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僑批銀信的跨洋金融研究
- 蒙啟宙
- 7347字
- 2024-06-28 13:53:27
第二節 海外移民的實現方式
“華僑出國其始多屬只身前往,無力攜眷同行,故眷屬多留家鄉。”華僑在海外艱難創業,“每有所獲輒呼朋引類,舉族而來”
,形成了“隨父隨夫或婦女尋夫”的“新客”
。1900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男女比例是12:1,1910年的比例為10:1,1947年為2:1。
大批婦女兒童遠渡重洋與家人團聚。1946年10月底,一批共有370余人的四邑籍“赴美僑胞中女性計八十三人”,其中“新娘四十人”。這些女性中“多數為夫君在美(國),原欲返國,乃阻于(戰爭)烽火,而函囑(妻兒)赴美團聚,故攜稚兒稚女與共者頗有其人”
。
民國學者劉征明“曾經在一個南洋華僑僑眷的區域作過一次簡單的調查。調查的131名華僑中,有42名華僑是因為在南洋先有內戚關系而由內戚引帶出國的,有37名華僑是在南洋有外戚關系而由外戚引帶出國的,有32名華僑是因為在南洋已有同鄉關系而由同鄉引帶出國的,又有19名是由朋友的引帶而出國的,只有一名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受征聘去當小學教師的”。由此可見,海外移民的分布與血緣、地緣和方言有關。
南洋與粵省近在咫尺、關系密切,移民南洋可以通過海外親友的引導或資助。而移民美洲因路途遙遠、文化相隔,所需資金要比南洋多得多,而且受到海上交通工具的制約。因此決定海外移民分布的主要因素,一是華僑出洋資金的籌措,二是海上交通工具的使用。
一、華僑出洋資金的籌措
出洋資金的籌措是海外移民的關鍵。家庭經濟富裕的華人可以自由移民的身份進入美洲。家庭經濟枯竭的華人則可以通過民間借貸、變賣家產、出賣勞動力成為契約勞工等方式獲得出洋資金。
光緒二十三年(1897),關如裕在香港向銀號借銀312元前往美國舊金山。根據約定,關如裕“限搭花旗公司氈拿火船到金山大埠。上岸拾日即如數附回”所借款項,“不得拖欠。如無銀交抑或交不清,照每百元每月加息銀叁元算。向擔保人取足,無得推諉,立單為據”。由此可見,1897年前后從香港前往舊金山所需費用約為312元。借款人須乘坐指定的火船,并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借款,否則需要支付3%的借款月息。宣統二年(1910)七月,匯豐銀行廣州分行的存款利率:三個月周息為二厘半,六個月周息為三厘半,十二個月周息為四厘。
經換算,華僑出洋的借款月息為一年期銀行存款月息收入的1.8倍,處于相對合理的借貸區間。華人可通過民間借貸出洋謀生。
契約勞工可以說是特殊的借款出洋群體。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出洋謀生在珠三角地區由來已久。嘉慶十年(1805),英國駐馬來半島檳榔嶼總督下令英屬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代表,在廣州一帶拐騙了300名粵人從澳門出發,經過海路抵達特立尼達島,作為契約勞工充實各行業。嘉慶十五年(1810),南美洲的“巴西試種茶樹,繼欲經營茶葉,乃招致中國茶工數百人赴巴從事種殖”。
契約勞工的招募地主要是在香港和澳門。在“香港開埠初期,已有人設機關從事宣傳,大量招募粵人出洋的工作。有招募往南洋的,有往澳洲或美洲的”。“南洋客館需要工人,即通知香港客館遣派客頭(水客)親赴內地招聘工人。誘以甘言動以小利,甚至有出以武力的。”招募的新客被“帶到客館,待船南渡。一切食住旅費”由水客代墊。到達南洋后“交新客于雇主”,水客因此而獲得每人20~24元不等的介紹費。香港開埠之初“能夠迅速地繁榮發達,廣東人的出洋是一個大原因”
。“道光二十六年(1846),西班牙人販黑奴之故技,至香港澳門等地托言招契約工人,定期八年,運至古巴后發往各煙草糖廠工作。”
咸豐元年(1851)從香港招募到達美洲及大洋洲的粵籍華僑為8000人,翌年便超過3萬人。
1856—1871年,從澳門販運到古巴的契約勞工為946451人;販運到秘魯的契約勞工為83192人。澳門當地的中介公司因此而獲得的商業利潤高達3100萬~4000萬元。
因此,相對發達的金融業、完善的履約監督機制,以及合理的借貸成本是海外移民的基礎。
二、海上交通工具的使用
海上交通工具的使用對華僑的海外分布起到間接作用。受造船工藝水平和文化習俗等影響,不同地域的華僑出洋所使用的海上交通工具并不相同。“下南洋”所需要的船只比較簡單。“1850年華僑之由四方帆船及沙艇移往”南洋。由于海上交通工具的落后,“華僑南渡的都只得用帆船,這種出洋的帆船在汕頭俗稱‘紅頭船’,在閩南俗稱‘青頭船’,在廣州香港一帶稱‘大眼雞’,又稱‘二枝桅’,又稱‘桅棒船’。”由于帆船的遠航能力差,因此“廣東人之多殖南洋者,首推東江區”民眾。
“僑居南洋一帶者多屬潮梅籍或瓊崖籍”華僑。
“閩僑多半集中于南洋,在澳洲美洲的極少。”

1828年的檳榔嶼

金山船啟碇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造船工藝先進、海洋貿易繁榮,除了有航行于南海的“大眼雞”外,還有遠渡重洋前往美洲的“金山船”。金山船的運載能力和遠洋能力是同時期機動帆船所無法比擬的。“金山船”不受海洋洋流和季風等的影響而到達海洋的每一個角落,拓展了粵人海外移民的地域,使“海水到處有華僑”成為現實。
乘坐金山船移民美洲所需要的時間相當漫長。清道光年間,金山船需“經珠江而過香港”,“從香港出發又經月余,然后抵滬”,“由滬解纜,從茲便出國門”,“扁舟如葉,日夕向西而行,約數旬之久才抵達金門港”。而且乘坐“金山船”的手續也相當煩瑣,需要集中在廣州等候出航通知,“僑胞在穗候輪有時逾兩個月者”。需要獲得出洋貸款資助的僑胞還需提前到廣州“沙面(美國)領事館候取”出洋貸款金。
乘坐“金山船”移民美洲的華僑不但需要準備一些額外的費用,而且要留有充裕的時間,因此,“闖金山”的華僑主要來自廣州及珠三角其他城鎮。“美洲華僑以本(粵)省之臺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中山六邑為數最多。”
由于“美洲的僑民大部分籍屬四邑、中山、鶴山及番禺諸縣,非洲的僑民大多隸屬花縣一帶”
,因此“粵僑比閩僑(在海外)分布的區域更廣闊”
。“而廣東人之僑居美洲的匯款能力又特別大”,“廣東的僑匯遠非福建的所可及”。
海上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使華僑的海外分布日益廣泛,也推動了華僑匯業的形成與發展。海上“交通工具開始使用蒸汽機制造輪船(后),(由于航行)速度加快,四季都可以往來。(華僑出洋)再不用‘看風駛帆’了”,因此“南來謀生的僑胞日見眾多”,“僑胞的銀信往來自然激增,于是民信局應運而生”。一些船行在貨運的同時為華僑免費傳遞銀信。“北海的船行經常有船只往來于安南及北海之間。安南僑民送款至欽(州)廉(州)各地,即將款交船行之安南分號代為撥回。”而“送信款的僑民多屬船行的親友。故船行帶款系義務性質,并不收傭”
。
三、海外移民的區域分布
民國有學者以“地球上日光照得到的地方都有中國的華僑”來形容近代中國海外移民區域的廣泛法。“吾粵踞交通之沖,握貿易之樞紐”
,在海外移民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因此“粵僑胞足跡”遍布“世界上任何角落”
。“粵省僑胞分布海外為數之眾,甲于全國各省。”
由于歷史傳統不同,加上海上交通工具等因素的制約,粵人出外謀生的地域亦各異”,粵省華僑“以散居在南洋各地者為最多,美洲次之,歐洲及非洲又次之”。“旅居南洋的僑民各縣皆有”
,其中“荷屬方面以嘉屬人為多,暹羅則以潮屬人為多”
。美洲華僑“以廣州附近為多。分為三邑(南海、番禺、順德),四邑(新會、新寧、恩平、開平)等”幫派。
在粵省,同一個縣不同的鄉鎮,華僑“出外謀生的地域亦各異”
。例如,新會崖西一帶華僑“以南洋、澳洲為最多,旅英屬加拿大的也不少”。而古井一帶“旅外(華僑)的范圍多為美屬”。
粵東華僑也有移民非洲的,梅縣華僑在南非洲坡埠設有梅縣僑商公會。
1947年,梅縣信安莊代理從香港開往“毛哩寺、南斐洲等埠”的船票。
為了敘述上的方便,本書將近代華僑海外移民的區域分為南洋和美洲兩大區域。使用引文時尊重原文。
(一)下南洋
“世界各國均有我粵僑足跡,且以聚居南洋一帶尤多。”“南洋真是一個好地方,它真像一連串的珍珠!到處觸目的是凰尾似的棕櫚,點綴在大小的島嶼上,火赤的天空與碧藍的海面形成一個明顯的對照。遠處的海濱,稀疏的棕樹、椰林嵌在皓白的天版上,構成種種美麗的圖案。”
這是民國時期粵人對美麗富饒的南洋群島一段精彩描述。“潮梅民眾如果要離鄉別井的話,南洋是他們理想的目標。”
但“南洋”具體包括哪些島嶼和水域并沒有準確的定義。1918年出版的《中國與南洋》雜志認為,南洋“其名稱至寬泛也,其范圍至廣漠也,今欲與我國人研究南洋,不可不先立一確定之解釋”。該雜志根據當時的研究成果和習慣給“南洋”下了四種定義:“第一義:亞洲大陸之東南、澳大利亞洲之西北,海洋之上島嶼羅布,凡此島嶼總稱南洋。第二義:澳洲之北與東,凡散布太平洋之上各島嶼,東不屬美洲,西不屬亞洲者,概屬南洋。第三義:凡散布太平洋之上各島嶼,東不屬美洲,西不屬亞洲者,如馬來群島也,馬來群島以東之大小各群島也,以南之澳大利亞也,新西蘭也,皆謂南洋。廣義之南洋,今更質言之,則馬來群島與大洋洲合言之謂也。第四義:北自印度支那半島與馬來半島起,南迄澳洲及新西蘭止,中包太平洋上馬來群島內外之無數島嶼,即所謂南洋也。簡言之則南洋云者,印度支那半島與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大洋洲各部之總稱也。”
對南洋的定義“有廣義狹義之爭論。廣義之南洋包括澳大利亞洲以南諸島,以及緬甸、安南、暹羅、印度、斐濟群島、猶君群島等,其面積幾占全地球四分之一強。狹義之南洋,則為英屬馬來亞半島及東印度群島”。
也有的將南洋分為里南洋和外南洋兩部分,“后印度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接近中國,關系較切,可謂之里南洋。澳洲、紐絲倫(即新西蘭)、太平洋群島、印度離中國較遠,關系稍疏,可謂之外南洋”。
日本學者竹并十郎甚至認為:“南洋即太平洋,而太平洋也就是南洋。”因此“南洋”是一個范圍相當廣泛的地域概念,主要區域為今天的東南亞地區。
粵省與南洋近在咫尺,地域相鄰、文化相通、經濟相融。數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為生活鞭策,遠離故鄉,梯山航海,南來拓展”。“華僑之初赴南洋者多為一時之移民。彼由商船至(馬來)半島經商,當一定時間于季風轉移時乘船回國。”
粵人成為“下南洋”海外移民的主要支系。“馬來華僑皆閩粵人”,“上自富商大買,下迄車夫、苦力、乞丐皆有之。故游英屬南洋各埠除官史兵警外,熙來熙往皆閩粵人,并不覺得身在海外也”。
“我國人移殖南洋雖淵源甚古,然實盛于十九世紀初期,此時歐人初至南洋,令人開墾,乃廣招華工,南來墾植”。“我僑遠渡重洋,椰風沐雨,離別鄉井,寸絲粒積”
,“將衣服盡入典當”
,赤手空拳艱苦工作。“南洋群島之氣候長年如夏。土人終日昏睡,白人亦委頓無聊。而華僑獨行所無事,作工如恒”
,刻苦耐勞,“雖短褐破衲,汗漬垢污,奇臭迫人,不可向邇”也在所不惜。
除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外,南洋華僑還要面對各種文化習俗的沖擊。在荷蘭殖民地印尼的爪哇島,“一百人中至少有九十人,其腦海中認為‘爪哇以外無天地,荷蘭以外無國家’。若與之論爪哇之地與中國之地孰大,則更茫然”。在菲律賓“西領時代,(華僑將)區區一洋布衫且視為非分”。“葛衣布褲,結辮于頂”的華僑“每遭外人之譏笑”。而“我僑南來的動機”,“除求其個人之生活以外,還需要寄銀信到家里去”
。銀信習俗往往不被僑居國官方認可,甚至被課以重稅。“越南之歐美人營業甚巨,而納稅反比華商為廉。他國人不納人頭稅,而獨征于華僑”。當華僑與當局論理時,“法人(越南殖民統治者)藉口拒絕:華人粗衣粗食自甘,所儲蓄之金較他國人為多。若不科以身稅,殊失公平征收之理”。
“華僑多赤手空拳漂泊至海外,先為人作苦工,稍有積蓄即改為小商販”,在南洋各地“歐美人為生產者,土人為消費者,華人為販賣者”。1794年正月二十五日,馬來亞“檳城之建立者”賴特大佐致函孟加里總督提到,南來檳城之華僑“操種種職業。如木匠、泥水匠及鐵匠等之類。另外則有小商人及種植人”
。華僑將國內一些先進的工藝技術帶到南洋,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在緬甸,“粵人聰慧技巧,長于建筑。在緬甸木工中為首屈一指。無論政府(還是)私人,凡筑造屋宇橋梁,罕不假手于粵人”。粵僑木工匠“大約為包工制,故獲利頗厚。散工每日亦須三四盾,(與緬甸商店店員相比較)其工資可謂昂矣”。當地商店“買賣”(即店員)“自晨六時至夜八時或十時,均須鶴立待客,月薪在三十盾與五十盾之間”。而商店“總鋪”(即雜工)“月薪少在三十盾多至四十盾”。
因此,即便是做散工,粵僑木工匠每月的工資收入也是當地商店店員月工資的三倍。如果能攬到整個屋宇橋梁工程的話,其工資收入更加可觀。
“華僑在海外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勞動者之階段,商人之階段,產業家資本家之階段。”在南洋,“華僑經濟好似一個雪球愈滾愈大。歐美資本則似一個皮球,滾來滾去總是那么大,賺到的錢統統寄回歐美,與本地繁榮沒有多大關系。華僑賺到了錢大都擴充營業。本地賺來本地用”
,其“經濟上之勢力實凌駕于土著人與歐美人之上,商業及大小之事莫不藉此華僑之勢力。南洋經濟界可謂歸華僑”
。1787年間,馬來亞檳城“市中所有規模較大之店鋪均為華人所開設”
。清末民初,印尼爪哇全島鄉僻之區均有華僑所設商店。越南“提(堤)岸之米廠、布店、磚瓦廠、石灰廠、木船廠、墨滑店、石匠、木匠、縫衣鋪、屠戶,以及河內之航行均為廣州幫所經營”
。
(二)闖金山
“華僑大量移殖美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始。”此時開始勃興于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淘金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華人穿越茫茫大海,來到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由于“華僑之初抵美國,在道光末(年),登陸地為加省(加利福尼亞)之舊金山”,“繼始散布(美洲)各島”
,因此“闖金山”成為近代華人大量移民美洲的代名詞。
與南洋相似,美洲也是一個相當廣泛的地域概念。1941年底,參加泛美洲會議的國家有22個。
“遠天連水水連天,愁坐舟中日擬年,回首故鄉何處是,洪濤駭浪望無邊。”這是清道光年間,一名粵人從珠江口出發,乘坐“金山船”經過香港、上海等地到達美國舊金山后留下的詩句。他所乘坐的“金山船”在茫茫大海中,“扁舟如葉,日夕向西而行,約數旬之久才抵達金門港”。

19世紀初廣府人漂泊美洲時寫的一首詩
根據美國移民局記載,1820年便有華人來到美國。在此后的28年間美國華人只有40人左右。1849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時”,該處只有323名華人,兩年后便達到2500余名;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貫通東西的兩條鐵路大干線開始修筑,美國在華大量招募華工,1880年留美華僑已達10萬人。
“舊金山為美國太平洋海岸之重大商港”,“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始有第一艘(海輪)駛入。其后逐漸繁榮”。“華僑及留學生赴美者均由舊金山登陸。”“華人初來甚罕。”“新客”到埠后一般“在埠中華人所設之雜貨店當雜工,月薪極微,殊不敷出”。
但無論是華人餐館還是雜貨店,其“資本取自工人之積蓄,由集腋以成裘。管理基于分工之便宜,是隨才而器使。故工也商也同為一體,雇也傭也尤難區別,事無大小均能通力合作”
。這種親密無間的鄉里情誼使美洲的華僑商號成為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傳遞銀信的場所。因此“三藩市(即舊金山)為加利福利亞州華人勞工市場。失業期間美(國)境(內)各地華人俱來三藩市找尋職業。”
當時“墨西哥與我國無直接之船路。華僑前往者,多假道美國之舊金山或羅省技利(即洛杉磯)”。“旅墨(西哥)華僑皆粵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以千計的華人來到墨西哥北部邊鎮墨西卡利,參加南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墨西哥政府在墨西卡利修筑科羅拉多河引水工程后,大批華人從美國來到墨西卡利。墨西卡利粵籍華僑人數眾多,粵語成為當地的通行語言,粵人在當地進行商品交易可用中文簽發票據。
“巴拿馬有航路通我國,惟華僑前往者多假道美國”,由舊金山前往巴拿馬。“華僑初至西印度皆在古巴島,繼始散布各島。”
華人移民加拿大的時間“較美國稍后,約在同(治)光(緒)之際。其初至地為太平洋彼岸之哥倫比亞”。而華僑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原因也與修建鐵路有關。由于“哥省太平洋鐵路之建筑全恃華工之力”,因此,“旅坎(加拿大)華僑多粵人”,而且“皆居南部太平洋線路附近”。1803年,第一名華人進入悉尼,移民澳大利亞。1851—1857年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約45000人。“澳洲華僑皆廣東人,全屬昔日金礦工人之后裔,經商者少,做工者多。”
“四邑人得之美洲者,皆類勞苦工資。潮梅人得之南洋各地者,多為經商溢利,且以此而成數千萬之富豪其數亦不少。”“美國雖號稱黃金之國,但華僑之擁有百萬美金資本者,只中山邑人梁某一人而已。彼已算旅美國華僑之首富。”由于“南美僑胞多從事小農業工作,北美(僑胞)多洗衣及餐館兩業,(因此美洲僑胞的)經濟力遠遜色于南洋僑胞”。某華僑“服役紐約一華人餐館,四十年還未嘗一履第五街(紐約最繁華街市),匯款則委托他人代理。修發亦自備刀剪,起居飲食委促廚下”
。在澳大利亞,華僑“就是有錢的人也是穿著襤褸的衣裳”
。但美洲華僑“匯款額則殊巨大”
,雖然“華僑散居地域以南洋一帶最多,但匯歸款項則以美洲僑胞為多”
。1930年“美洲華僑對港匯款”“占全國僑匯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當時“美洲僑胞人數只占僑胞總數二十分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南非華僑“對于救國及賑災各種捐款尤為熱烈,按月認捐”。“捐款總額達七十余萬英金鎊。”人均捐款數量“為各地華僑之冠”。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僑匯“便為美洲(僑匯)進居首位”
。“彼等之捐輸與匯款全從節衣縮食挪來,住破舊房屋,食粗糲飯菜,穿陳舊衣服。”
美洲華僑將“節衣縮食挪來”的款項存入當地銀行擇機寄匯國內接濟僑眷。1944年1月“華僑存放于加省美國銀行之款”為872萬余元,到了7月增至960萬余元。1945年11月再增至1618萬余元。華僑在當地廣東銀行的存款也達到1000萬余元。經過不斷積累,華僑經濟日益深厚,檀香山“有所謂米王者,即華僑大米商也”。巴拿馬華僑“商業以米商及雜貨商為著,亦有絲商及其他營業。在經濟上頗占勢力。全境大小商店凡千余家”。危地馬拉華僑“多經營商業,頗稱富裕”。
美洲華僑“好聚居一地,因身處異域、鄉土情深,(況且)時受人種歧視,故(華僑)群處之性更烈”。“凡僑胞居留較多之城市,皆有一所謂‘唐人街’者,其中以三藩市及紐約兩地‘唐人街’最著名。”由于美洲唐人街的居民主要來自粵省,因此,粵語在當地相當流行。紐約莫特街的紐約中文學校,在其建校的100多年間一直以粵語為教學語言。
粵文化隨著粵僑的遷移而傳播。1975年,在舊金山薩直曼多街的一處工地中發掘出700多張19世紀末的粵劇演出劇照。直到現在秘魯人仍稱中餐館為chifa,為粵語“吃飯”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