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五十九章:意在西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182字
- 2024-07-16 18:00:00
從開封到洛陽的水運,要經過三段河道,分別是汴河上游,汴口到洛河入黃河口的黃河一段,洛河下游一段。
眾所周知,汴河是引黃河水形成的人工運河,其引水口,就叫汴口,位于榮陽縣境內,這個位置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也是黃河地上懸河的起點。
要引黃河水,肯定不能選懸河段,否則口子一開,等到黃河發大水的時候,黃河順著口子說不定就改道了!
作為專門的運河,汴河的通航能力不用說,流量大,水量穩定,一路向東南,過開封,經商丘,于泗州注入淮河,淮河下游又通過南運河聯通長江。
東南豐富物資順著汴河源源不斷的被運到開封,供養出了這座百萬人口級別的繁華都市。
汴河出了汴口,進入黃河,黃河從汴口往上,也有不錯的通航能力,隋煬帝修從江南到長安的運河,從洛陽到潼關段,就是利用黃河水運。
這一段黃河水流充沛(古代沒有水庫截留,很多河流的流量其實要更大一些),流速也比較快,不會沉積泥沙,河道穩定,遠比下游的地上懸河更適合行船。
因為隋唐古運河的淤塞,從興洛倉(汴口上游不遠)到洛陽的運河已經消失了。
所以,現在從黃河到洛陽的水運就只能靠洛河。
但洛河的通航能力就太差了。
作為北方的自然河流,洛河的河道很寬,在枯水期,其河道十倍于水道,這就導致水道兩邊全是亂石灘,需要修專門的纖道,可修好了道路,到了夏天,洪水一沖,就全沒了,第二年又要重新開路。
如果僅僅如此,那倒也無妨,拉廂軍或者僉點民壯去修路就行了。
更麻煩的是,洛河流量太小,冬天枯水期的時候,根本就不能通航。
這樣一來,洛河一年倒有大半年多不能通航,即使通航,也只能走小船,水運能力十分可憐,根本無法支撐汴梁這樣的大都市。
洛陽本地平地狹小,供養不了太多人口,水運通航能力又遠遜于開封,這就是為什么宋朝一開始就知道開封從軍事上不適合做首都,卻總也不能下決心遷都的原因。
洛陽作為都城的地理優勢還不如長安,長安至少有八百里秦川,能就地供應一部分人口。
正常情況下,宋朝要遷都洛陽,首先就要恢復從興洛倉到洛陽的古運河。
要修一條近百公里長的大運河,至少要動用十萬民夫,花費數年時間。
但如果修一條從洛陽通往黃河孟津港的雙向水泥車道(從洛陽到北邊黃河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十里),再配上載貨量十倍于現有馬車的四輪馬車,那洛陽的物資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花費的代價卻不到修運河的十分之一。
……
“等水泥造出來,你先在汴梁城里鋪上一段水泥路,一來讓朕看看效果,二來計算一下,鋪設一里路,需要多少水泥,計算出成本,然后丈量出從孟津到洛陽的里程,計算成本,一來,朕可以制定預算,二來,也能計算出修建這樣一條路需要多少水泥,進而推算出,需要建多少水泥作坊,又要多少煤渣,礦渣……”
“朕說的這些,你可聽的明白?”
高俅道:“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臣回去后就把陛下說的話記下來,往后一邊干,一邊琢么,遇到不明白的,再來請教陛下。”
趙桓微笑著看了他一眼,隨后點頭道:“好,你好好琢么……從今天起,高太尉也可以隨時來見朕,高太尉求見,無論何時都要稟報,若有人敢阻攔不報,事后讓朕知道,定會重重責罰。”
他后面幾句話是給旁邊的太監說的。
高俅大喜,急忙磕頭謝恩。
磕過頭后,高俅又問了幾個問題,“陛下,這水泥要用磨坊來磨,想來產出不會太大,用來鋪路……如何夠用?”
趙桓點頭道,“你問的很好,若是不夠,就要查清楚是哪里不足,若是磨坊不足,就多建磨坊,汴河那么長,沿河修上幾百座磨坊,總有夠的時候,如果是煤渣,礦渣這些材料不足,你告訴朕,朕有替代的辦法……事情你先做起來,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咱們商量著解決?!?
“朕這水泥,用處很大,不但可以用來修路,還能用來修橋,修城池堡壘,河堤水壩,無論如何也要做起來!”
“臣明白了,這就回去做起來?!?
“去吧?!?
……
趙桓和高俅的談話沒多久就泄露出去,他遷都洛陽的心思自然也就讓群臣知道了。
對于這事,大臣中有些反對的聲音,但出人意料的是,并不激烈。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大家舍不得汴梁的繁華,但兩次金軍圍城也把大家也搞怕了,既然都說洛陽更安全,那去洛陽也未嘗不可……
不過,群臣不知道的是,趙桓遷都洛陽,并不是為了躲避金軍。
經過之前的城下之戰,趙桓已經有信心,如果金軍再敢這么孤軍深入,就別回去了!
趙桓遷都洛陽,醉翁之意在西邊!
……
相對于水泥,煉焦,煉鐵爐,四輪馬車,徐家銅器鋪的東家徐向文拿到的任務就簡單許多,生產環鎖鎧。
環鎖鎧其實就是鎖子甲,一種用鐵絲圓環穿編而成的盔甲。
這種盔甲并不是什么新發明,晉代是就從西域傳入我國,為唐代13種甲制之一。
不過這種甲胄制作繁瑣,造價高昂,上等鎖子甲需要一個甲胄師帶著幾個徒弟,成年累月才能制造一副,非王公貴族,高等將領用不起,次一些的鎖子甲,環圈粗大,手指都能戳進去,根本防不了箭矢,穿之無用。
其性價比,別說和趙桓發明的布面甲比,就算和軋甲比也遠遠不如。
但這種盔甲也有好處,那就是對身體限制是所有鎧甲中最小的,可以遮擋住其他鎧甲遮擋不了的部位。
所以,這種盔甲,即使在板甲發明后,也沒有被淘汰,而是作為板甲的補充存在著。
要制作鎖子甲,拉絲(拉制鐵絲)就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術,宋朝的拉絲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了。
軍器監就有專門制作鎖子甲的作坊,趙桓親自去看過。
宋朝的拉絲機已經使用多孔的拉絲板。
但宋朝的這邊的拉絲工藝還卻一種關鍵技術!導致拉不出太細的鐵絲。
沒有太細的鐵絲,就沒辦法制作精細的鎖子甲。
中國這邊制作高級鎖子甲,竟一直需要從西域,或者海上進口鐵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