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境突破
- 李柏映
- 4090字
- 2024-06-28 17:08:09
自序
preface
當今時代,經濟亟須復蘇,關于未來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道以及全球新冠疫情問題,我進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與大家分享共勉。
第一,人類共同命運下的現代商業。過去談商業都是就商業談商業,基本是圍繞企業的人力資源、產品、研發、營銷、團隊、管理等,可是一場疫情使我們不得不停下來去思考和探索。
古人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現代商業已經不是孤行者,它和整個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樣一個大思維下,談現代商業已經不是就自身談自身了,而是就全局“謀一域”,就未來“謀當下”。
新冠疫情的到來,給了我們太多的反思。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善于反思的民族,《止學》說“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天災人禍對人類是一種告誡,是一種示警,是讓我們停下來去思考。這種思考必須是全民族、全人類的思考。“人類命運已經緊緊地綁在一起了,沒有任何人能夠孤存。”這句話運用到商業中可以總結為“人類共同命運,商業逆之必亡”。如果說過去的商業把利潤作為直接的成績單,那么未來的商業在整體考量中,要把人類的命運放在首位。
新冠疫情下,涉及商業行為,所有圍繞人類命運而展開的行動、出現的人物,都是為大家所歌頌、贊美和支持的;所有那些阻擋、障礙、傷害人類命運的個體、組織、行為,都是為大家所唾棄的。也就是說,在現代商業和人類命運之間,輿論的力量、消費者的力量都越來越強大。
一家企業的品牌來自知名度、美譽度,任何一個違背人類集體命運行為的事件被公開,傳媒界定會翻天覆地地進行攻擊,這家企業恐怕以后就難以存身了。現代商業在和人類命運共行時,輿論的力量、公眾的力量會使現代商業不得不考慮自身到底該如何決策。如果說過去企業家把利益看作決策的第一點,未來企業家應該把人類命運看作決策的第一個要素。一個商業組織,如果不能關注人類命運,它在未來是沒有發展空間的,是難以持續的。
在2012年長江商學院慶典上,李嘉誠先生說過一段話:“我認為人最大的悲哀是‘無聊’,就是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癥,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會被社會唾棄和淘汰。”
多年以后,這句話在今天已經應驗。什么樣的人被唾棄?什么樣的人被贊揚?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就是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人,就是那些掌控著龐大社會資源,卻失去自重心的人,就是那些無聊、漠不關心、患上冷淡癥的人。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已經到來,現代商業也在其中。“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句話是對現代商業的一個重新思考。
第二,企業的分流與創業的機遇。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企業已經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并伴隨著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奔向更大的前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的機遇到來了,同時危機也到來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未來的企業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價值百億的企業頃刻破產;投資一億元可能年盈利3000萬元,也可能直接虧損2億元;10個人的企業可以做到年營業額100萬元,也可能做到年營業額1億元,未來企業的差距會大到無法想象。
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亟須停下來思考。我們以為資本是有優勢的,實際上也可能是風險,我們用10年、20年積累的企業資本,在兩三個錯誤投資后可能會讓企業歸零,甚至跌入陷阱;反而一家十幾個人的公司在不經意間崛起。所以說機遇到來了,風險也到來了。
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是零起步,都是白手起家,沒有多少風險。可今天不一樣了,一夜之間可能會歸零,在不經意間就可能被別人超越,或被跨界打劫,面臨種種風險。未來企業已經到了一個分流的時代,簡單來說就是由非專業化向專業化的過渡、升級和淘汰的時代。
非專業化指的是早期的一些創業者,他們靠勤奮、資源、人脈、機會獲得了一定資本,企業的產值做到十幾億元,甚至是上百億元,可是這種企業與未來專業化比起來差距還是很大,專業化的企業靠的是思想和愿力。
《道德經》講:“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它可以靠“無”的愿力來生“有”,這個無法想象。以愿力來迅速地匯集資源,使資源能夠高效重組,然后靠人格,用人格來帶動團隊。很多人一聽或者一見這個人,一次演講、一個報告、一個項目模式,都愿意集合起來,使這個團隊更強大。我們曾經把勤奮作為首選,在未來有可能把它放在后面,我們過去所依賴的是資源、人脈、某一個機會,可未來機會是透明的、人脈是變化的、資源是隨時聚散的。
未來企業間的分流將更加劇烈,企業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形成這種差距的最核心原因是企業家對人類最高端、前沿文化的學習與實踐的差別。過去的企業家,除了學歷略有差別,大家幾乎同時起步,一起往前拼。而現在不是,今天的企業家都在學習,越學越快。
比如,以德魯克先生為代表的思想,在中國已經普及很多企業;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學思想,很多企業家在夜以繼日地學習;曾仕強先生的中國式管理思想,很多人在學習;特勞特先生的定位學說,很多人在用;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企業家在學、在用。有的企業家用《道德經》來治理企業,有的企業家用《論語》來治理企業,大家想想差距該有多大,過去我們不敢想象,而今天這個事實已經到來。
未來中國的企業,不愛學習的企業家注定要被淘汰,熱愛學習的企業家一定能夠生存下來。只是熱愛學習還不夠,還要考慮學的是高端的還是普通的東西。所學的差距,也就形成了出手時的差距,像《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之前跟七個師父學了很多年,到了江湖上還是武功平平,后來遇到洪七公,學了降龍十八掌后,馬上變成江湖高手。未來的中國企業家,在學習過程中,誰能遇到“洪七公”,誰能遇到高端,誰就能與其他人拉開差距。“學而時習之”,學了以后拼執行力、拼實踐能力。
有的朋友說:“老師,我這家企業招人招不到,怎么辦?”“為什么呢?”“我企業小,工資給得低。”我說:“小就招不到嗎?假設你的企業有100人,另一家企業也是100人,這家企業一年只能實現市值1000萬元,而你這家企業一年能實現2億元,你說哪家企業更好招人?哪家企業薪酬待遇可以更好?”
這背后不是招人的問題,是整個企業經營治理的結構問題,是整個企業經營之道的問題,是自強不息、內圣外王的問題。一個百人的企業一樣可以有高手,通過強化內功,通過很好的資源組合,可以使員工薪酬待遇非常好,可以使整個企業市場效率非常好,在未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一生創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先生,曾經很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沒有杰出的能力,正因如此,我必須具備超出常人的熱情,必須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時掌握比常人更優秀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優秀的哲學、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觀、正確的判斷標準,為此我努力學習孔子、孟子、陽明哲學等中國古代典籍,同時鉆研佛陀教誨的宗教精華,努力把圣賢的哲學根植于自己心中。”
每次看完這段話我都很感慨:稻盛和夫先生讓人羨慕,他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78歲又出山拯救了日本航空公司(以下簡稱“日航”)。稻盛和夫先生為什么這么厲害?哪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他努力學習孔子、孟子、陽明哲學,鉆研佛陀教誨的宗教精華,具備超出常人的熱情,還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這樣的人一定是在前面領跑的人,這是必然的,這才是真正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是資本的差距,是內功的差距,是思想的差距。
未來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苦練內功,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人格,然后加上勤奮,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第三,未來該如何面對。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企業家,感覺企業家正在把目光從事業轉向人生,這個變化是很大的。過去企業家把整個身心投放在事業上,幾乎沒有機會坐下來談人生,出去學的基本都是以企業經營管理為主的課程,很少有企業家去學習有關人生的課程。可最近10年不一樣,很多企業家開始坐下來讀《論語》、學《道德經》。
如果說人生有兩個目標:一個是人生目標;另一個是事業目標。兩個目標放在一起,哪個為大?一定是人生目標為大,事業只是來支撐我們的人生的。可是過去我們對人生缺少學習、缺少思考、缺少規劃。這些缺少,也導致企業家出現了不同的狀態。
有的企業家在事業中迷失了心性,雖然事業小成了,家庭卻敗落了,身體搞垮了,社會聲譽也不好了,最后晚年很凄涼。有的企業家賺了錢,甚至企業上了市,然后就沒有了理想,開始虛度光陰,甚至說他的錢幾輩子都花不完等沒有理想的話。還有的企業家在事業中成就人生,把事業作為人生的主戰場,思考如何讓事業和人生互相成就。
觀察發現,過去的企業家把目光都放在了事業成功上,成功的事業成為他們在課堂、咖啡廳、會議的主要話題。圍繞今年市場你做了多大,你做了多少等話題展開,卻很少談關于人生的話題。可是未來企業家不是這樣的,他們不僅追求事業成功,更追求人生圓滿,把兩件事放在一起,形成了這樣的規劃,這是過去很多企業家沒有想到的。
未來的企業家要在經營事業中成就圓滿人生,不僅事業要做得好,人生還要好,不僅現在好,晚年還要好,而且要越來越好。這個前景已經出現了,而且很多人信心十足,感覺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這是超越過去的,是過去很多企業家沒有預料和思考的問題。
關于如何在經營事業中成就圓滿人生,大家不妨去找找相關書籍,包括我寫的《使命與發心》,這本書的上篇“使命篇”主要講事業,下篇“發心篇”主要講人生,前后是合在一起的,不是拆開的,最重要的話題是:“如何在經營事業中成就圓滿人生”。
一個企業家丟了人生是非常可惜的,因為智慧、高度、勤奮都夠了,完全有能力、有機會獲得圓滿人生,實現古人說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我們做的企業,我們的人格在社會能立得住。立功,我們的事業對國家、對人類是有貢獻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是一個積極分子,是有力分子,站在人類幸福的前沿,是引領大眾的。立言,我們經歷過文化、經歷過商戰,有過對生命的深刻洞察、思考與實踐,到晚年的時候,我們把這種實踐整理出來,寫成書、寫成傳記留給兒孫,在家庭中可以成為能傳承下去的家道,在企業中可以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精神,就實現了立言。
我相信未來的企業家都能找到和掌握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