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僑批銀信的跨洋金融研究
- 蒙啟宙
- 2813字
- 2024-06-28 13:53:27
第三節 銀信的稱謂
華僑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國內僑眷匯錢和寄信的綜合體,具有“銀”和“信”兩大經濟特征,“接濟”與“溝通”兩大社會功能。
華僑出洋謀生,“稍有余積,對于家人的懷念、眷屬的給養就要通信息,寄銀錢回去”。“若不匯款歸國者,同鄉皆訕笑之。”
在國內,“祖國僑眷倚閭盼望南洋銀信”的到來。
華僑銀信使僑眷免除了“倚閭”之憂,免受了“斷炊”之苦。
而當國內通貨膨脹的時候,國內僑眷“在接到‘銀信’后,還要以三十分、四十分的高利去借錢”
。定期寄遞“銀信”無論是對于華僑,還是對于僑眷來說,都十分重要。因此,寄遞銀信既是一種內生需要,也是一種外在約束。“華僑是通過‘僑匯’來完成他們對祖國(和家庭)的貢獻。”
1787年,馬來亞檳城的基德大佐在年度報告中寫道:“彼等由東方而來”,“每年常將所獲盈利一部分寄返其祖國,贍養家庭”。英國人凱特在對1760—1860年在荷印地區拓荒的華僑問題進行研究后指出:“中國人克勤節儉,經常把大筆款項匯回中國。”
一、華僑銀信的各種稱謂
“亞明:你的爸爸自出門后,我們的家費全由金山‘和記’托香港‘金和棧’轉駁。因為他們辦理快捷,所以我們不至接濟中斷。今早喜鵲又頻嗓子,現在和記轉金和棧又交到你爸爸的銀信,你們買東西的費用有著落了。”1946年香港“金和棧”在《香港中山僑商會特刊》上刊登的這則商業廣告,用明快的語言將華僑銀信產生的背景、傳遞的方式、對僑眷生活的影響以及僑眷收到銀信時喜悅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華僑銀信的稱謂相當豐富,不同的移民時期、不同的僑居地以及不同的籍貫的華僑和僑眷對“華僑銀信”的稱謂并不相同。
(一)民間對銀信的稱謂
明嘉靖年間(1522—1566),菲律賓華僑稱之為“潤”。1742年,印尼的吧城(即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華人公館成立后主要處理華人事務,并于1772年開始將所處理的華人事務記錄抄正存檔制成《公案簿》。《公案簿》中反復出現“銀信”稱謂。例如,“晚有胞弟善長,于1786年有交應浩帶回銀信20余圓,被吞沒”。“去年(1788)交湯潤章代寄唐山銀信,共化去邊銀75圓。”
由此可見,18世紀80年代,印尼華僑普遍稱之為“銀信”。道光二十年(1840),潮州前溪陳村溝頭人陳少林因家貧“過番”來到暹羅。一年后即有“番批”寄回家鄉。
因此,1840年的潮州人稱之為“番批”。光緒三十年(1904)元月,香港的同益延壽火燭燕梳按揭匯兌積聚有限公司,在汕頭設立分局“兼辦小呂宋上海新加坡汕頭及省港澳匯兌銀兩”
。因此,在光緒年間“匯兌銀兩”是汕頭人對華僑銀信的一種稱謂。
民國時期,各地對華僑銀信的稱謂也五花八門:中山人稱之為“金信”;四邑人稱之為“外洋銀書”;“廣州人呼之為通天仄紙”
;潮梅民眾“到南洋的辛勤工作,每年換回了大批‘番銀’”
;閩南人一直以“銀信”為稱謂,閩省華僑“即使探問最普通的朋友,起碼也在信封外寫上‘外附龍洋2元’”
。“泉州、安海、石獅等處開辦民信局,收發華僑銀信。”
(二)僑匯業對銀信的稱謂
美國舊金山的和記公司“接匯中山全屬及港澳銀信”。澳大利亞雪梨埠(悉尼)的永生有限公司總行“代理華僑金信”。新加坡郭福成有限公司“兼收福州十縣匯兌批信”。香港金和棧公司“接匯金銀書信”
。香港謝福興潮梅批局“專營潮梅各屬家批銀兩”。港九信亨批局“專營潮汕省港澳湛等埠匯兌僑批銀信”
。香港恒隆銀號“專做四邑各埠匯兌,代客收(購)仄(紙),買賣金條”
。香港泰安棧旅店設立匯業部“接匯中山、石岐、南朗各埠信箱銀兩”
。中國信托有限公司“代理外洋書信銀兩”
。因此,銀信、華僑金信、匯兌批信、金銀書信、家批銀兩、僑批銀信、信箱銀兩、仄紙、外洋書信銀兩等都是僑匯業廣告中對華僑銀信的稱謂。
二、銀信稱謂最普遍
盡管華僑銀信在民間和僑匯業廣告中有各種各樣的稱謂,但以“銀信”的稱謂最為普遍。“銀信”沒有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無論是在南洋、美洲還是國內都有“銀信”之稱。
(一)信函中的“銀信”稱謂
民國時期,官方的文件,潮梅汕地區、閩南地區僑匯業公會的章程,以及各種致官方的函件中都有“銀信”稱謂。1933年,國民政府交通部郵政總局將批信局定義為“專營國外僑民銀信及收寄僑民家屬回批者”。
1931年,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在章程中明確,“本公會以聯絡同業感情,保障公會僑胞銀信及增進同業之公共利益,矯正營業之弊為宗旨”。1937年4月,廈門市銀信業同業公會致函市商會,稱“本會所屬各批信局,其經營銀信不過為便利僑胞,服務國內外起見”,呼吁中國銀行泉州支行取消附設民信部的決定。
1940年11月,晉江縣銀信業公會屬下的27家銀信局聯名致函當地政府:“竊商等均有呈蒙交通部發給執照,專營銀信局,辦理海外華僑匯寄銀信分發送達事宜,實為閩南特種金融機關,與社會經濟、地方金融發生絕大關系。”
1946年3月,新加坡華僑沈佳瑞在寄往福建詔安的信中寫道:“自去年十月間我匯銀行銀信一封,至新年二月又匯銀信一封,至今未見一回文。”
一些閩南籍僑領在致國民政府的函件中也以“銀信”為稱謂。1929年10月,陳嘉庚、林義順代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就“汕(頭)郵局近忽不準荷屬銀信附英屬銀信總付郵事”致電國民政府,“查零碎銀信之寄多屬勞動工人,計件征費損失匪淺,逐封付郵尤虞失落”。
(二)南洋僑匯業特刊上的“銀信”稱謂
“銀信”是南洋僑匯業商業廣告最普遍采用的稱謂。“新加坡地處東南亞的中心,為歐亞的聯絡站,南洋各地的吐納港”,以及南洋華僑的集散地,而“旅居暹羅的僑胞”“以廣東省籍的占最大多數”,“其中又以潮州籍人為最多”。
美屬菲律賓雖然位居南洋卻屬于美洲的地域,具有南洋和美洲雙重特征。特以上述三國僑匯業行業組織編印的紀念特刊為例,對銀信稱謂進行論述。
1.《新加坡匯業聯誼社特刊》
新加坡匯業聯誼社的前身是“星洲潮僑匯職員勵志社”,并計劃擴展成為“南洋僑匯聯誼社”或“海外匯業聯誼社”,最終成為“中華匯業總會”
。其社員來源相當廣泛,“凡華僑經營匯業事業而贊成本社宗旨者即可加入為社員”
。
在該聯誼社1947年10月編印的《新加坡匯業聯誼社特刊》上,刊登了97家南洋批信局的廣告。其中經營“銀信”業務的有65家,占67%;經營“僑批”業務的有2家,占2%;經營“銀批”“民信匯兌”“僑匯民信”和“民信”業務的各有1家;其他20家為經營“匯兌業務”或沒有注明具體的僑匯業務。
這65家銀信業務又細分為銀信、保家匯兌銀信、僑匯銀信、銀信匯兌、匯兌銀信、保家銀信、祖國銀信、祖國匯兌銀信等8種。
2.《旅暹大埔公會成立二周年紀念特刊》
在泰國,粵東客屬的大埔縣華僑成立了旅暹大埔公會。凡是“旅暹大埔同鄉或同鄉后裔”均可申請加入公會。在該公會1948年12月編發的《旅暹大埔公會成立二周年紀念特刊》上,刊登了11份南洋水客廣告和3份僑匯業廣告。其中經營“銀信”業務的批信局有2家,占67%;經營“僑批”業務的有1家,占33%。
3.《菲律賓粵僑民鋒社成立三周年紀念特刊》
粵籍華僑在菲律賓成立民鋒社,并于1948年2月編發《菲律賓粵僑民鋒社成立三周年紀念特刊》。刊登的5家僑匯業廣告中,經營“銀信”業務的有3家;經營“僑匯”業務的有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