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任之堂臨床中藥心悟1作者名: 余浩編著本章字數: 2907字更新時間: 2024-06-14 15:37:21
5.四氣五味
四氣五味就是藥的氣和味,這是藥性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醫藥書籍中在說明每種藥物前首先要標明其性味,這是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出來的。從性質上對藥物作用的若干規律建立聯系,形成高度的總結。中醫研究藥物的時候只要搞清楚它的藥性,那么對它功效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中醫研究中藥是從藥性的升、降、浮、沉角度研究的,而西醫則是從藥的成分角度研究的。比如三七的成分中含有人參的主要成分人參皂苷,但是三七不等于人參。又比如雞蛋含有蛋白質,頭發和豬甲也都含有蛋白質,但是豬甲和頭發卻不能當飯吃。雖然都是蛋白質,但是藥性不一樣。所以中醫研究的方法和西醫研究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其實藥的寒、熱、溫、涼四性看起來很簡單,實則很難。評價一味藥涼,我們要知道它涼到了什么程度。比如大白菜是涼性的,苦麥菜也是涼性的,那它們究竟涼到了什么程度呢?附子、生姜、肉桂都是熱性的,它們熱到了什么程度呢?這些都是沒辦法量化的。這既是中醫的特色,也是中醫的短板。
我們知道藥的寒、熱、溫、涼特性,比知道功效更重要。麻黃是治什么的可能記不住,但它藥性是辛溫的卻很好記。這也是對它的高度濃縮。
溫熱與寒涼是兩種不同的性質。溫與熱、寒與涼,都有共同性。溫僅次于熱,涼僅次于寒。對于有些藥物,我們稱為大熱、大寒、微溫、微寒。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是由機體的反應得來的結論,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治療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效,則表明這兩種藥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性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治療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表現有效,則表明這兩種藥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云:“療熱以寒藥,療寒以熱藥。”《黃帝內經素問》中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這是用藥的基本規則。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是指藥性寒熱不顯著,作用比較緩和的藥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因此,平性是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的概念。
我們吃的食物基本上都是平性的,所以寒性人可以吃,熱性人也可以吃。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有的藥物還有淡味和澀味,因而不止五味。但這五味也是最基本的五種氣味。
辛,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比如花椒、辣椒、桂皮、白酒。很多時候,感冒時喝點白酒就好了,因為它有發散行血的作用。如果被蚊子叮了,想要把這個包散掉,就可以找一些辛味的草藥,如薄荷、金銀花、花椒樹葉等。
甘,具有補益、和中、緩和的作用。比如黨參、熟地黃,可以緩解局部疼痛、腰腿疼痛;且因甘能緩急,故可用于治療一些抽動、抖動類的疾病,如帕金森病。
酸,具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藥多用于治療汗出、泄瀉等癥,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因為酸味的藥有收斂作用,所以它可以把你上面的陽氣斂下去。酸味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如酸寒、酸熱、酸溫、酸涼。烏梅、馬齒莧就是酸寒的,而山楂、硫黃是酸溫的。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一般用于治療汗出、泄瀉、尿頻等癥。如龍骨、牡蠣能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
苦,具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于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于肺氣上逆之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于熱盛心煩等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藥,如蒼術,適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藥,如黃連,適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適用于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之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之意。因為火和陰是相對的,當你把火瀉掉之后,陰就扶起來了。比如高熱患者表現為大便秘結、口干舌燥。將他的大便通下去,火一瀉,陰就保住了。
咸,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療瘰疬、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咸味藥,如海帶、紫菜,都可以軟堅散結。當腹部有硬塊時,就可以吃點咸的藥來軟堅散結,比如喝點海帶湯。咸味還有補腎的作用。有時晚上睡不著,心腎不交,就可以喝一點兒淡鹽水。凌晨1:00~3:00是肝經當令,下午5:00~7:00是腎經當令。如果想睡得很深,則是靠肝在運轉而不是腎。能不能睡著,腎是關鍵,而能不能睡得深則肝是關鍵。睡不著時喝點兒淡鹽水,睡不深時可以喝兒點醋。若夜寐夢多,可以多食肉桂、桂枝等辛味藥。
海帶黃芪湯可以通治所有癌癥。黃芪補氣,海帶通三焦。因為海帶是長在水里面的,人的三焦是主水道的。而且人體的每一個細胞外面都有組織液。當細胞發生癌病時,通常是因為組織液循環比較差,細胞因為缺乏正常的能量供給而變質。所以中醫治療癌癥和西醫不一樣。西醫的目的是不讓癌癥發生轉移,能夠維持在一定范圍內。中醫則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組織液的循環。
生長在水塘邊的草藥,通常有利尿、利濕的作用。由于它的生長環境很潮濕,而想要生存就必須有較強的代謝水的功能。比如蘆根、白茅根、車前草都有利尿的作用。淡味可以利尿,反之咸味就會令人口渴。所以有種說法是味淡能通。味道清淡時就能保持三焦通暢。如果人很瘦弱,舌頭上出現很多裂紋,就是陰虛的表現。陰虛也就是細胞缺水,細胞內液的濃度偏高。這時喝點淡的,可以讓細胞外液進入細胞里面。如果陰虛時再吃很咸的東西,細胞就會更加脫水。淡味藥可以把陰分養起來,也可以讓多余的東西排出去。道家有一個喝水清腸法:早上5:00~7:00,把涼開水和開水等量混合在一起,稱為“陰陽水”。喝下三五斤,就會腸鳴腹瀉,從而把腸道清理干凈。這是除斑、除痘、除體內濁氣最快的方法。
長期睡眠不好,就是陰虛。睡覺可以養陰,運動可以養陽。怕冷畏寒的人要多干活,因為運動時可以產生陽氣,讓人體從陰向陽轉化。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如果晚上經常熬夜不睡覺,就會越來越瘦,導致陰虛。陰虛可以喝淡鹽水。陰虛是一種無形的能量,會讓人虧損很多。有的患者舌苔裂紋非常嚴重,我們給他開100克熟地黃,讓他喝上一個星期,陰虛就可以糾正不少。現在陽虛的患者沒有陰虛的多,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琢磨事,有的甚至都出現腹水了,排不出去,這時就需要用少量的淡味藥。當你把人體想象成一個大細胞時,如果水液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就是由陽入陰;從細胞內滲到細胞外,就是由陰入陽。所以睡眠不好的人,晚飯一定要清淡。經常食咸的人,脈會變細,就會影響睡眠。咸能令脈泣。血管里的水越來越少,脈就變細了。有的患者脈非常粗,比如風濕病患者雙腿沉重,沒力氣,就可以吃一些咸的食物。比如農民工干活的時候,就會覺得太淡的菜沒有勁兒,稍微咸點兒干活才有勁。所以學醫都是要悟的。
有位老師,遇到了一個休克的患者,于是吩咐學生給他喝鹽水,越咸越好。咸令脈細,水向外出,血管內壓力增高,故而血壓上升。
每一味藥物都有性和味,因此綜合來看,兩種寒性藥物如果味不同,一個苦寒,一個辛寒,則二者差異很大。若兩藥都是甘味的,但是性不一樣,一個甘寒,一個甘溫,則功用也不一樣。比如麥冬是寒性的,黃連也是寒性的。麥冬喝50克沒事,而黃連50克就不行了。因為麥冬是甘寒的,黃連是苦寒的。甜味會在體內產生一種能量,叫氣,所以甘寒可以引氣下行。五味與四氣可以有很多種組合,不理解的人往往就會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