06:35:00
知道皇帝這一年來最心心念念的事情就是遷都,宰相就算再愿意,也不敢在這點小事上給皇帝添堵。
再說,這也不是什么大事,調集天下工匠而已,只要不是修宮殿,修陵寢,那就不是什么壞事。
征得政事堂的同意后,趙桓和李佖制定了個工程計劃。
第一期工程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修渠;第二部分先在汴河上,修建十座水力鐵磨坊,生產先期(修廠房,修溝渠)所需的水泥。
第一期先用將作監的工匠,十座磨坊一起開工,一個月就能完成。
一個月過去,全國召集的工匠基本也就到京了。
第二期工程開始,利用第一期工程修建的磨坊源源不斷出產的水泥,將第一期挖的溝渠用水泥,磚塊鋪墊,同時開工計劃中的兩百五十做工坊。
將全國工匠分成二十五組,由將作監有經驗的工匠帶領,二十五組同時開工!
等到二十五組工匠的第一座工坊修完的時候,溝渠也就建好了。
這時候溝渠通水,工坊試車。
接下來,修改試車發現的問題,之后溝渠關閘,接著修建后續的工坊……
有了第一座工坊的經驗,后續修建時,還可以將工匠組拆分更多,以縮短工期。
如此操作,就能在最少半年的工期內,完成這座規模巨大,長度超過十里的巨大的水力工廠。
這就是封建時代,修建工程的最高境界!
堆人力!
整個工程預計光是工匠就要動用上萬人,普通勞工更是需要近十萬之多!
趙桓大筆一揮,工程開始!
……
趙桓知道,隨著自己的一道圣旨,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工匠都將背井離鄉,有的人甚至會再也回不去!
但他沒辦法,他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做。
他能做的,除了下道不知道有沒有用的旨意,讓相關官員們善待工匠之外,就只能親自盯著,讓這些外來的工匠們在京城里能住的好點,吃的好點,僅此而已。
皇帝,畢竟只是皇帝,并不是什么天子,更沒有什么神性!
……
大工起來,趙桓反而沒什么事了,一切自然有李佖這樣的專業官僚負責,他的頻繁出現,反而耽擱工程。
趙桓除了偶爾去看看工匠們的飲食和住宿,工錢的發放情況之外,基本不再往工地上跑。
在這個過程中,趙桓還為宋朝這個封建朝廷所能動員的力量震撼了一把。
隨著中書省的政令,產自磁州,邢州,萊蕪,徐州的鐵礦,新安,繩池,懷州的煤礦,順著黃河,汴河源源不斷的運到開封西北的堆場里,堆積如山!
數以千計的來自磁州,邢州,萊蕪,徐州煉工人在這里修建豎爐,冶煉生鐵。
冶煉出的生鐵,又被另外一批數以千計的工匠們澆筑成巨大的鐵磨,鐵軸……
就在這半年之中,數以十萬計的人口都在為這這個工程運轉忙碌著。
除了趙桓從內庫撥給將作監的三十萬貫錢,中央和地方朝廷為了此事花費的財賦其實不下百萬貫!
趙桓向政事堂的諸位宰執們承諾,這批工廠分給朝廷四成九的股份,將來完稅之外,有了利潤,也給朝廷四成九的分紅。
執政們對皇帝的承諾都當哄小孩的笑話來聽,從古至今都沒聽說皇帝會交稅,也沒聽說皇帝給朝廷分紅的事情。
……
突然有了大把閑暇時間的趙桓開始忙碌一些其他的事情。
既然水力工坊開工建設,那么將來這些工坊的管理問題就要提上日程來了。
趙桓并不打算將這些工坊的管理交給官僚,更不會交給太監,他打算用商人,也就是之前找的那八家商人。
他打算將這些工坊分給分給八家商人中的幾家,給他們干股分紅,讓他們代為管理。
但他也不能將工廠直接甩給他們就完全不管了,人性本私,如果他把工廠完全甩給商人,不做任何監督,那最終的結果和扔給官僚或者太監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扔給太監大概還能多給他剩點兒!
他打算成立一個專門給皇帝打理財產的機構。
他沒有用“內務府”之類的名字,而是起了一個在這個時代聽起來有些奇怪拗口的名字,叫做“皇家商行”。
皇家商行不是官僚機構,內部人員沒有品級,只有豐厚的薪水。
這個機構也不會直接參與經營。
皇家商行目前只有兩個機構,一個管理機構,會逐漸接手太監們管理的皇莊皇田。
雖然徽宗弄的西城所已經關了,也退回了一些民田,但這并不意味著趙桓就沒有公田了。
恰恰相反,宋朝皇室給他留下了數以千萬畝的公田,幾乎遍布京西,京東,淮南!
特別是汴河運輸線上的地區,兩岸百里之內,大部分都是皇帝的莊田。
趙桓打算對這些農田的管理方式進行一番改變,不再由太監直接參與莊田的管理,而是由皇家商行對莊田進行出租,不是招募佃戶,而是直接招募莊園主,皇家商行只負責收取莊園年金,和對莊田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避免莊園主對莊園農田竭澤而漁)。
當然,趙桓并不打算將太監直接踢出管理系統,而是打算將太監們納入到這套系統之中,溫水煮青蛙的,一個一個的去削弱太監的權柄,而不是粗暴的讓整個太監群體感受到威脅。
他怕自己英年早逝。
皇家商行的另外一個機構名叫“審計所”,專門負責查賬,不但查皇家商行下屬產業經營者的帳,還要查皇家商行另外一個部門的賬!
所以,趙桓就需要一批會計人才。
對于這個問題,趙桓一直很頭疼,他只是個工程師,對現代財務問題也是一知半解……
為了在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弄出一套行之有效,還要容易追溯查證的財務規則,趙桓最近頭發都掉了不少。
好在,趙桓前世雖然沒有干過財務,但他見過財務報表,見過財務記賬的基礎表格,知道財務系統中出納和會計職責必須分清,知道收支兩條線的意思……
就根據這些十分籠統的東西,趙桓費盡腦汁設計了一套財務制度。
至于這些財務制度能不能用……
他打算你先推廣再說,邊用邊改吧!反正也沒其他好辦法了。
趙桓在皇城里找了個地方,辦了一個內學堂。
讓人從周圍鄉下下招募了一批十八歲以下,讀過書的寒門子弟,送進學堂。
然后他親自操刀,教這些少年一些數學知識。
他教的非常粗糙,拿著自己根據記憶編的教材,一個星期就要教小學生兩年學的東西(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九九乘法表)。
七天后直接試,按照分數,及格的安排在皇城中住下,能考到四十分以上(學會加減和簡單乘法)的,先安排到太學暫住,四十分以下的,給點路費,安排人送回家。
七天后,第一批的五十多個少年,及格的,只有三個人!
這三個人里面,還有一個是以前學過算數的。
考完第一批,趙桓又立即開始篩選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