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縱論開放型經濟
  • 王曉紅
  • 6632字
  • 2024-06-28 17:13:19

文化產業利用外資的效應與對策支持(1)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利用外資現狀

(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1.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服務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成為在第三產業中增長速度較快的產業。在1995—2000年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分別為1995年(6.3%)、1996年(6.6%)、1997年(6.8%)、1998年(7.2%)、1999年(7.8%)、2000年(8.0%)。其平均水平和增長速度分別高于房地產、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科研服務和綜合技術服務等行業。1996年我國教育、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就業人數為1513萬人,就業人員勞動報酬為849億元,行業增加值為1354.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571.3億元;2002年幾項分別達到1564萬人、20337億元、2768.7億元、1475.3億元,比1996年有明顯的增長。

2.消費結構的變化是促使文化產業壯大的重要因素

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除改革開放后文化政策的日益開放,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極大豐富,帶動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文化、教育、旅游、娛樂、體育為主的非商品性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1995年,城鎮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的比重占總量的8.84%,1999年為12.28%,2001年達到13%,比1995年增加了4.16個百分點。200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0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在居民消費中,“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達到5300億元,2003年在5800億元左右。這說明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

(二)加入WTO以后我國文化產業的開放程度明顯提高,但外資總量仍然很小

1.加入WTO后文化產業外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在圖書發行、音像制品、電影電視等行業,我國吸收外資的總量迅速增長。如2003年2月,海峽兩岸合作成立的大型書店“閩臺書城”在福州市中亭街開幕。這個由12家臺灣出版業者和福建外文書店合資成立的“閩南書城有限公司”是中國加入WTO后臺灣地區第一家在中國大陸正式成立的合資書店。此外,中國還批準了首家獨立制作和銷售音像制品的合資企業“上海新索尼音樂公司”,美國索尼公司投資2990萬美元;批準了首家滬港合資的電影公司“上海永樂廣裕影城有限公司”。美國新聞集團全資擁有的STAR集團與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公司以及廣東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達成協議,將通過有線電視系統向廣東地區播放一個全新的24小時綜藝頻道,同時,中央電視臺的英語時事頻道CCTV—9在美國播出。這些重大的合資項目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利用外資的步伐在大大加快。

2.與其他行業相比,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程度仍然較低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2年,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數為1412個,占總投資項目數量的比重為0.33%;合同外資總金額為23.04億美元,占整個合同外資的比重為0.28%,在行業排名中最低,僅相當于第三產業中外資比重較高的房地產公用事業的1.28%,相當于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的45%。1999年,我國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0.61億美元,占總量的0.15%;2002年為0.38億美元,僅占總量的0.07%,比重下降。2003年有較大幅度增長,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0.6億美元,占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0.11%,比重仍然在服務業中是最低的。

(三)文化產業外商投資行業規模普遍很小,且行業分布不均

1.從數量上看,外資在我國文化市場的經營比例最低

據統計,目前我國文化市場(文化部管轄范圍)的所有制構成中,就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增加值三項而言,國有經濟為6.7%、15.5%、22.9%;集體經濟為22.4%、28.3%、20.3%;私營經濟為4.0%、5.9%、4.4%;個體經濟為62.1%、35.1%、30.7%;聯營經濟為2.5%、2.5%、3.9%;股份制經濟為1.1%、4.2%、5.2%;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為1.0%、7.5%、11.5%;其他經濟為0.2%、1.0%、1.1%。由此可以看出,個體經濟在我國文化市場中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國有企業在逐步退出,外資投資仍然最低。

2.從規模上看,外資普遍投資規模較小

以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文化娛樂業為例,據文化部統計,2001年,我國文化娛樂業機構中內資機構為110105個,外資機構為945個,相當于內資機構的0.86%;從業人員內資機構為628400人,外資為39752人,約為內資的6.3%;固定資產原價內資機構為3995584.6萬元,外資為417328.6萬元,相當于內資的10%;主營營業收入內資機構為1455536.1萬元,外資為142785.1萬元,約為內資的10%;增加值內資機構為731679.6萬元,外資為51995.7萬元,相當于內資的7.1%。從2001年全國文化市場其他經營單位的情況來看,內資機構數為98197個,外資為77個,相當于內資的0.08%;從業人員內資機構為250739人,外資為976人,相當于內資的0.4%;固定資產原價內資機構為764576.6萬元,外資為2014.4萬元,相當于內資的0.26%;主營營業收入內資機構為760337.6萬元,外資為10634.2萬元,相當于內資的1.4%;增加值內資機構為381800.8萬元,外資為4776.1萬元,相當于內資的1.3%。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效益外資都十分微弱。

3.從行業分布來看,外資分布領域較窄

從外資在文化產業的行業上看,目前,外資相對集中在文化娛樂、電影電視、音像制品等領域。而且,這些領域的投資和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據有關部門統計,音像制品2002年中外合作節目4種,共計2.7萬盒、占錄音帶總數的0.05%,數量為0.01%;電視片制作2002年中外合作拍電視片8部,共200多集;廣播電視、報刊出版、圖書發行等行業幾乎為零。

這些數字說明,文化產業相對我國整體利用外資水平而言尚處于滯后狀態,無論是外資數量、經營規模,以及經營效率都存在很大差距,外資進入我國文化產業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四)政策限制是造成文化產業利用外資滯后的主要原因

表1 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發展情況(1996—2002年)

續表

資料來源: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表2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馬洪、王夢奎主編《2003中國發展研究》第25頁;余斌:《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基本特征》,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表3 截至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結構

資料來源:商務部統計數據。

表4 1999年和2002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分布

資料來源:商務部統計數據。

表5 2001年全國文化娛樂業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2002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

表6 2001年全國文化市場其他經營單位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2002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

我國文化產業利用外資滯后于其他產業,其主要原因是政策限制。在《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明確規定,禁止外商投資的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有:①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機構;②圖書、報紙、期刊的出版、總發行和進口業務;③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總發行和進口業務;④新聞機構;⑤各級廣播電臺(站)、電視臺(站)、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發射臺、轉播臺、廣播電視衛星、衛星上行站、衛星收轉站、微波站、監測臺、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⑥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出版、發行及播放公司;⑦電影制片、發行公司;⑧錄像放映公司。限制投資的有:電影院的建設、經營(中方控股)。鼓勵投資的文化產業:沒有。從《目錄》中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基本屬于外商直接投資的禁區。

由于政策的高度限制導致外資進入的壁壘過高,形成以下特點:第一,外資難以進入文化產業。第二,由于政策限制,外商不得不采用投資其他產業的方式進入文化產業,造成外資在該產業中的實際投資比例高于公開的統計比例。第三,上述原因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對外資企業的管理。

二、文化產業利用外資的效應分析

(一)正效應分析

1.有利于改善文化產業的所有制結構,增強文化市場競爭活力

由于我國文化產業長期以來的國有經濟包打天下,造成文化企事業單位缺乏競爭機制,效率低下、行業壟斷嚴重、企業缺乏活力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高。有效利用外資可以使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得到有效的改善,通過外商獨資、合資等方式設立企業,或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不僅解決了國有文化企業的資金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企業發展競爭的根本動力問題。

2.有利于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我國文化產業整體水平

20多年來,我國利用外資的實踐證明,有效地利用外資對于我國傳統制造業的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都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據部分企業的調查,目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企業中60%以上是采用的近三年的技術。2000年跨國公司在我國子公司的出口占到我國該行業出口額的91%。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將先進的技術、管理方式和服務理念帶入我國,這將有利于整個我國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使我國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較大的改善。

3.有利于豐富我國文化市場,促進對外交流

根據以上分析,目前,我國文化市場的供求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文化產品仍然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消費需求。因此,外資文化企業進入我國將有利于豐富我國文化市場,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此外,外資進入我國文化產業從客觀上加強了我國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文化是各國交流的紐帶,也是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橋梁,通過外資在中國設立文化企業和機構,開展文化服務貿易,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從而帶動了我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二)負效應分析

1.將使國有文化企業受到沖擊

由于外資的資金規模強大,且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管理和人才,這些將對我國文化企業產生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目前進入世界500強的文化產業跨國公司均為發達國家,這些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其營業收入往往超過我國同行業的總和。如位于2001年世界500強第98位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當年營業收入為38234百萬美元;位于第177位的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營業收入為25269百萬美元;位于第276位的德國貝塔斯曼(Bertelsmann)銷售收入達到17886.9百萬美元;位于第364位的澳大利亞新聞公司(News Corp.)營業收入達到13754.8百萬美元。這些跨國公司一旦大規模進入我國文化產業勢必與我國文化企業形成激烈競爭。

2.將對我國文化市場產生影響

在我國目前文化市場管理尚不完善,影響人們精神健康的文化產品時有出現的情況下,由于外資進入帶入大量的國外文化產品,為了達到其盈利的目的,可能將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文化產品帶入我國,如果政府政策不力、市場管理不善,這類產品將會增加(如非法新聞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的出現,不良的文化娛樂場所等),將對我國文化市場造成不良影響,使我國利用外資的社會成本加大。

3.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

由于國外企業在我國大量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我國的文化安全將直接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來自文化舶來品的國內直接生產,外資通過本國文化產品的銷售對民族文化施加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獨資、合資等形式進入某些行業,尤其是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以及文博等涉及國家文化安全程度極高的行業,對這些行業直接形成控制,使國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脅。

4.將對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影響

許多跨國公司由于資本的進入形成對產業的控制,進而形成對整個經濟命脈的控制,由此而達到對東道國政治的控制,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時取得的深刻教訓。當外資在企業(行業)中占據一定比重后,必然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決策發揮主導作用,本國文化產品也將占據主導地位,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上層建筑。文化產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精神產品特性,這就決定了它較一般物質產品更直接地對意識形態發生作用,國外大量精神舶來品的涌入和大眾媒體的傳播將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對我國的意識形態產生威脅。因此,外資進入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占據更廣闊的市場,更主要的威脅在于它對意識形態的影響。

三、關于利用外資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服務質量,鼓勵外資以不同方式進入文化產業

鑒于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改革滯后,利用外資程度低的現狀,鼓勵外商在該領域的直接投資仍是主流。為此,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主要文化產業部門應對過去外資控制過嚴、禁區過多的不利政策加以調整,加大開放力度,出臺相應的產業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商對文化產業的投資。目前,我國幾個主要有關部門仍然沒有相應的政策,這將對外商投資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我國文化產業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其管理部門“衙門”作風仍很嚴重,審批程序過多、辦事效率低、作風拖沓的現象仍然存在,這將使我國文化產業喪失許多商機。因此,減少審批程序,提高服務質量也是加大文化產業吸收外資力度的關鍵所在。

(二)健全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外資管理,促使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吸收外資的步伐加快,各種相應法律法規也已經相繼出臺。這些法律法規確立了外商對文化產業投資的基本框架。例如,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中指出,允許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新建、改造電影院,從事放映業務。并作出了限制性規定,如外商不得設立獨資電影院,不得組建電影院線公司。中外合資電影院,合營中方在注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不得低于51%,對全國試點城市的中外合資電影院,外方在注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最高不得超過75%,對其審批程序、經營活動等也作出了相應規定。2003年12月1日起實施的《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中指出,“允許外資參股與境內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并對外資作出了限制性規定,如“外資在注冊資本中的比例不超過49%”。在2003年12月1日起實施的《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中對中外合作拍片應遵循的原則、申請程序等作出了相應規定。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對規范外資管理、加速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隨著文化產業利用外資速度的進一步加快,進一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意識形態較強的領域。

(三)循序漸進,適度開放,關鍵性領域仍需保持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由于文化產業以生產銷售精神產品為主,直接對意識形態發揮作用,外資的大規模進入將比其他領域更為直接地威脅到國家安全,因此,對文化產業利用外資仍應遵循適度開放原則,循序漸進。對于容易控制、對國家政治安全不直接發揮作用的行業,如文化娛樂、藝術演出、圖書館、電影電視制作等行業可以加快對外資開放的步伐,與外資進行多方位的合作,不僅可以由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可以由外商投資劇目、影片等內容產業。目前,在中外影視合作拍片,制作電視節目中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外資的進入不僅解決了我國影視、劇目制作中的資金短缺問題,也沒有改變宣傳的導向。對較為敏感的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直接作用于上層建筑的行業則應遵循逐步開放原則,保持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目前,我國已經將新聞出版業的經營領域對外資開放并作出了相應的政策規定,在新聞內容宣傳上仍禁止外資進入。這一原則基本保證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輿論陣地的穩固性。

(四)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外資利用效率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造成企業效率低下、技術老化、管理落后、人員老化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和質量。這種現象幾乎表現在該產業的各個領域,以圖書發行業為例,2002年我國全行業圖書出版總額890億碼洋,市場零售總額達到570多億碼洋,其中國有企業占比71%左右。而德國的貝塔斯曼集團當年的圖書出版總額達到170億美元,相當于我國全行業的1.5倍。因此,有效利用外資,加速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是實現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書刊發行、文化娛樂、電影電視節目制作、藝術表演等領域廣泛利用外資的同時,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改善我國目前落后的現狀,縮小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使整個行業的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因此加大外資對國有企業的投資成為重中之重。

(五)努力培育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文化企業的跨國經營,努力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0世紀80—90年代,世界媒體和娛樂公司出現了大量的合并和收購案例。“1983年,50家公司控制了絕大多數媒體,此前最大的媒體合并金額是3.4億美元……到1987年,50家公司縮減到29家……1990年,再縮減為23家……1997年,最大的企業只剩下10家,當時最大的媒體合并交易是涉及190億美元的迪斯尼和ABC的合并……2000年,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合并金額達到3500億美元,比1983年最大的交易高出1000倍。”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強強聯合、兼并重組是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面對著強大的世界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只有改變目前這種散、亂、小的文化產業格局,通過兼并重組,迅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文化產業集團,才能夠做到穩定國內市場,并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1) 原載《改革》2004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中宁县| 资溪县| 白河县| 忻州市| 安庆市| 望都县| 邵阳县| 铜山县| 防城港市| 东丰县| 鸡泽县| 平江县| 柯坪县| 阜南县| 周至县| 安达市| 中牟县| 万盛区| 双江| 瑞昌市| 满洲里市| 安平县| 大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金沙县| 勐海县| 通山县| 贵港市| 仁寿县| 松滋市| 无棣县| 东台市| 中方县| 柳州市| 阳城县| 梅州市| 富民县| 万宁市| 垫江县|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