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及其數字化治理研究
- 趙威等
- 4499字
- 2024-06-28 18:01:38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1.1 現實背景
(1)消費需求轉型:從“數量”到“質量”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關鍵目標。”[1]同時還提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其中,質量變革是三大變革的重中之重。并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治理成為大勢所趨。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中國將從“價格”要素主導的市場機制跨入“質量”和“價格”要素雙主導的提質增效新時代,實現量質齊升。[2]隨著中國經濟由“供給短缺”經濟到“供給過剩”經濟的轉變,產品質量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從“量”的規模需求過渡到對“質”和“量”的雙重需求,特別注重“質”的需求。[3]推進數字化治理、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是滿足消費需求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2)產品供給轉型:從“規模”到“質量”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市場化推進,中國大多數行業的市場產品數量供過于求,由市場競爭不足階段逐步發展到市場過度競爭階段,[4]中國諸多行業的市場集中度(CRn)、勒納指數(LR)和赫芬達爾指數(HHI)均證明了這一點。2012年以來,中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后期,[5]市場供給結構急需由“規模”向“質量”轉型。競爭性領域層出不窮的產品質量危機,成為阻礙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改善供給的重要因素。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調整供給結構,實現從“規模”到“質量”的轉型。在此背景下,鼓勵有效市場競爭,抑制過度競爭的負面效應,推進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驅動產品高質量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提升產品質量,是促進產品供給轉型的必由之路。
(3)市場競爭:從“價格”競爭到“質量”競爭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往往采用價格競爭策略,目的是占領更多市場份額、消化庫存等。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彩電價格戰、汽車價格戰、網絡平臺價格戰等,都是以價格競爭為主要的市場競爭方式。在價格競爭中,一些企業不惜采用降低成本、假冒偽劣、摻假使假等機會主義行為獲得競爭優勢,對同類產品、同行業產品,甚至同區域產品的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在國家政策引導和產品質量監管下,企業這種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策略受到抑制,逐步轉向靠品牌、技術、售后服務取勝的質量競爭,以謀求可持續的市場競爭優勢。
(4)政府治理:從“傳統”到“數字化”
在致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數字政府效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服務效率。數字化不僅改變世界,而且正在重新定義世界,在產品質量規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1.2 理論背景
(1)產品質量理論的不完善
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并不缺乏對“價格”問題的研究,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制度經濟學,都是以價格為中心的理論研究,都假定同類產品質量無差異,商品交易供給和需求均衡在“價格—數量”框架中實現。但這種分析范式忽略了對產品質量的研究,尤其忽略了數字經濟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新增長理論中加入了產品質量升級型增長模型(斯托齊模型),認為產品質量升級是由廠商經驗積累和干中學引起的,但沒有分析影響產品質量升級的現實環境因素。在現實市場競爭中,產品質量會產生現實效用,是決定市場交易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把產品質量要素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更系統地分析產品質量決定“人的行為”與環境因素,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選擇。
(2)市場競爭理論的不完善
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的市場競爭理論的不完善表現在:首先,完全市場競爭假設脫離現實。完全市場競爭具有完全理性、信息對稱、進出自由、質量同質等特點,這些特征遠離市場競爭現實,尤其是網絡交易市場的市場競爭現實。其次,在競爭工具研究上存在遺漏。西方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論”,認為價格是市場競爭的中心機制與核心工具。缺乏對現實市場競爭中的重要競爭工具——產品質量競爭工具的分析,所以是有待完善和豐富的經濟理論。最后,西方經濟學對競爭過程的分析在“價格—數量”框架內進行,忽視了對產品質量的研究,尤其缺乏在虛擬市場條件下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機制研究。本書把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數字化轉型等納入理論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方經濟學市場競爭理論的不完善。
(3)市場均衡理論的不完善
以西方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均衡理論,不論是交易市場的均衡還是生產市場的均衡,都是建立在完全理性、信息對稱、產品質量同質的暗含假定之上。在此假定下,市場的自發作用可以達到生產和交換的瓦爾拉斯均衡,即帕累托最優。此時市場上消費者效用和生產者利潤達到最大化,市場處于出清狀態。但是,這種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把現實中“人的行為”作為內生變量考慮在內。如果考慮現實市場競爭中的機會主義、有限理性與信息不對稱等約束因素,市場交易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均難以實現,市場均衡結果會偏離帕累托最優。新凱恩斯主義的非均衡理論建立在工資、價格和就業等宏觀分析框架上,缺乏對市場非均衡的微觀分析。所以,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均衡理論是不完善的。
基于上述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本書以“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研究”為題,在充分借鑒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等現實市場競爭約束條件,重新構建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一般性理論框架,實證分析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非線性關系,從廠商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多元化監管三個維度剖析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路徑,并提出相應的數字化治理機制。
1.1.2 研究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指向是鼓勵發展市場競爭之路,也是政府對市場失靈的功能性補缺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勵市場有效競爭、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是現有產品質量管理思路的核心組成部分。但由于現實的市場競爭面臨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等約束條件,現實的市場競爭未必一定是高效的。因此,在考量市場競爭正向效應的同時,也要注重對被學術界忽視的市場競爭負面效應的重新審視。如何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論證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及邏輯,本書在理論和現實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1.1.2.1 理論意義
(1)注重“社會福利”分析,豐富產品質量理論
梳理已有文獻發現,大多數文獻注重對產品質量的技術屬性,即客觀規范與標準的研究,對產品質量的社會福利屬性的研究還不多。本書認為,產品質量不僅具有技術屬性,還具有重要的社會福利屬性。社會福利的改善是市場競爭的重要目標,可以通過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體現。產品質量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達到消費需求的“合意性”標準是社會福利是否實現的標志之一。產品以質取勝不僅是國家政策導向和廠商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所在,更是一種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的增進。產品質量損害在形式上表現為技術不規范,實質上是一種瓦爾拉斯均衡偏離與社會福利損失。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能夠促進創新,改善過度競爭導致的產品質量損失。本書注重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生產與交易的非均衡分析和福利分析,豐富了產品質量理論。
(2)注重“差異性”分析,豐富了市場競爭理論
傳統理論認為市場競爭是有效率的,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能使交易市場達到生產與交易的瓦爾拉斯均衡,實現帕累托最優。已有的研究注重對市場競爭的靜態分析,認為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具有正向或負向影響。但是從動態看,市場競爭存在有效競爭與過度競爭兩種情形。[6]市場的有效競爭打破了市場壟斷,促進了技術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產品質量具有正向影響;過度競爭強化了相對利益爭奪和機會主義行為,導致市場競爭扭曲和帕累托最優偏離,對產品質量具有負向影響。本書從市場競爭情形的差異性考察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豐富了市場競爭理論,可以為政府制定市場競爭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3)注重“人的行為”分析,豐富了產品質量分析維度
正如奧地利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指出的“人自身是每個經濟體的起點和終點”,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邏輯首先建立在一般性的人的行為理論之上。[7]本書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核心思想,注重對人的行為分析,將機會主義、有限理性納入產品質量理論分析框架,探討市場競爭動態影響產品質量的邏輯。從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多元化監管三個維度考察產品質量,豐富了產品質量影響路徑的分析維度,采用數字化驅動產品高質量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可以為政府制定質量管理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1.1.2.2 現實意義
(1)落實“質量強國”戰略
黨中央多次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戰略,說明我國已經從產品需求的“數量”時代進入了“質量”時代,產品質量已經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和重要的市場競爭工具。產品質量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占全年GDP的38.6%,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指標已超過40%。在數字經濟條件下,鼓勵有效競爭,正視市場競爭的約束因素,抑制市場競爭的負面效應,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本書可以為數字經濟條件下落實“質量強國”戰略,制定提升產品質量與增進社會福利的政策,提供一些具有支撐性的現實思考和實踐探索。
(2)預防市場競爭負面效應
已有研究大多關注市場競爭的正面效應。本書通過對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的非線性關系的探討,認為在“廠商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監管失靈”多重約束下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將導致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損失。實施有效的市場競爭策略,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預防市場競爭的負面效應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命題。本書為數字經濟條件下,如何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提供“度”的衡量及思考,即探討如何事前預防市場競爭給產品質量帶來的負面效應。
(3)完善產品質量監管機制
我國正處于數字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匯期,開始從制造大國向數據大國邁進。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實力,對規范不正當競爭、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和產品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8]本書通過探索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探討可能的數字化治理路徑,以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有效實施市場競爭策略,鼓勵有效競爭,避免過度競爭強化廠商機會主義;完善并嚴格實施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以信息機制、信譽機制與行政機制緩解產品交易市場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用信息機制和協同機制矯正利益相關者的有限理性行為,完善產品質量的監管機制。強化社會合作的多元化監管,預防利益相關者有限理性行為導致的產品質量監管失靈。通過有效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完善產品質量大數據,以數字化驅動產品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接續轉換提升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