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味異常
口味異常是指患者自覺口中味道異常,比如口酸、口苦、口咸等,這往往是臟腑功能失調的一種外在表現。若臟腑發生病變,在出現全身癥狀的同時,也往往會出現口中味道異常。因此,患者口味異常可作為中醫診治疾病的依據之一,并可由此進行各種檢查,排除相關疾病。當然,在診治口味異常時,還需要結合其他癥狀進行辨證,如此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中成藥對口味異常有一定療效,可辨證選用中成藥進行治療。
【中成藥內治法】
(一)口臭
口臭是指口中出氣有臭味,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臨床辨證治療口臭一般分為以下三型。
1.胃熱上蒸型:主要表現為口臭,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赤爛腫痛,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當以清胃泄熱為治,可選用黃連上清膠囊,或三黃片,或牛黃清胃丸,或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等,口服。
2.痰熱壅肺型:主要表現為口氣腥臭,胸痛胸悶,咳嗽,痰黃黏稠,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當以清熱宣肺為治,可選用羚羊清肺丸,或清氣化痰丸,或復方魚腥草片,或牛黃蛇膽川貝液,或鮮竹瀝,或七味沙參湯散,或沙參止咳湯散等,口服。
3.腸胃食積型:主要表現為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溏薄或瀉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保和丸(片、沖劑、口服液),或大山楂丸,或木香檳榔丸,或復方雞內金片,或山楂麥曲顆粒,或山楂化滯丸等,口服。小兒可選用小兒復方雞內金咀嚼片,或小兒消食咀嚼片,或健胃消食口服液,或山楂內金口服液等,口服。
(二)口苦
口苦是指患者口苦如吮飲黃連水或膽汁,心煩易怒,頭暈頭痛,目赤脅痛,小便黃短,大便偏干,舌邊尖紅。當以疏肝清熱為治,可選用萬應膠囊,或清熱丸,或龍膽瀉肝丸,或丹梔逍遙丸,或夏枯草口服液,或茵梔黃口服液,或熊膽丸,或金錢草顆粒等,口服。
(三)口酸
口酸是指口中自覺有酸味,甚者他人聞之有酸氣。臨床辨證治療口酸一般分為以下二型。
1.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現為口中發酸,嘈雜吞酸,食少納呆,噯氣,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當以疏肝和胃為治,可選用調胃舒肝丸,或沉香化氣丸,或十香定痛丸,或逍遙丸,或柴胡舒肝丸,或寬胸舒氣化滯丸等,口服。
2.宿食停滯型:主要表現為口中發酸,或噯氣酸腐,納呆惡食,脘腹脹滿,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枳實導滯丸,或加味保和丸(片、沖劑、口服液),或香砂養胃丸,或曲麥枳術丸,或消食化痰丸,或麥芽片等,口服。
(四)口咸
口咸是指口中自覺有咸味,有時有咸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不安,多夢盜汗,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細數。當以養陰益腎為治,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等,口服。
(五)口淡
口淡是指口中味覺減退,患者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嘗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飲食,神形疲憊,短氣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益氣、芳香和胃為治,可選用參苓白術散,或人參健脾丸,或香砂六君子丸,口服。
(六)口膩
口膩是指口舌黏膩,滯澀不爽。臨床辨證治療口膩一般分為以下二型。
1.寒濕困脾型:主要表現為口中黏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利濕為治,可選用平胃片(丸),或理中丸,或良附丸,或小建中合劑(顆粒、膠囊、片)等,口服。
2.濕熱中阻型:主要表現為口中黏膩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少,舌紅,苔黃膩,脈滑。當以清熱利濕為治,可選用甘露消毒丸,或六合定中丸,或藿香清胃片,或清胃黃連丸,或黃連清胃丸等,口服。
【中成藥外治法】
1.黃連膠囊:取黃連膠囊2粒,去掉膠囊衣,研為細末,清水調為糊狀,分成兩份,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換,連用3~5日。適用于胃熱口臭、口苦。
2.黃芩片:取黃芩片3粒,研為細末,清水調為糊狀,分成兩份,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換,連用3~5日。適用于胃熱口臭、口苦。
3.金匱腎氣丸:取本品1丸,研細,用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分成兩份,置于傷濕止痛膏上,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換,連用3~5日。可溫腎益氣。適用于口咸、口淡。
4.傷濕止痛膏:每日洗浴后,取傷濕止痛膏2張,敷貼雙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換。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敷貼可引熱下行,滋養腎水。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清水適量調勻,外敷肚臍或雙足心涌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用5~7日。可上病下取,引熱下行。各型均可選用。
5.復方一枝黃花噴霧劑:噴于口腔、鼻腔,每天3~4次,每次噴5下,3天為一療程,兒童酌減。適用于胃熱口臭、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