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眾所周知,癌癥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疾病,其被醫學界認為是一大頑疾。盡管國內外醫藥工作者在癌癥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藥理試驗和臨床研究,并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但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重要問題還待進一步突破。以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來看,癌癥的防治狀況仍不容樂觀。如何攻克癌癥,仍然是全世界醫藥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和艱巨任務。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在癌癥防治方面,也有其獨特的療效。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抗癌的研究日益受到世界醫藥界的重視,應用于癌癥防治的食物與中藥越來越多,涉及的種類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對抗癌食物與中藥的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也逐漸走向深入。包括食療和藥療在內的中醫療法,已經成為癌癥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醫藥防治癌癥的寶貴經驗,值得被進一步整理總結、發掘提高。

為了腫瘤臨床工作的需要,作者先后收集并閱讀了大量有關食物與中藥防治癌癥的文獻資料,并做了很多學習筆記。同時,在多年的腫瘤臨床工作中,作者也收獲了不少心得體會。于是作者便產生了以下念頭:不妨將這些先后來自諸多文獻,讓作者受益匪淺而又比較零散、龐雜的“厚積”資料,結合作者的心得體會,加以系統地歸納整理,編撰成書,奉獻社會。這樣一則能讓更多人獲益,二則也讓作者能夠更好地為抗癌大業盡一絲綿薄之力。這就是《防癌抗癌食物與中藥選用手冊》一書的由來。由于本書是作者利用診療工作空隙,見縫插針、斷斷續續所寫而成,因而從構思到成書面世,歷時長達10年之久。

本書的形成與作者下列心得體會密切相關。

一、關于癌癥形成的內因與外因

內因為主,外因為輔:盡管癌癥的成因非常復雜,但大致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唯物辯證法認為,就一個事物而言,內因是其變化的根源,外因是其變化的條件,外因需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癌癥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引起癌癥的外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外邪侵襲、飲食不當、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的精神狀態、不良的生活環境以及接觸致癌物質等。這些雖是形成癌癥的重要條件,但只要人體陰陽平衡、內在環境穩定、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充盈、正氣強盛、外圍固密,也就是說機體免疫力強,具有對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那么致癌的外部因素往往難以導致癌癥的發生。即使發生,病情也不會快速發展和轉移,且在治愈之后,復發的概率亦不會很高。故癌癥之所以會發生,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人體本身,即是人體陰陽失去平衡、臟腑功能紊亂、氣血不足、內在虛損的結果。

臨床上,往往會遇到這樣一些疑問:生活在外界環境條件大致相同的人群,為何只有極少數人患了癌癥,而絕大多數人卻安然無恙?在患有同種癌癥的人之中,為何有的患者病情發展和癌細胞轉移速度較快,有的患者病情發展和癌細胞轉移速度較慢?對病情相似的癌癥患者應用相同藥物后,為何有的療效好,有的療效差?同為被診斷為臨床治愈的癌癥患者,為何有人病情會復發,有人不復發?為何有人復發得早,有人復發得晚?據文獻記載,早在14世紀人們就發現有位年輕的癌癥患者不治自愈,后來一些美國專家花費8年時間,從用20種語言出版的800種醫刊中,找到了3500個這樣的例子,其中我國也報道過18例,而這些患者的癌癥又為何會“不翼而飛”?這些問題進一步證明,癌癥成因雖然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原因無不與每個患者機體的內在環境,或者說是身體素質密切相關。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對于癌癥成因的認識,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于癌癥的預防與治療

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癌癥也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樣,預防工作應排在第一位,發病后的治療畢竟是被動的無奈之舉。如果做好疾病預防,機體無病發生,那么治療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對于癌癥防與治的認識,自然也應如此。重視癌癥的治療是必要的,但癌癥的預防更當被重視。我們在加強對癌癥治療研究的同時,不妨對癌癥預防的研究能夠更深入一些。如何加強對癌癥的預防?這還得究其“始作俑者”,從其成因說起。一方面要想到其外因,如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精神狀態,嚴防外邪侵襲,遠離致癌物質等,從而避免和阻斷外部因素對人體的傷害;另一方面更應想到其內因,也就是要重視養生保健、注意精神調攝、加強體育鍛煉、做到勞逸結合等,從而讓人體保持一種臟腑功能正常,氣血調和、充足的內在狀態。這樣一來,人體素質提高了,防御外邪能力也就自然增強了。外邪沒有了可乘之機,癌癥自然也就不會發生或很少發生了。中醫學很早就有“治未病”的說法,其意有二: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這種源于前人2000年前關于疾病防重于治的思想,對于我們如何認識癌癥防與治的問題,無疑也是一種有益的啟示。

三、關于癌癥的中醫食療與藥療

重視藥療,也不可忽視食療:在癌癥的中醫治療中,藥療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值得被重視,但對中醫食療也不可忽視。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者就對有關中醫食療與藥療的結合問題頗有研究。作者曾有相關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醫論壇》雜志上(《淺探〈傷寒雜病論〉食療與藥療的結合問題》);后又參與了《中醫食療文論》一書的編寫工作,書中編有作者《試探張仲景食療與藥療的結合問題》一文,且該書已經被公開出版發行。因而在腫瘤臨床工作期間,作者對中醫食療與藥療在防治癌癥中的應用也較為關注。中醫食療源遠流長,其是中醫學寶庫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醫食療含有“食養”之義,因為食療所用之材,很多都是人們日常的一般食物,其中不乏營養保健之品,“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療的防病作用不言而喻。對于癌癥患者而言,即使在其發病之前,使用抗癌的食療之方,也會起到防癌作用;當其成為癌癥患者之后,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療則既可治病祛邪,又可兼以扶正、調養人體。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療,往往特別有益于脾胃,能夠保護“后天之本”,并可減輕其他療法,尤其是放、化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當癌癥患者到了病后恢復時期,食療則更是促使其早日康復的重要手段。對于體內癌細胞并未被“趕盡殺絕”,而長期帶癌生存,需要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的患者而言,食療則更是不可或缺。另外,中醫學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之說,因此中醫食療與藥療往往難以截然分開。總之,中醫食療應用范圍比較廣泛,任何一種癌癥、任何一位癌癥患者,都有可能應用到中醫食療。中醫食療在癌癥治療中的重要性,并不亞于中醫藥療。

四、關于癌癥的治療與患者心態

在治療的同時,必須關注患者心態:雖然治療任何疾病,都需要患者良好的心態相配合,尤其是在醫學模式已由生物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今天,患者的心態更為重要。而癌癥是種非同一般的頑疾,現今社會“談癌色變”者仍大有人在,因此在癌癥治療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患者的心態。癌癥的形成,大多與七情內傷有關。在確診為癌癥之后,往往會讓患者如臨大敵,幾乎所有癌癥患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恐懼、失望、悲傷、煩躁、憤怒等。因而,較之一般疾病的治療,癌癥的治療則更需要關注患者的心態,也更需要患者以良好的心態來配合。此時,醫生既要“治病”又要“治人”,需要給患者做思想開導工作。同時,也需要患者家人和親朋的積極協助,以便促使患者能夠坦然面對現實,緩解緊張情緒,振作起精神,以最佳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在癌癥臨床上,常會遇到要不要對患者病情“保密”和要不要預測患者“存活期”一類與患者心態密切相關的問題。有人根據“保護性醫療制度”,因擔心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后經受不住“打擊”,故主張對其進行病情“保密”。但事實證明,由于種種原因,這種“保密”很難做到,往往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甚至更有可能加重患者的思想負擔,影響其心態的改善。因此,現在大部分人認為除了個別特殊患者外,對大多數癌癥患者均應當尊重其“知情權”,對其無須病情“保密”,只是在告知病情時,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告知。這樣做可以讓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的基礎上,與醫生配合得更默契,有利于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曾指出,任何隱瞞癌癥真相的做法都是有害而無益的。至于對患者“存活期”的預測,可以說是不科學的,也是不人道的,于患者心態的調整十分不利。因此,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這種做法都是不可行的。總的來說,在對癌癥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始終都要密切關注患者心態。要通過患者良好的心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精神力量,從而促進療效的提高。

五、關于癌癥的中醫辨證論治與驗方

以辨證論治為前提,同時參考應用驗方:現今有關癌癥防治的驗方甚多,其組成有食物、有中藥;有復方、有單方;有的為經方一類的古方今用、有的為今人臨床實踐創新之方。這些驗方,一般都有較好的療效,其應用價值不可被低估,值得人們好好學習和借鑒。但是,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對于癌癥的中醫診治,自然也應按照這一基本原則進行。癌癥患者各有各的具體情況,治療也應視其具體情況而定。有時可以同病異治,有時則可異病同治,一切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千篇一律,有道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任何一個治癌驗方,都是獻方者在特定環境下,從特定癌癥患者的臨床實踐中所獲得的,并不是所有癌癥患者都能適用。我們學習和借鑒這些驗方時,還是要根據所治患者的現狀,靈活運用,絕不能生搬硬套,當在辨證診治的前提下參考應用,以便讓這些治癌驗方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六、關于癌癥的中醫防治法則與選食用藥

肯定中醫防治法則正確與否是影響合理選食用藥的主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視其他因素:隨著人們在癌癥防治中對中醫藥的日益重視,有關食物與中藥抗癌機制研究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食物與中藥被證明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中醫辨證論治是由理、法、方、藥組成,其中“法”是在“理”的基礎上確立的,“方”是由“藥”組成的,最后落實的是“藥”,可見選食用藥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直接關系到療效好壞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藥醫有緣人”“用藥不投方,哪怕用船裝”。影響合理選食用藥的因素有很多,但因其是在防治法則指導下進行的,故防治法則的正確與否,是影響合理選食用藥的主要因素。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因素也不可被忽略,如組方配伍是否得當、用量用法是否準確、炮制加工是否規范、品種質量是否優良、醫者臨床經驗是否豐富以及抗癌作用是否明顯等。作者曾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聽到過下列一事:有個患者曾先后服用過幾位醫生開具的方藥,但疾病一直不見好轉。后來,他找到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該老中醫在對其病情和前醫治療情況做了分析之后,認為前醫的治療法則并沒有錯,隨后只在前醫的處方上加了一味中藥(萊菔子30g),結果患者的病就好了。可見,有時即使防治法則正確,但若是選食用藥欠妥,也難收到良好療效。古代中醫名家如醫圣張仲景等人,往往只用數味,甚至一兩味食物、中藥組方,就能治愈復雜的病證。原因在于,他們不僅精通醫理,辨證立法正確,而且對食物與中藥的功能特性已經非常熟悉,以致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同時,也與他們均是一些在中藥品種質量識別和炮制加工方面的行家密切相關。作為普通人,我們當然不能與這些中醫名家相比,但還是應當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好中醫藥知識,練好中醫藥的基本功。在對癌癥的防治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辨證立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食物與中藥有關知識的學習,更好地熟悉其功能特性,做到合理應用,從而讓中醫藥在防治癌癥中的重要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七、關于癌癥的中醫療法與西醫療法

取長補短,有機結合:癌癥是一種甚為難治的慢性疾病,需要綜合各種療法進行治療。無論中醫療法還是西醫療法,在癌癥的治療中均非常重要,但又都不是完美無缺,而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對兩種療法應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現今社會,并非人人都持這一觀點,有的人重西輕中,認為在癌癥治療中,中醫療法只是西醫療法的陪襯和輔助,甚至認為中醫不能治療癌癥。事實證明,這完全是一種偏見。實際上,不論是從中醫傳統理論和經驗來講,還是從現代藥理實驗研究及中醫藥治療癌癥的臨床療效來看,中醫療法在癌癥防治方面的重要性不但不能被輕視,而且其還具有一定的優勢。用中醫療法治療癌癥的過程中,辨證施治是重點。而辨證施治在臨床上可有多種治療法則,按照這些治療法則處方用藥,往往會起到西醫療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如扶正培本治法。前文提到,人體正氣不足、內在虛損是癌癥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中醫歷來強調治病求本、整體調節,故扶正培本治法只要使用得當,就可讓癌癥患者臟腑功能維持正常,氣血調和旺盛,正氣不再虛損,從而促使疾病得以改善,這一點在西醫治療中就難以體現。在中醫成功治療癌癥的驗案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的案例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用的均是些抗癌作用并不明顯或者根本無抗癌作用的中藥,但卻在臨床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良好療效,其機制顯然難以用西醫所謂的消除局部癌灶來解釋,而只能從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特點中找到答案。現代藥理實驗研究也已表明,中醫藥抗癌機制可有以下表現:干擾癌細胞的正常代謝;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改善血液理化特性,防止癌細胞轉移;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癌能力;抑制致癌物的致癌作用等。至于中醫藥治療癌癥的臨床療效,從很多有關中草藥治癌驗方的療效和中醫成功治療癌癥的案例中即可找到證據。大致說來,中醫藥治療癌癥的臨床療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改善了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了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增強了患者放、化療的療效,減輕了放、化療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控制或延緩了癌癥的復發;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等。由上述內容可知,中醫療法在癌癥治療中的重要性與西醫療法至少等同,只是由于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有別,故在其身上應用的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也各有所側重。其中,有的治療可能要以西醫療法為主,有的治療可能要以中醫療法為主,有的治療可能兩種療法難分主次。總之,我們只有消除包括“門戶之見”在內的一切偏見,像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那樣,在癌癥的治療中,實行中醫療法與西醫療法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兩種療法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提高治癌的臨床療效。

八、關于癌癥病愈后的康復治療與護理調養

不能忽視康復治療,更要重視護理調養:一般疾病在病愈之后,可以不再進行治療,護理調養也不是很重要。有的疾病在病愈之后還可產生對應“抗體”,這種情況更無繼續治療和做特別護理調養的必要。而癌癥則與其不同,癌癥病愈之后并非“萬事大吉”,往往仍有復發的可能,甚至會發生在其他部位新生癌癥,形成“二重癌”“三重癌”的情況。同時,經過癌癥病魔及其治療手段,特別是放、化療與手術的“折騰”,患者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不同尋常的傷害。因此對于癌癥患者而言,在臨床治愈之后,他們還需要通過康復治療和護理調養來嚴防復發和新癌癥的出現。同時,康復治療和護理調養還能預防癌癥后遺癥,改善患者體質,鞏固療效。只不過這時的康復治療與病愈前的治療側重點有所不同,此時的側重點在于對患者扶正培本。于是,中醫藥的應用成了首選,“食療”也顯得特別重要,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西藥也較適宜使用。這時的護理調養也比病愈之前更為重要,而且在重要程度上超過了康復治療。盡管癌癥病愈患者的護理調養涉及多個方面,諸如醫生的指導、家人的關愛、親朋的鼓勵、社會的支持等,但最重要的還是患者本人的主動配合。首先,患者應從當初患癌的原因中好好吸取教訓,要“吃一塹,長一智”,應下定決心,改掉自己在飲食、生活、精神等方面的不良習慣,不能重蹈覆轍。其次,患者應加強有關健康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切實按照自己所患癌癥病后特定的護理調養要求辦事。另外,患者還應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團體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多與那些“抗癌明星”交流心得體會。總之,對于癌癥病愈患者的調護而言,既不能忽視對其做必要的康復治療,更要在充分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利用多方力量,綜合各種措施,做好護理調養工作,以期達到癌癥不再復發、身體和精神得以恢復健康的目標。

本書之所以能夠面世,得益于作者親友和家人的鼎力相助。作者的親家湯長華副主任醫師為了幫助作者,曾忍痛割愛,將他有關中醫藥抗癌的藏書,慷慨地送給作者。作者的長子王秦川、大兒媳湯茜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做了大量的輔助工作。作者的三兒子王懷祖、三兒媳張熙悅和時常跟隨作者臨床學習的楊勇醫生,都先后給本書編著工作幫過大忙。同時,也承蒙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領導和有關編輯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另外,本書參考文獻原作者們的艱苦創新,也是促成本書面世的重要因素。在此,謹對他們一并深表謝忱。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會有缺點和錯誤,敬請諸位讀者批評指正。

王占彬

2022年10月于重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贞丰县| 镇安县| 古蔺县| 诸暨市| 工布江达县| 周口市| 崇礼县| 通山县| 京山县| 南漳县| 合阳县| 无极县| 青阳县| 泌阳县| 利川市| 三亚市| 萍乡市| 垫江县| 栾川县| 信阳市| 枣阳市| 南丰县| 万年县| 东海县| 灌南县| 定边县| 兴安县| 阜南县| 缙云县| 西吉县| 揭阳市| 乐至县| 沂源县| 韩城市| 太原市| 永福县| 体育| 治县。| 麻阳|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