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論開放型經濟
- 王曉紅
- 6051字
- 2024-06-28 17:13:18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1)
一、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現狀與特點
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技術投入,是與其進入中國市場同步進行的。最初是設立企業進行適當轉讓生產應用技術;然后再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新產品的生產,相應加大技術投入,并不斷地投入動態技術。最后,在中國投資達到一定的規模后開始設立研發中心,從事既滿足中國市場的適應性研究又面向全球的基礎性研究。因此,設立研發中心不僅是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跨國技術投資的最高形式,也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總體戰略變化的重要體現。
(一)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呈迅速增長趨勢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迅速增加。加入WTO以后,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技術投入明顯加快,研發中心的設立速度也快速增長。具體表現為:一是設立的速度明顯加快。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都紛紛在華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1985年,跨國公司設在我國的擁有多數控制權的研發機構有10多家,目前總數已達到400多家,僅2002年就設立了100多家。二是研發中心的投入資金明顯增多。IBM中國研究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來,僅設備投入就超過了1000萬元人民幣。2001年2月7日,松下電器宣布在北京中關村建立“松下電器研究開發(中國)有限公司”,計劃到2005年共投資4億美元,技術人員達到1500人。據統計,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的研發金額約有30億美元。三是成果顯著,基礎研究在加大,全球性研發開始加大。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的研發大都是與生產緊密相關的應用技術,主要針對中國市場,基礎理論的研究并不多。目前這一狀況已經有所改變,有部分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或者是為了提供面向全球市場的研究成果,如微軟、英特爾和貝爾實驗室在中國建立的研發中心的目標就是這樣。微軟中國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已在國際一流學術雜志或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超過600篇,獲得超過100項的專利,IBM中國研究中心僅在2001年一年,就獲得超過50項的專利。
(二)在華研發機構的產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最高
從目前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來看,海外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世界高科技領域知識高地附近。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主要分布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等技術密集行業,其中,電子信息行業是投資最高的產業。1999年一項對大型跨國公司的抽樣調查表明,跨國公司獨立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70家電子信息領域的跨國公司中有19家在中國設立了22家研發機構,占被調查的全部獨立研發機構的67%,占該行業跨國公司的58.6%,而電子信息行業也是跨國公司占在中國有生產性投資比重最高的行業,為41.3%。其次是交通工具,醫藥和化工行業較少。2000年后,醫藥行業的研發機構在迅速增加,在中關村的40多家研發機構中,目前,電子信息23家,占54.76%;生物醫藥13家,占30.95%。
(三)地區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科技發達、人才密集的地區
由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機構主要依賴我國大量的科技人才資源,這些研發機構選擇的地域多集中在智力密集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地的外資研發機構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深圳、青島、蘇州、西安、成都、廣州等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3年3月,北京地區共設立外資研發機構109家,約占總數的1/4,投資國主要是美國、日本、歐洲、我國港臺地區和韓國,研發領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上海共有外資研發機構100家,主要從事汽車、電子通信、生物醫藥、機電、重化工等領域的研發。
二、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迅速增加的原因
目前,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已經從單純的、低層次的生產加工業制造基地向生產、科研、銷售一體化轉變,在中國投資研究開發事業,建立研發中心是跨國公司這一長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由于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單純的生產加工已經不能滿足跨國公司擴大我國市場份額的需求,更不能滿足當地化戰略的需求
當地化戰略是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公司要想在中國市場上占有更大的份額,要靠產品的競爭力,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任何一家跨國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都很難具有壟斷性,這就更促使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獨立研發機構,通過本土化擴大在中國市場份額,從而擴大其全球市場份額。
(二)中國豐富廉價的人才資源為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提供了人力資源的支持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與中國人才和知識供應的學科特征密切相關。以北京中關村為例,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北京技術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也是外資研發機構最為集中的地區。外資研發機構大量涌入中關村,其主要原因是人力資源豐厚。在中關村地區,有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高等院校68所,以及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每年有10萬名高校畢業生,為研發機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中國貝爾實驗室總裁許浚先生認為,如果他們不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就會面臨一個嚴峻的人才競爭問題:別的跨國公司通過設立研發中心獲得并且利用了當地人才資源,而自己卻失去了利用這些杰出人才的機會。在信息電子行業,低成本高素質人才的充足供應是吸引跨國公司建立中國獨立研發機構的重要因素。該行業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雇員的平均規模基本上在90人左右,其中個別機構的規模達到650人以上。在這些研發機構,雇員的本土化是基本特征,研究人員素質優秀,薪酬相對較低是跨國公司建立和發展合作關系的因素之一。通常中國十幾名科技人員的工資水平僅是跨國公司國外同類人員一人的工資水平,因此,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設立,利用中國技術人員從事科研開發的目的就越發突出。
(三)政府政策支持為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提供了發展空間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政府相繼制定了一些鼓勵外商設立研發中心的政策。如1997年在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時,將“汽車、摩托車研究、設計、開發中心和高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的建設與企業孵化”列入了《目錄》中外商鼓勵類項目;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國發73號文),其中包括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的優惠政策,如研發中心進口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環節稅、免征技術轉讓營業稅;2000年,外經貿部又出臺了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合同、章程審批原則和程序等,為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效應分析
(一)正效應分析
技術的有效利用與擴散是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東道國試圖通過外國直接投資(FDI)獲得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跨國公司在華紛紛設立研究機構,這種對華投資戰略的變化不僅是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需要,對于中國而言,也可以較前者分享更多的利益。
(1)提高了我國產業技術的總體水平,尤其是促進了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該領域產品的科技含量。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突出。絕大多數跨國公司提供了母公司的先進和比較先進的技術;相當一部分跨國公司提供了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據調查,目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企業中60%以上是采用的近三年的技術,在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中外資企業約占一半,申請專利數約占高新技術產業申請專利數的2/3。目前,跨國公司在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占據優勢,2000年跨國公司在我國子公司的出口占到我國該行業出口額的91%。
(2)通過合作,促進了我國科研院所水平的提高。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的中心大都與我國本土的科研教學或經營單位有較密切的業務合作關系。例如,寶潔公司與清華大學共同創建全球第19個大型科研中心。寶潔曾向清華大學捐款1070萬元人民幣,引進世界上先進的實驗儀器,幫助完善學校的教學實驗設施及用于承擔寶潔與清華大學共同合作的科研項目。又如,IBM除在清華北大成立IBM創新研究院之外,還和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合作進行項目研究。這些合作使我國院校與科研機構在承擔外商研發的同時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硬件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3)對我國的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華有較大投資項目的跨國公司一般都在我國設立了培訓基地,跨國公司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支出遠遠超出了我國同類企業,這為中國科技人才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如IBM公司計劃在三年內為中國培養10萬軟件人才。同時,由于外資研發機構對本土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使人才的競爭加劇,這在客觀上促使我國企業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
(二)負效應分析
(1)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更多的是考慮占有中國市場的適應型研究,中國很難得到與母國同等水平的技術。跨國公司的研發主要分三種類型,一是創新型研發,即研發項目在母國體系內具有創新能提高跨國公司某個方面的技術水平;二是適應型研發,即對從母公司引進的技術進行改造,使其適用于我國的需求水平;三是專用技術型研發,即針對我國市場的獨特性進行研發。調查結果表明,多數跨國公司主要是從事適應型研發和專用技術型研發,少數兼有三種類型的研發,主要從事創造性研發的企業很少。以上對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分析也說明:第一,跨國公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體控制和壟斷仍然很強;第二,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基本屬母公司先進技術的梯度轉移;第三,跨國公司研發目標主要是為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仍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跨國公司設立的研發機構主要因素是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中國的語言、文化環境與西方的差別,如果這些產品不漢化,在中國就不會有市場。因此,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這個特殊市場的開發與占有的需求,而非為跨國公司進行原創性的創新型研究。
(2)大量中國科技人才涌入外資研發機構,削弱了中國企業人才競爭力。如果按照現有的發展速度測算,每年要有數以千計的優秀科研人才流入外資研發機構,我國高校的優秀本科生、研究生也將大批流入外資研發機構,我國高校首先成為外資研發機構的人才搖籃。這對我國企業和科研部門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在中國外企中,科技、信息技術、項目管理及高級管理人才還存在嚴重短缺,一般科學技術人才短缺17%;信息與電子商務技術人才短缺20%;項目、客戶管理人才短缺32%;領導與管理人才短缺49%。這意味著會有大批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從中國企業流出走向外企。我國企業會面臨比之前更嚴峻的人才危機。
(3)由于外資在華研發中心的建立使其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造成我國企業產品競爭力相對下降。由于外資在華的研發對中國的市場更有針對性,以及產品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使外資企業在我國市場和世界市場占有更大的份額,從而導致了我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相對下降。
四、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積極消化吸收跨國公司研發的先進技術
利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擴散的優勢,使我國企業的創新水平與創新能力獲得跨越式發展是我國企業科技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企業的綜合實力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差距甚大,僅憑自己的研發投入開發世界高精尖的技術是很困難的,借助跨國公司的研發優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大量吸納外國研發投資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國家創新系統和企業研發活動的重要因素。
(二)加強企業研發水平,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企業研發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量的研發活動從客觀上推動了我國企業技術開發與創新,但它同樣帶來了我國企業大量科技人才的流失,產品面臨巨大的市場沖擊,這種挑戰同樣是巨大的。因此,不斷完善企業科技開發與創新體制,苦練內功,提高我國企業自主技術研發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加大企業對研發費用投入的力度。目前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普遍較低,平均只占銷售收入的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5%以上。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大型企業應不得低于銷售額的5%,中小型企業不低于銷售額的3%。除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外,政府應制定有關激勵約束政策和相應的獎懲辦法促使這一目標的實施。②充分調動企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人員的工資以及待遇,對重大科技成果的發明創造應給予重獎,除此之外,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還可對科技人員實行年薪制、持股分紅、股票期權等辦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③加強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一般企業都應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大企業應建立高水平、與國際標準看齊的研究開發中心。建設費用可采用政府撥款與企業自酬相結合的原則。政府應對企業研發中心給予認定,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④加強企業研發的普及工作。把小發明、小創造等群眾性的科技活動納入企業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多出成果,通過這些群眾性的科技活動增強企業自主開發的能力,提高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數量,提高產品的創造性。
(三)強化聯合開發的意識,鼓勵建立技術開發戰略聯盟
目前,我國聯合技術開發的意識較差,難以形成群體研發優勢,而僅憑企業或科研機構單打獨斗,勢單力薄,難以完成資金、人才投入巨大的世界高科技項目,這也是我國企業難以與世界跨國公司抗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樹立聯合研發意識,建立廣泛的技術戰略聯盟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建立企業技術聯盟,促進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強研發能力。我國企業的技術研發基本在單個企業進行,這也是導致企業封閉保守和技術落后的原因之一。建立企業技術聯盟不僅有利于聚集資金、聚集人才,占領世界先進技術的制高點,而且有利于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促進,共同擴大市場份額。
二是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科技產品轉化的能力。目前,我國科研院所技術研究與企業脫節的現象仍較為嚴重,企業與科研院校缺乏緊密的聯系,造成一方面企業苦于缺乏新的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許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造成了科研成果的巨大浪費。各地建立科技創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來,這種現象得到了改善。因此,企業一方面要加強與院校的長期、直接合作,另一方面要利用“園區”優勢,使科研成果得到及時的轉化運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三是創造機遇,加入跨國公司企業技術聯盟。目前,美國IBM已在世界上建立了計算機開發的技術戰略聯盟400個,這些聯盟旨在開發新產品,相互滲透技術,共同分享市場份額,提高競爭能力。然而,發展中國家能夠加入這種聯盟的卻很少,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在分享全球科學技術成果方面越來越處于不利地位。我國應利用FDI主要東道國的優勢,加入跨國公司戰略聯盟,這對提高我國技術進步的水平、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廣泛地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使我國企業與世界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研發接軌
要力爭與跨國公司合作建立研發中心,跨國公司憑借強大的資金優勢,在華的研發機構都具有相應的資金規模,與跨國公司合作建立研發中心既可以彌補我國企業研發資金的不足,又可以有效借鑒跨國公司先進的科技成果。此外,要廣泛開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鼓勵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長期的技術交流與項目合作,定期選派科技人員去跨國公司學習培訓,組織企業領導班子出國考察,不斷提高企業領導和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
(1) 原載《紅旗文稿》200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