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六十章:必需品?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284字
- 2024-07-17 07:00:00
所謂拉絲,就是強迫熟鐵條通過比他小的喇叭形圓孔,將鐵條拉長,變細,變成鐵絲。
這種強迫通過,比例不能太大,否則,一方面拉不動,一方面也容易把鐵絲拉斷。
一根錘鍛的熟鐵條,往往要十多次,逐漸從大到小的拉絲過程,才能變成三五毫米的細鐵絲。
強迫鐵絲通過比他直徑小的孔洞,本身就是一個讓金屬塑性變形的過程,會導致鐵絲內部金相改變,你可以把這個過程看做是對鐵絲進行了冷鍛。
即使是熟鐵,經過冷鍛后,材質會變得密實,晶像也會發生改變。
經過數次拉絲后,鐵絲的剛性和硬度會變大,塑性變差,拉絲會變得困難,鐵絲也變得易斷。
五六次之后,鐵絲就變的沒辦法繼續拉了。
這個難題困擾了中原工匠們數百年時間,使得中原地區,直徑小于一定尺寸的鐵絲竟然需要從西域或者海上進口!
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說穿了一文不值,退火就行了!
數次拉絲之后,只要對鐵絲進行一次退火,鋼硬易斷的鐵絲就會變回最初的熟鐵絲。
另外,趙桓發現,這個時代的拉絲工人們還不懂得使用潤滑油。
趙桓點破了這兩個簡簡單單的技術后,兵器監里的拉絲工藝頓時打通了,再不是自己只能拉粗絲。
……
即使解決了拉絲問題,制造鎖子甲依然是一件極為繁瑣的工作。
甚至進口鐵絲的成本,相對于鎖子甲的生產成本都只是九牛一毛。
這種盔甲的生產瓶頸在于其繁瑣的讓人頭大的生產過程。
制作鎖子甲的第一步,需要將拉好的鐵絲纏在一根鐵棍上,然后在用鏨子將纏好的鐵絲沿一條直線鏨開,纏繞的鐵絲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環圈。
之后,在將這個螺旋形環圈放入一個錐形孔里,用鐵棍強行將其從大孔一端壓入,從小孔一端壓出,錐形孔會強迫螺旋形環圈直徑變小,端頭出現交疊。
這種端頭交疊的環圈就是生產鎖子甲環圈的基本原材料。
將這種加工好的小環圈交疊的端頭位置,放入一個專用的夾子當中,敲打夾子,將環圈交疊部位夾扁,形成一個交疊的小平面。
之后,用專用的鉗子,在這個小平面上“咬”出兩個或者三個小孔。
將環圈按照一定的形式編織在一起,再用小鉚釘穿過鉗子“咬”出來的孔,敲打鉚釘,將環圈的兩端鉚接在一起……
就這樣,將一個個環圈,按照既定的規則順序,穿編起來,幾千上萬個環圈才能組成一副盔甲。
這就是制作鎖子甲的全過程,完全靠水磨功夫,制甲師必須具備極大的耐性,制作周期甚至以年計!
……
為了提高鎖子甲的制作效率,趙桓想了很多辦法。
首先,他設計了杠桿壓力裝置,可以一次將四到六個環圈一次壓過錐孔,兩人配合,一人操作壓桿,一人用鑷子往錐孔中放入環圈,兩個人,一天下來能壓出幾千個合格的環圈。
以前用來壓扁環圈交疊部位的夾子原本是單人操作,操作人一手用鑷子將環圈放在夾子的口中,另外一只手用榔頭敲打夾子的上部,完成夾扁環圈交疊部位的工作。
趙桓設計了一個杠桿原理的夾子,將夾子夾頭固定在臺面上,后面伸出去一個長長的壓柄,它也需要兩個操作,一個人用鑷子將環圈放進夾頭中,另外一個人根據放料那人的指揮壓下壓桿,杠桿作用會讓夾頭中產生數百斤的壓力,將環圈交疊部位一次壓扁。
兩人配合一天也能生產幾百上千枚合格的環圈。
他還設計了類似原理的打孔設備……
但這些簡單的工具都沒辦法提高編織鎖子甲的緩慢過程……
對此,趙桓想到了一個利用開封府巨大人立資源的辦法……
編制鎖子甲的工具相對比較簡單,一張桌子,一些簡單的支架,一柄小榔頭,一副仿真人大小的簡單人偶,就基本夠了。
他在給徐向文的冊子中提出,徐向文可以自己生產環圈,鉚釘,打好孔,然后將這些環圈,鉚釘,甚至是制作鎖子甲的工具,賒給京城里的鐵匠,錫匠,銅匠,再跟他們高家收購成品的鎖子甲……
他甚至讓徐向文開辦小小的培訓學校,免費教人編制鎖子甲,向人賒欠工具,制作材料,最后高價回收鎖子甲……
至于鎖子甲的大小號問題,趙桓也考慮過了,徐向文可以按照軍士身材,定制大小不同的人偶,以發放不同大小人偶的數量比例,來控制最終產品中大小號的比例,收到不同號碼人偶的匠人只能上交固定號碼的鎖子甲……
鎖子甲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其優點是對戰士肢體的限制是最小的!
缺點則是防護力不足,無論是布面甲,軋甲,還是板甲都比它強。
特別是火器出現后,鎖子甲的防護力就完全不夠用了。
那趙桓為什么還要廢這么大功夫生產鎖子甲呢?
答案很簡單,他打算將這東西作為一種外貿產品,拿到河煌去換良馬!
有人也許要說,不是有茶馬貿易馬?可以用茶葉換良馬,為什么要用盔甲?
那么這里就有個問題,草原人為什么需要茶葉?茶葉對他們究竟有多重要?
有人說,草原人需要茶葉來補充維生素!
可問題來了?那是草原,并不是沙漠,草原上滿地青草,怎么會沒有補充維生素的東西!?
草原上能吃的野菜,就多達幾十種,牧民怎么會缺乏維生素?
再者說,茶馬貿易賣給草原人的都是茶磚,發酵脫水的茶磚里哪還有維生素?
還有人說,草原人主要吃肉,需要茶葉解膩!
但事實是,草原人的主食一直都是奶制品!牲口在牧民眼中的地位和中原農夫眼里的土地差不多,都是生產資料!除了少數部落高層,普通牧民吃肉的頻率比漢地百姓高也有限!
實際上,牧民喝茶,更多的是一種文化需求和飲食口味的豐富。
即使在大宋境內,除了產茶地區,也不是所有平民百姓都喝的起茶!更何況是距離茶葉產區遙遠的青塘地區!
在這個時代的草原上,能喝的起茶的也只有少數部落貴人!
如果茶葉是必需品,那大多數牧民都會因為喝不到茶而生病死去!
茶從來都不是草原上的必需品,在草原上,它就跟民國時代,國人喝的咖啡一樣,是一種來自遙遠繁華國度,能代表身份的奢侈飲品!
所以,草原部落的貴人們,愿意用多余的馬匹牲口換取一些茶葉,一些瓷器,絲綢,布匹,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但也僅此而已。
大宋永遠也別想用這些東西從草原上換來真正的最上等的戰馬!
草原上真正的必需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