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海外移民的主要動因

海外移民是華僑銀信形成的基礎,沒有海外移民就沒有華僑銀信;華僑銀信是海外移民的動力,沒有華僑銀信,海外移民就難以持續進行。

華僑出洋總是在充滿矛盾和糾結中進行,真可謂“遠別不歸兒女怨,豈甘老死守寒窗?”司徒獻:《少小離鄉老大回》,《紐約華僑餐館工商會游河特刊》,紐約華僑餐館工商會,1922年。從民族情感上看,一個“數千年來靠農為活的民族,‘安土重遷’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如果非萬不得已,誰愿意背離鄉井?”區琮華:《勸導華僑投資幾個問題》,《廣東省銀行季刊》,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1941年第1卷第2期。從家庭觀念上看,“我國民族之鄉土觀念甚強,又以家庭制度之嚴束。而一朝遠離祖國,遠涉重洋,實乃一種不可思議之現象”今吾:《中國海外僑民述略》,《僑聲》,北京華僑協會僑務科,1939年創刊號。。從個人安危上看,華僑“每視漂洋為畏途,非為了不得已的事,決不肯輕易冒險”《南洋僑鄉狀況》,(新加坡)《琴岡特刊》,1948年。而行。盡管如此,一批又一批的粵閩華僑還是不畏艱辛、前赴后繼遠渡重洋去往南洋和美洲。究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因貧困被迫出洋求生存,另一種是因富裕而出洋謀發展。

一、因貧困被迫出洋求生存

近代中國“天災頻降,政局紊亂,商者頓于市肆,農者困于畎畝。故人民不得不舍其固有之資財,而向海外另覓生路”今吾:《中國海外僑民述略》,《僑聲》,北京華僑協會僑務科,1939年創刊號。,以“尋求理想之世界”容華綬:《廣東僑匯回顧與前瞻》,《廣東省銀行季刊》,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1941年第1卷第1期。。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發等惡劣的自然條件,經濟動蕩、民不聊生等殘酷的社會現實,被認為是華人漂洋過海、出洋謀生的主要原因。例如,“韓江流域得天獨薄,山多田少,地瘠民貧。因而居民生活困頓顛沛”。當地民眾被迫“遠涉洶涌重洋,跨過南洋地帶的處女群島,以血和汗去作不歇的工作”。《水客何娜娜歸遲》,《中山日報(梅縣版)》,1949年1月16日第3版。“一朝無路,便往搭鐵船”成為潮汕民眾的一種傳統習俗。《勿墜“客頭”騙局》,《南洋報》(第21期),1948年12月15日。“閩省地瘠,境內多屬山地,崗嶺雜疊。其耕地面積在中國各省份中僅比貴州省的耕地多一些。”人多地瘠加上社會動蕩不安,使閩人“視汪洋巨浸為衽席”而紛紛出洋謀生,閩省華僑人數僅次于粵省,名列第二。因此,“海外移民最基本的動因是找尋食料”。區琮華:《勸導華僑投資幾個問題》,《廣東省銀行季刊》,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1941年第1卷第2期。

部分華僑經過打拼很快便有銀信寄回家中。道光二十年(1840),潮州前溪陳村溝頭人陳少林因家貧“過番”來到暹羅。一年后便有“番批”寄回家鄉。黃曉堅:《中泰民間關系的演進:以隆都鎮為視域的研究》,《北美華工與近代廣東僑鄉社會》,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4頁。清朝末年,馬來亞彭亨邦金礦的礦工大部分是華僑。由于刻苦耐勞,華僑礦工的工資收入有的每天可達七八元馬幣,一般也有三四元馬幣。這種工資收入在當地生活相當富裕。沈太閑:《我所知道的馬來亞同盟會》,《文史資料選輯》(第76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1年,第30頁。而且海外華僑“善為億中,以成巨富。鄉里見獵心喜,束裝渡海謀立事業”丘斌存:《華僑之今昔觀》,《華僑問題專號》,廣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社,1937年。。而“華人在本國謀生艱難,每歲所得工資不及外洋一月”。懸殊的收入差距促使華人走上海外移民之路,“遂乃攜兄弟,率親友于于而來”到南洋和美洲。陳汝舟:《美國華僑年鑒》,中國國民外交協會駐美辦事處,1946年,第341頁。“1830年代,每年由中國到達馬來亞檳榔嶼的‘新客’約二千至三千人。”郭威白:《馬來亞中國人在發展當地經濟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1959年第4期。

華僑出洋需要一定的財產作支撐,以支付出洋途中的各種費用、入境時所需繳納的名目繁多的稅費,以及登陸后所需要的一切費用。一般而言,移民時間越晚,移民距離越遠,入境的稅收越高,出洋的費用就越多。

以華僑入境時向當地移民當局繳納的稅賦為例。在大洋洲,在光緒七年(1881),澳大利亞政府規定“每船一百噸,每次準載華工一人,并納入口稅十鎊。后增至三百噸許載一人,而入口稅增至百鎊”。新西蘭政府“限制華僑入境。每船十噸許載一人,納入口稅十鎊。光緒二十三年(1897)則每船二百噸,始許載華僑一人,入口稅一百鎊”。在北美洲,加拿大政府“限制華僑登陸。凡船五十噸,許載華僑一名,納稅五百元”。在南洋,“華僑至爪哇(印尼)上岸時,必須納二十五盾之入口稅,且須商家擔保其每月有二十五盾入款者,始給予暫居字”。丹徒、李長傅:《華僑》,中華書局,1927年,第119、141、101-102頁。

因此,海外移民所需費用之高非一般人所能問津。特別是移民歐美等地,沒有足夠的財產作保證,即便是滿腔熱忱也難以成行。

二、因富裕而出洋謀發展

事實上,近代“廣東素號首富之省”沈瓊樓:《廣州市濠畔街和打銅街的變遷》,《廣州文史資料》1963年第1輯。,許多著名僑鄉的自然條件優越,民眾生活富裕。“中山一縣每平方公里之耕地平均人口只有八百四十二人,全年產谷達六百三十五萬市擔。除供縣民消費之外,還有余額推銷鄰近各縣。”“許多鄉村大耕戶的富有程度都是普通華僑所不及的。”劉征明:《南洋華僑問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研究所編輯,金門出版社,1944年,第50頁。富裕安逸的社會生活為中山人移民海外提供了經濟條件。因此,中山縣“向國外謀生的邑人相當多,與四邑潮汕等縣同為本省最多僑胞的一縣”朱深:《僑匯與邑民經濟的關系》,《中山月刊》,廣州市中山同鄉會,1946年第2期。。而“新臺開恩四邑位于本省之中南,商業繁盛,一水注入,商埠頗多”,各地“皆市廛繁盛,人煙稠密,經濟狀況極為充裕”。單“新會一縣,年中輸出之葵扇柑橙果皮等物不下百余萬元”。“邑人除務農外,多向出洋謀生。”《今非昔比之四邑經濟狀況》,《廣州日報》,1934年10月22日第3張。因此,“四邑是華僑之鄉,往海外謀生者幾占全部壯丁人數的五分之一,有些整條村(的人)都在海外謀生”。“華僑的子弟年齡十五歲至二十五歲間,已辦妥出國手續(如領取護照、購置別人出世紙或入口紙等類),準備跟隨父兄到海外謀生。”《四邑婚姻嫁娶多》,《針報》,1946年第100期第5版。

在珠三角地區,“廣州為華南重鎮,以與外洋通商最早之故,人民之移出海外為數極眾”江英志:《廣州市立銀行的新使命》,1937年,第102頁。,是近代中國最大的都市僑鄉。廣州華僑在海外的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美洲“檀香山華僑皆廣東人,而廣州人尤多。多經營商業”丹徒、李長傅:《華僑》,中華書局,1927年,第124頁。。越南華僑“分為五大幫,即廣州幫、客家幫、福建幫、潮州幫、瓊州幫。其中以廣州幫勢力最大”《越南華僑生活之苦況》,《海口市商會月刊》,海口市商會,1936年第4卷第6號。。與廣州接壤的“佛山為南海經濟中心,地處西江下游。在昔向被稱為全國四大鎮之一,工商各業發達,尤以手工業著稱”,而且華僑眾多。人丁:《戰后佛山銀錢業之厄運》,《商業道報》,廣東省商會聯合會經濟研究委員會,1948年創刊號。

粵東的“梅縣位居嶺東要地,交通發達,人民素稱富庶”李紹文:《節約與儲蓄》,《中山日報(梅縣版)》元旦特刊,1939年1月1日第3版。,而且移民海外人數眾多。

孤懸南海的“瓊崖土地肥沃,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瓊僑匯業話興衰》,《新加坡匯業聯誼社特刊》,新加坡匯業聯誼社,1947年,第119頁。。“瓊崖人民往南洋經商者以文昌瓊東等縣為多。”黃振彝:《瓊崖東北五縣實業之概況及其補救辦法》,《瓊崖實業月刊》,廣東建設廳瓊崖實業局,1934年第1期,第7頁。“嘉積屬瓊東縣管轄,是瓊崖東部的物資集散地,以嘉積溪與博鰲港相連,經博鰲港與瓊崖各港交易,是瓊崖第二大商市。嘉積往南洋謀生的華僑很多。”李待琛:《海南島之現狀》,世界書局,1947年,第6頁。

優越的自然資源、富裕的社會經濟、與外洋密切的貿易往來、濃厚的商品意識和契約精神是海外移民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胶南市| 怀仁县| 徐水县| 老河口市| 嘉荫县| 娱乐| 湖北省| 丹凤县| 常山县| 南乐县| 兴安县| 黔西县| 德江县| 昌宁县| 左贡县| 和硕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余庆县| 青海省| 三都| 安新县| 基隆市| 马龙县| 广宁县| 安龙县| 连城县| 长阳| 白河县| 中阳县| 富宁县| 建德市| 乌兰县| 湘乡市| 清苑县| 理塘县| 句容市| 伊吾县| 秭归县| 彩票|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