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 李麗娟等
- 2549字
- 2024-06-28 18:44:37
1.3 黃河流域經濟社會概況
我國很多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和經濟區、重要能源基地、糧食主產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都分布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所擁有戰略資源如煤炭、天然氣、石油等較為豐富,隨著國家大力倡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支持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一帶一路”和西部地區的合作交流和產業鏈接越來越緊密深入,對黃河流域戰略腹地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黃河流域水資源稀缺成為突出特點,水資源先天不足與水生態失衡的狀況,一直是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協調生態經濟與社會發展關系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黃河流域有限的水資源支持華北平原和膠東等相關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對水資源供給提出更高要求。提高黃河減淤及過洪能力需要河道自身健康發展,必須實施外流域調水,才能破解黃河水資源這個生態保護與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剛性約束,至少應將此作為黃河流域與華北地區生態環境美好、經濟騰飛的長期戰略措施。黃河流域下游的水資源短缺制約著區間流域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黃河流域由于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本身不夠充沛,再加上黃河流域內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工業的迅猛發展,必然導致較快較多利用黃河水資源。黃河流域豐富的農牧土特產品為加工業提供大量優質原料,成為糧、棉、油種植業基地,上中游豐富的畜牧業,中下游的農業都需要大量水資源,造成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黃河流域的畜牧業在全國占較大的比重。黃河流域中下游牲畜飼養業發達,河南省是重要的商品豬生產基地。糧食生產種植業主要集中于山東、陜西和河南。山東的蘋果、陜西的核桃和河南的煙葉產量在全國均占較大的比重。
黃河流域上游地區,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中游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陜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區,煤炭的品質良好且品種齊全,具有埋藏淺和集中易開發等特點;下游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儲藏量較大。改革開放以來,黃河流域較薄弱的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建立和發展了多部門的現代工業,特別是能源、機械制造和紡織工業發展較快,流域內一些主要的工業部門已具相當規模,依托鐵礦原料產地建設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為黃河流域的冶金工業發展乃至整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礎動力。能源工業依托良好的資源優勢發展迅速。黃河流域擁有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為電力工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發展條件,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多個大型水電企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黃河流域下游地區開發了勝利、中原和長慶油田,涉及設備制造的農業機械和運輸機械等多部門的機械工業體系具有相當規模,其中的紡織機械、礦山機械、軸承拖拉機、重型機床、石油機械制造得到長足發展。其他工業門類如化工、紡織、食品加工等也有相應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得東南沿海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曾經具有豐富資源和較高經濟社會地位的黃河流域開發相對落后,嚴重影響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黃河流域跨東中西部三大板塊,對于協調東中西部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優化黃河流域的人口空間分布,加強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縮小地區間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社會和諧,各區域共同發展的保證。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相對滯緩帶來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如: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奔向南方城市尋找出路、尋找就業機會,形成了北部多個空心村問題、留守兒童和老人幫扶問題;黃河流域豐厚璀璨的歷史文化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保護,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使得貧富差距加大,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因此,黃河流域內部經濟協調發展不僅能縮小流域內區域差異,實現流域內的協調發展,更能從全國大環境出發縮小國內差異,從而進一步保護其協調發展能力。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黃河流域經濟時空演變進行研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助于促進黃河沿岸地區偉大復興。以黃河為主線的經濟帶研究是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研究,它是以自然河流水系為基礎,以后期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力大小為邊界的經濟區,更加注重自然和經濟關系的統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口和經濟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經濟空間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區域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若區域經濟的生產力在科技工業的空間布局和人口自然布局上基本一致,則有利于生產力均衡向前發展,促進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自然因素和經濟社會因素都會影響人口分布,地形、氣候和土地等自然資源影響人口的最初分布,區域經濟社會中消費、城鄉差異、生產布局和科技教育等也會影響人口分布。人口與經濟關系早在韋伯工業區位論中就開始考慮,人口分布對經濟要素區位有一定的影響,當節約的勞動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運費時,工業的最佳區位會轉向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區域。亞當·斯密解釋了人口不斷集聚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口集聚既是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是,不同的人口結構對經濟的作用是不同的:當兒童和老人占人口比重較大時,對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因為社會負擔大。反之,當勞動力人口占有較大比重時,對經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人口的結構、數量、消費習慣及民族信仰等對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國際上的經濟和人口關系研究涉及“人口經濟學”和“人口增長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區域經濟學也包含區域人口和區域經濟發展關系,人口數量對經濟的作用表現在擁有大量勞動力的巨大優勢,當然,這也減緩了經濟目標實現和生活水平提高。生產和人口分布是資源配置的結果。地區經濟差異是生產和人口分布不一致的反映。生產和人口分布的不一致性越高,地區經濟差異就越大。人口遷移主要是人口居住地的推力和接受地的拉力共同形成的,在城鄉之間,由于農村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減少、環境惡化等,更多的人口向城市地區遷移,而城市工業化大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使得人口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流動。城鄉經濟發展形成的差距是城鄉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人口遷移的方向是由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動態流動,這種現象在客觀上滿足了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足量勞動力的要求,反過來,超大的市場需求還可以帶動發達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區域差異既是人口遷移的動力又是人口遷移的結果。遷入某個區域使得該區域人口及基礎設施壓力加大,而遷出地因為勞動力的大幅短缺,則出現了田地無人耕種,部分無人村和留守兒童、老人無人照料等社會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