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之堂臨床中藥心悟1
- 余浩編著
- 4614字
- 2024-06-14 15:37:20
4.中藥的炮制
藥材的炮制目的分為四類:一是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比如,川烏、草烏毒性大,巴豆瀉下作用劇烈,需要減輕毒性、烈性。二是改變或緩和藥性,提高療效。生地黃涼血,熟地黃轉(zhuǎn)變藥性。生姜煨熟暖胃,但是生的生姜就辣口,能發(fā)汗解表。何首烏生的可以瀉下通便,有毒性,吃了傷肝,臨床用量不要太大,連用時間不要超過1周,不然會損傷肝功能。有些不懂的醫(yī)生把生首烏切片曬干泡酒喝,這樣會對肝造成很大的損傷。制首烏不一樣,它和黑豆一起九蒸九曬,補精血和補肝的效果就很好了。但是真正的制首烏目前市面上很少賣的,有些不夠九蒸九曬,有些用紅薯冒充首烏,所以價格差異也很大。現(xiàn)在我們也不太敢用制首烏了,因為從外形不好分辨。之前我自己做了一批制首烏,九蒸九曬前后弄了一個月,非常麻煩。現(xiàn)在的制首烏摻紅薯的少了,但是不夠九蒸九曬的還是很多。因此,保險起見,處方中如果有制首烏30克就再加黑豆30克,因為黑豆可以解首烏毒。三是便于制劑和貯藏。一般的飲片,如當歸要切片,不然不好貯存也不好抓藥。當歸返潮會有油分滲出來。就像我們吃的月餅、點心外面都要包一層吸油紙,是為了防止返潮出油。夏天時當歸走油后還會有哈喇味,會滲油、變味。如果把當歸切片曬干再保管,就不會滲油、變味了。所以中藥切片、加工、保管需要進行炮制。
還有一些礦物藥、種子藥需要粉碎處理。原則上所有的種子藥都需要敲碎,有些沒敲碎的也需要炒制。比如菟絲子,如果不炒制就發(fā)揮不出藥效,而用鹽炒制后,它就會像爆米花一樣裂開,露出一個白點,味道很香。這樣炒制過的菟絲子藥效更好。
王不留行要炒;萊菔子也要炒,才能降氣化痰。種子類藥物炒完則氣往下走,不炒則氣先下后上,如生萊菔子吃了會惡心嘔吐。原則上種子類藥物都要炒一炒,要補腎就用鹽炒。
有些藥物在貯存前要進行烘焙、炒干、冷干的處理,使其不容易腐爛。比如熟地黃,我們在進行九蒸九曬的處理后還是有些潮濕,這時就需要烘干。這樣貯存起來才不容易壞,不然就容易發(fā)霉。
你們沒進過藥房。進過藥房的都知道,藥房中幾百種藥材,每年夏天會損失很多藥材。比如黃精容易吸潮霉變,還有一些好藥材,夏天天氣熱,如果稍不注意,就發(fā)霉長蟲了。所以很多藥材要低溫保存,要曬干。藥材的保管非常重要。動物藥材,比如鹿角、鹿茸,保管不好就很容易生蟲,都被蟲子吃掉了。
我現(xiàn)在治咳嗽基本不用枇杷葉,因為用枇杷葉就可能有毛,不敢保證療效。我用枇杷葉一般是用來降氣的,如果右手脈有上亢的表現(xiàn)才用枇杷葉。遠志去芯,去芯之后不傷心。因為遠志的芯跟其本身的藥性相反。蟬蛻要去頭和足,因為蟬的腳上有泥巴,對藥效有影響。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蟬蛻都沒有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因而很費功夫,原則上只要殼,很輕。
出土的蟬頭、腳都有泥巴,所以蟬蛻要進行清洗,叫水洗蟬蛻,或叫清蟬蛻。水洗蟬蛻和不水洗的區(qū)別首先是重量不一樣。水洗蟬蛻一千克可能有一大袋,不水洗可能只有一小袋,因為很多是土的重量。很多藥農(nóng)采完藥還特意澆泥上去,所以要看蟬蛻質(zhì)量的好壞就撈起來看泥土多不多,腳上沾了很多黃泥,質(zhì)量就很差了,一定要洗一洗,再曬干用。
一個處方有十幾種藥,要把每種藥都炮制到位并不容易。所以進藥房要細心去看,把這些搞清楚。藥材的采摘季節(jié),是否炒制,是否打碎,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的藥效。
比如半夏,如果不敲碎,煮三個小時,拿出來再敲碎,里面的芯還是干的,根本就煮不透。又如茯苓,有些人把茯苓切成指頭大小的丁,煮三個小時,拿出來敲碎,芯還是白的,根本煮不透。所以茯苓必須要切成小丁或者薄片再入藥,這樣藥效才好。
再比如,現(xiàn)在很常用的干姜,“火神派”中很多人一開干姜就用到80~100克,很大一塊,煮兩個小時,撈出來切開,芯還是發(fā)白的,一聞有很強的姜味,根本熬不出來。所以干姜必須打成粗粉或者切成薄片入藥,打成粉的干姜10克就比成塊的干姜20克的藥效還強。
延胡索也要打成粉,要不然熬不透。這些東西看似簡單,但是一點一滴都是為了最終的臨床效果。只要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不到,最終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以上是藥材炮制的目的。
再講講藥材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修制、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這幾塊。修制其實很簡單。比如枇杷刷毛,厚樸去皮,這也叫純凈處理。再用敲、揀、刮、刷的方法去除藥物表面灰屑、雜質(zhì)和非藥部分。再一個是粉碎方法,通過搗、碾、搓的方法進行粉碎。川貝要搗碎,犀牛角(水牛角代)、羚羊角要搓成粉。
教你們一個方法,家里有小孩的,如果高熱、抽搐、驚厥,弄點羚羊角搓成粉,一次用一點,很有效。一個小的羚羊角大概60克左右,也不會很貴。
鹿角,一般指梅花鹿的角,很硬。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技術(shù)能把鹿角磨成粉,切成片也很難。市面上銷售的鹿角片是人工養(yǎng)殖的馴鹿的鹿角片,不是梅花鹿或馬鹿的鹿角片。鹿角能化瘀血,還有很多妙用。
鹿角就像人的指甲一樣,長了要剪掉。鹿角長長以后鹿會撞掉,然后長出鹿茸,一茬茬地長。鹿茸要拿刀子割,而鹿角是自然掉落的。聽東北的藥農(nóng)講:有鹿的山上經(jīng)常能撿到鹿角,像撿柴火一樣,可以拿回來入藥。這是廢棄的物質(zhì),跟殺生沒有關(guān)系。
我以前的鄰居家有一個老太太,有一顆家傳的虎齒,戴在脖子上,傳了好幾代。到她這一代時,因為她妹妹被狗咬了,后來狂犬病發(fā)作,就用這顆虎齒磨成粉喝了,就好了。
修制,剛說了純凈處理、粉碎處理,再說切制處理。要把藥材切成相應(yīng)的形狀,比如天麻、檳榔切成薄片,澤瀉、白術(shù)切成厚片,黃芪切成斜片,白芍、甘草切成圓片,厚樸、杜仲切成圓盤片,桑白皮切絲,茯苓切成薄片。切片也是為了好配置。
再說水制。首先講潤。有些藥材要潤透才好切,比如蘇梗,干的沒法切,要噴水潤一晚,第二天潤了再切。
教你們一個切西洋參的方法。西洋參要切成薄片。外面賣的很多都不是西洋參,是種洋參,是國內(nèi)人工種植的,或者是西洋參的分支。進口的西洋參硬邦邦的,在家要切片有難度,可以用餐巾紙把西洋參包起來,然后放到水里浸濕,拿出來放到案板上,放一晚,餐巾紙里的水就被吸到西洋參里了,然后就好切了,切完再烘干、曬干保存。
潤講完了再說漂。將藥物放在流水中浸漬,并反復(fù)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的方法,稱為漂。如將昆布、海藻、鹽附子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
有一味藥材叫白果,就是銀杏果,剛摘下來的時候是青的,剝開果肉,里面的核叫白果仁。果肉的味道很臭,就需要經(jīng)過漂洗去掉異味。如果等它腐爛了再去取核就很惡心了,臭得很,如果不漂洗干凈,那個殼就會很臭,因而要漂洗,反復(fù)地洗。
水飛,這個很好理解,有很多物質(zhì)不溶于水,比如爐甘石、朱砂、雄黃。這些物質(zhì)不溶于水,但是它可以和水放在一起形成混懸液。用研磨的方法把藥物磨成細粉后放入水中形成混懸液,把液體倒出時細粉混懸于水中,而粗粉顆粒則被留下繼續(xù)研磨。傾出的混懸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就得到了極細的粉末。
上面是水制,有潤、漂、水飛。下面講火制,有炒、炙、煅、煨。清炒又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炒黃,比如白芍是涼性的,炒一炒,使它的藥性不那么寒。有些藥物需要炒焦。炒黃、炒焦都容易粉碎,改變藥性。炒炭也容易改變藥性。生穿山甲的甲片像魚鱗,偏青色的稱為鐵片,偏黃色的稱為銅片。還有豬甲也是硬片,也可以炒。穿山甲現(xiàn)在我們國家不允許買賣和使用了。但是作為一味藥,它的療效是很好的,很多急性乳腺炎、乳腺包塊、癌癥、腫瘤的患者都需要穿山甲,療效很好。白術(shù)炒和不炒的差別很大。白術(shù)不炒不香,炒過以后會有種奇香,非常非常香。麩炒白術(shù)顏色漂亮,但是不香,外面是黃色的,掰開看里面還是白色的。
種子類藥物的炒制可以這樣理解:種子都有生命力,會發(fā)芽,但是炒完就不會發(fā)芽了。種子類藥炒之前有生命力,氣先往下走再往上走,炒過后沒有生命力了就直接往下走了。
炒炭可以止血。所有的藥只要炒炭之后就走血分,比如艾葉,炒成艾葉炭就能止血。有個宮寒患者,患有子宮肌瘤,崩漏拖的時間很長,一二十天止不住,這時就用止血散寒溫性的藥,可以用艾葉炭,因為它性溫散寒又能止血。大多數(shù)止血藥是涼性的,會導(dǎo)致子宮肌瘤長大,下次會痛得更厲害,看似止血實際上反而加重了病情。
再講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nèi)部,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稱為炙。最常見的有炙甘草、炙黃芪。蜜炙甘草有增強補益的作用。現(xiàn)在很多藥房的甘草不是蜜炙的而是糖炙的。大家都吃過爆米花吧,用白糖爆的吃起來很脆,但是用蜂蜜爆的很黏,散不開。前段時間我做過棒棒糖試驗,把小兒化積健脾藥做成棒棒糖,做棒棒糖必須放白糖或者冰糖,用蜂蜜不行,因為棒棒糖是脆的,所以蜂蜜做不出來。
炙包括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鹽水炙、童便炙、乳汁炙。蜜炙黃芪、甘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以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以增強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以增強疏肝止痛之效;鹽炙杜仲可以增強補腎功能;酒炙常山可以減輕催吐作用。
因此,凡是鹽炙的都可以走腎,酒炙的都可以活血上達頭目,醋炙的都可以走肝。凡是蜜炙的都可以增強補益作用、潤肺作用。
杜仲分為生杜仲和熟杜仲。杜仲里有絲,熬出來會像膠水,有效成分不容易釋放。鹽炙杜仲就是要炒斷絲,掰開很脆,不連塊。
再說煅。將藥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zhì)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發(fā)揮療效,稱為煅。堅硬的礦物藥或貝殼類藥多直接用火煅燒,以煅至紅透為度,如紫石英、海蛤殼等。間接煅是置藥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血余炭等。
有一味藥叫龍齒,能夠鎮(zhèn)驚安神,但是它是礦物質(zhì),如果不煅燒,藥效發(fā)揮不出來,所以要煅燒過效果才好。
煨,是利用濕面粉或濕紙包裹藥物,置熱火灰中加熱至面或紙焦黑為度。此法可減輕藥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蔻等。以煨生姜為例,你們回去用面裹住生姜放到灶灰里煨,煨至微焦,然后切片。吃幾片就可暖胃,脾胃虛寒的人都可以吃。沒法煨的就燒或烤,目的是弄熟,把辣味減輕。
這些都是很寶貴的經(jīng)驗,你們以后去藥房一摸,這個藥是蜜炙還是糖炙你就知道了,學一學有好處的。
下面講水火共制。煮既用水又用火。比如,煮芫花可減低毒性;煮附子,要久煎,通常要1小時以上。四川人常用附子燉肉吃,認為是補品,但前提是久煎。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的方法將藥物蒸熟。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藥物經(jīng)過反復(fù)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y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jīng)過反復(fù)蒸曬后瀉下能力減弱,補肝腎、益精血能力增強。大黃蒸一下曬干就成為熟大黃,養(yǎng)胃效果好。
巴豆瀉下能力強,但是瀉正氣。把巴豆泡發(fā)后,在蒸的篦子上撒一層小米,再撒一層巴豆,再撒一層小米,再撒一層巴豆,蒸半小時以上,倒出來晾干。這時候巴豆的毒性成分被小米吸收了,而小米補脾胃的藥性滲透到巴豆里面去了。用這種方法制得的巴豆瀉下能力不強卻又能把寒散出去,可以治療脾虛寒積。
還有肉桂,如果怕質(zhì)量不好,容易上火,就把肉桂切成小片,一層小米一層肉桂,蒸熟,把小米的能量滲透到肉桂里去,那么肉桂的辛辣味就減輕了,還能得到小米補脾胃的能量。如果把肉桂磨成粉,拌入稀飯食用,則其引火歸原的效果很好,也不會上火。
淬,是將藥物煅燒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藥物淬后不僅易于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fā)揮預(yù)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是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種子類藥物的去皮和肉質(zhì)多汁類藥物的干燥處理。如
杏仁、桃仁以去皮;
馬齒莧、天冬以便于曬干貯存。
馬齒莧可以去掉其苦味。
時要注意時間應(yīng)短暫,久了有效成分會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