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僑批銀信的跨洋金融研究
- 蒙啟宙
- 2169字
- 2024-06-28 13:53:26
第一節 海外移民的主要動因
海外移民是華僑銀信形成的基礎,沒有海外移民就沒有華僑銀信;華僑銀信是海外移民的動力,沒有華僑銀信,海外移民就難以持續進行。
華僑出洋總是在充滿矛盾和糾結中進行,真可謂“遠別不歸兒女怨,豈甘老死守寒窗?”從民族情感上看,一個“數千年來靠農為活的民族,‘安土重遷’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如果非萬不得已,誰愿意背離鄉井?”
從家庭觀念上看,“我國民族之鄉土觀念甚強,又以家庭制度之嚴束。而一朝遠離祖國,遠涉重洋,實乃一種不可思議之現象”
。從個人安危上看,華僑“每視漂洋為畏途,非為了不得已的事,決不肯輕易冒險”
而行。盡管如此,一批又一批的粵閩華僑還是不畏艱辛、前赴后繼遠渡重洋去往南洋和美洲。究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因貧困被迫出洋求生存,另一種是因富裕而出洋謀發展。
一、因貧困被迫出洋求生存
近代中國“天災頻降,政局紊亂,商者頓于市肆,農者困于畎畝。故人民不得不舍其固有之資財,而向海外另覓生路”,以“尋求理想之世界”
。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發等惡劣的自然條件,經濟動蕩、民不聊生等殘酷的社會現實,被認為是華人漂洋過海、出洋謀生的主要原因。例如,“韓江流域得天獨薄,山多田少,地瘠民貧。因而居民生活困頓顛沛”。當地民眾被迫“遠涉洶涌重洋,跨過南洋地帶的處女群島,以血和汗去作不歇的工作”。
“一朝無路,便往搭鐵船”成為潮汕民眾的一種傳統習俗。
“閩省地瘠,境內多屬山地,崗嶺雜疊。其耕地面積在中國各省份中僅比貴州省的耕地多一些。”人多地瘠加上社會動蕩不安,使閩人“視汪洋巨浸為衽席”而紛紛出洋謀生,閩省華僑人數僅次于粵省,名列第二。因此,“海外移民最基本的動因是找尋食料”。
部分華僑經過打拼很快便有銀信寄回家中。道光二十年(1840),潮州前溪陳村溝頭人陳少林因家貧“過番”來到暹羅。一年后便有“番批”寄回家鄉。清朝末年,馬來亞彭亨邦金礦的礦工大部分是華僑。由于刻苦耐勞,華僑礦工的工資收入有的每天可達七八元馬幣,一般也有三四元馬幣。這種工資收入在當地生活相當富裕。
而且海外華僑“善為億中,以成巨富。鄉里見獵心喜,束裝渡海謀立事業”
。而“華人在本國謀生艱難,每歲所得工資不及外洋一月”。懸殊的收入差距促使華人走上海外移民之路,“遂乃攜兄弟,率親友于于而來”到南洋和美洲。
“1830年代,每年由中國到達馬來亞檳榔嶼的‘新客’約二千至三千人。”
華僑出洋需要一定的財產作支撐,以支付出洋途中的各種費用、入境時所需繳納的名目繁多的稅費,以及登陸后所需要的一切費用。一般而言,移民時間越晚,移民距離越遠,入境的稅收越高,出洋的費用就越多。
以華僑入境時向當地移民當局繳納的稅賦為例。在大洋洲,在光緒七年(1881),澳大利亞政府規定“每船一百噸,每次準載華工一人,并納入口稅十鎊。后增至三百噸許載一人,而入口稅增至百鎊”。新西蘭政府“限制華僑入境。每船十噸許載一人,納入口稅十鎊。光緒二十三年(1897)則每船二百噸,始許載華僑一人,入口稅一百鎊”。在北美洲,加拿大政府“限制華僑登陸。凡船五十噸,許載華僑一名,納稅五百元”。在南洋,“華僑至爪哇(印尼)上岸時,必須納二十五盾之入口稅,且須商家擔保其每月有二十五盾入款者,始給予暫居字”。
因此,海外移民所需費用之高非一般人所能問津。特別是移民歐美等地,沒有足夠的財產作保證,即便是滿腔熱忱也難以成行。
二、因富裕而出洋謀發展
事實上,近代“廣東素號首富之省”,許多著名僑鄉的自然條件優越,民眾生活富裕。“中山一縣每平方公里之耕地平均人口只有八百四十二人,全年產谷達六百三十五萬市擔。除供縣民消費之外,還有余額推銷鄰近各縣。”“許多鄉村大耕戶的富有程度都是普通華僑所不及的。”
富裕安逸的社會生活為中山人移民海外提供了經濟條件。因此,中山縣“向國外謀生的邑人相當多,與四邑潮汕等縣同為本省最多僑胞的一縣”
。而“新臺開恩四邑位于本省之中南,商業繁盛,一水注入,商埠頗多”,各地“皆市廛繁盛,人煙稠密,經濟狀況極為充裕”。單“新會一縣,年中輸出之葵扇柑橙果皮等物不下百余萬元”。“邑人除務農外,多向出洋謀生。”
因此,“四邑是華僑之鄉,往海外謀生者幾占全部壯丁人數的五分之一,有些整條村(的人)都在海外謀生”。“華僑的子弟年齡十五歲至二十五歲間,已辦妥出國手續(如領取護照、購置別人出世紙或入口紙等類),準備跟隨父兄到海外謀生。”
在珠三角地區,“廣州為華南重鎮,以與外洋通商最早之故,人民之移出海外為數極眾”,是近代中國最大的都市僑鄉。廣州華僑在海外的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美洲“檀香山華僑皆廣東人,而廣州人尤多。多經營商業”
。越南華僑“分為五大幫,即廣州幫、客家幫、福建幫、潮州幫、瓊州幫。其中以廣州幫勢力最大”
。與廣州接壤的“佛山為南海經濟中心,地處西江下游。在昔向被稱為全國四大鎮之一,工商各業發達,尤以手工業著稱”,而且華僑眾多。
粵東的“梅縣位居嶺東要地,交通發達,人民素稱富庶”,而且移民海外人數眾多。
孤懸南海的“瓊崖土地肥沃,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瓊崖人民往南洋經商者以文昌瓊東等縣為多。”
“嘉積屬瓊東縣管轄,是瓊崖東部的物資集散地,以嘉積溪與博鰲港相連,經博鰲港與瓊崖各港交易,是瓊崖第二大商市。嘉積往南洋謀生的華僑很多。”
優越的自然資源、富裕的社會經濟、與外洋密切的貿易往來、濃厚的商品意識和契約精神是海外移民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