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是市場競爭主體爭優劣、爭高下、爭勝負、爭存亡的角逐和較量,[9]是市場的優勝劣汰行為。市場競爭是企業出于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目的,選取適當的競爭工具,以實現市場控制、取得市場優勢和相對利益最大化的一種行為。

市場競爭有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之分。正當競爭是指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改善產品性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行為,是具有積極作用的競爭方式;不正當競爭則是指在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等約束條件下,隱瞞產品質量信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售價的方式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的行為。不正當競爭可以看作一種市場競爭的扭曲效應。

市場競爭有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之分。價格競爭是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工具的競爭行為,通過壓低交易價格刺激消費需求,是市場經濟下最基本、最傳統的市場競爭形式;質量競爭是以質量為核心競爭工具的競爭行為。

市場競爭有過度競爭與有效競爭之分。有效競爭是一種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競爭,是能促進企業生產績效提高與社會福利增進的競爭狀態。[10]過度競爭是由于交易市場競爭主體數量過多或過度進入,在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行為約束下,經濟主體之間進行的相對利益和市場地位的爭奪行為。在過度競爭情形下,由于交易環境的信息不對稱,生產者主觀故意的機會主義都會導致消費者效用和社會福利損失,使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因此本書重點討論有效競爭和過度競爭兩種情形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1.2.2 產品質量

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定義,所謂產品,就是“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活動的結果”。[11]不同國家或地區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對產品的外延界定上呈現明顯的差異,如表1-1所示。

本書認為,產品是指滿足消費需要的有形物品和無形服務。這種物品不但包括經過生產、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有形產品,即最終消費性產品(而不是生產性產品),還包括服務型的軟產品,如信息、金融、中介、娛樂等服務業產品。

表1-1 各地區對“產品”含義的界定

資料來源:李志德.中國產品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

在ISO 9000:2015《質量管理體系》中,“產品質量”是產品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消費者要求的功能與效用,也即產品的一組特性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求的能力。[12]從生產角度看,產品質量是一系列生產規范和技術標準,包括產品客觀標準,如技術含量、耐用性、兼容性、配套服務等,是否符合一定的技術規范和客觀性特征。當生產規范和技術標準被固化時,這種符合性質量就會成為產品升級換代的底線,起到淘汰舊產品的作用。總之,產品質量是廠商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個關鍵維度,是重要的市場競爭工具。

從消費角度看,產品質量是產品的使用價值或效用,表現為消費者感受或消費者從產品中獲得的某種心理和視覺滿足感。質量好壞體現了消費者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所以,消費角度上的產品質量具有主觀性和社會福利性特征。

1.2.3 數字化治理

所謂數字化治理,從理論上講,就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和發揮數據價值,實現政務機構業務與組織的連接、賦能、協同與重構,從而提升對市場、社會以及自身的治理能力。數字化治理在核心目標上立足推進治理現代化,在頂層設計上依循數據范式,在政策上將“對數據的治理”納入議題范圍,在業務架構上日益趨向平臺化模式,在技術基礎上向智能化升級。

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實力,采用數字化驅動產品高質量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對區域產業戰略的實施、區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4 信息不對稱

完備、充分的信息是正確決策的基礎。在現實市場競爭條件下,經濟主體之間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阿克洛夫在1970年的文章《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中指出,信息不對稱是指參與交易的各方對所交易的商品擁有的信息不對等、不完全與不完美。在現實的市場交易中表現為買賣雙方擁有的關于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等信息不對等。

1.2.5 廠商機會主義

根據Williamson O E(1996)的定義,機會主義是指“用欺詐的手段尋求自身利益”。[13]本書認為,廠商機會主義是指市場競爭主體出于自利性的生產動機和短期利益目的,以壓低成本、假冒偽劣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取得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對消費者和社會福利產生損害的行為。廠商機會主義的實施目的是實現短期收益和市場地位爭奪,[14]機會主義行為使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導致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損失。

1.2.6 多元化監管

多元化監管是指產品質量監管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消費者、第三方機構、媒體和行業協會等市場主體,通過資源共享和相互協作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管。多元化監管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社會監管為補充,以期達到激勵相容的目標。

政府監管最基本的職能,是為社會監管構建一個有效的制度平臺,這也是產品質量監管中政府主導功能的含義所在。[15]市場監管是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依靠信息機制、第三方認證機制對產品質量進行內部管理,具有社會經濟成本高,且容易出現監管失靈的特點;社會監管是政府監管和市場監管的有效補充,主要依靠媒體曝光、消費者參與等方式對產品質量進行結果監管,特點是信息反饋鏈長,組織松散、組織成員多,不容易達成一致行動。表1-2匯總了多元化監管的主要手段,并比較了其主要的優缺點。

表1-2 多元化監管的主要手段及其優缺點

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邏輯的闡述中,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與多元化監管是一組相互聯系的核心概念,代表著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三條主要的邏輯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日照市| 临洮县| 长治市| 娄底市| 偏关县| 封开县| 清水河县| 沙湾县| 衡阳市| 葵青区| 焦作市| 石渠县| 米脂县| 彰化市| 锡林浩特市| 临城县| 卢湾区| 凉城县| 澜沧| 运城市| 彰武县| 勃利县| 建德市| 镇赉县| 林口县| 卢湾区| 景洪市| 南宁市| 宜丰县| 苏尼特右旗| 富蕴县| 江西省| 奉新县| 罗江县| 莲花县| 墨竹工卡县| 班戈县| 益阳市| 高青县|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