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節水的技術采納與政策選擇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
- 趙姜等
- 1950字
- 2024-06-28 17:51:43
1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盡管我國政府實行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但水資源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的趨勢并未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39.8m3,僅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是各行業實現量水發展的必由之路。
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投入要素。在各部門間用水的激烈競爭中,雖然農業用水比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達97%降至2020年的62.14%,但長期以來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用水大戶,一直承受著水資源緊缺和灌溉用水保障的雙重壓力。農業用水對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了諸多形式的農業節水灌溉工程,農業節水工作成效顯著,農田灌溉技術變革所要求的技術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某些研究成果甚至在世界領先。然而在實際生產中,我國農業用水浪費現象仍十分嚴重,節水設施利用率低下、農業用水管理不到位、農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造成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仍較低。據中科院王金霞(2012)研究,目前我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1,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在0.7~0.8,如果將全國已建成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10%,則每年可節約水量約360億m3,農業節水的潛在收益巨大。
一般來說,影響水資源配置效率的3個因素分別是水資源狀況、節水技術與政策制度(李全新,2009)。水資源具有自然稟賦性質,而節水技術能否真正應用于實際農業生產中,既取決于農民采納技術的行為與結果,同時也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與政府政策激勵。在資源和技術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影響農戶節水行為的外部條件主要是政策制度,在于政策制度安排形成怎樣的“約束”與“激勵”。農業節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配合,本書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
第一,農戶的生產決策與技術選擇行為直接決定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環境的影響。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業生產者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此外,農戶是技術使用的主體,節水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都應以滿足農戶需求為目的;農戶還是政策落地的依托群體,節水政策的效果和農業節水目標的順利實現取決于農戶對農業節水政策的接受意愿。可以說,任何有效的保護性政策和推廣計劃都必須依賴于農民的實施(Namatie Traore et al.,1998)。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體,農戶作為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資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尤其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賦予農民長久不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幾乎可以完全自主決定其農業經營范式和技術。因此,農戶在其農業生產決策與相應的技術選擇過程中是否具有節水意識,是否選擇使用節水型農業技術將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影響。
第二,我國現行的政策與制度安排在激勵農戶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近年來,運用管理、制度和政策的手段來建設節水型社會逐漸得到了我國決策者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到:加強水資源管理,從注重水資源開發利用向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轉變。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調配,控制地下水開采。完善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健全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等;201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印發《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提出要高度認識節水的重要性,大力推進農業、工業等領域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然而,現階段總體來說,我國在節水技術推廣中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忽略了對技術推廣效果以及農戶自身技術采納行為的研究,而且出臺的關于節水農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和綱要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具體的實施方案還不明確,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
綜上,摸清農戶對于不同治水手段的接受程度和可能反應,發揮農戶主體性作用,引導農戶自覺主動實施農業節水行為,是政府未來設計節水政策時必須考慮的核心問題。本書試圖基于農戶的視角,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從微觀主體入手對農業節水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系統分析農戶農業用水和節水技術推廣現狀,探索影響農戶節水技術采納行為的關鍵因素,定量評價農戶在不同政策情景下減少農業用水的意愿,量化節水政策組合中各項政策措施的優先序;在此基礎上研究設計合理的政策機制,探討適宜于農業實際生產,更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引導農戶使用高效節水技術。這對政府制定有效合理的農業節水政策、緩解水資源緊缺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