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fā)生在胃與十二指腸的潰瘍,是僅見于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其形成和發(fā)展與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關系,所以被稱為消化性潰瘍,根據(jù)潰瘍的發(fā)生部位可分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多發(fā)病及常見病,其年發(fā)病率為1.1%~3.3%,患病率為1.7%~4.7%,人群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消化性潰瘍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可發(fā)生于各年齡段,但以20~50歲最為常見。消化性潰瘍一般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其并發(fā)癥(主要為出血、穿孔)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生命,不但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會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心身及經濟負擔。
本病屬中醫(yī)學“胃瘍”“胃痛”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為外受寒邪,病邪犯胃,或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或脾胃虛弱,中焦虛寒所為,故理氣止痛為常用方法。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印發(fā)的《胃瘍(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方案(2017年版)》,可辨證進行中醫(yī)藥治療。
【中成藥內治法】
1.寒邪客胃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苔薄白,脈弦緊。當以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為治,可選用藿香正氣類,或紫金錠,或溫胃舒顆粒(膠囊)等,口服。
2.飲食停滯型:主要表現(xiàn)為暴飲暴食后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當以消食導滯、和胃止痛為治,可選用大山楂丸,或健胃消食片,或沉香化滯丸,或保和丸(片、沖劑、口服液),或開胸順氣丸(膠囊),或神曲胃痛膠囊等,口服。
3.肝氣犯胃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舌苔薄白,脈弦。當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治,可選用逍遙丸,或木香順氣丸,或枳術丸,或柴胡舒肝丸,或胃蘇顆粒,或氣滯胃痛顆粒,或四逆散,或樸實顆粒,或枳術寬中膠囊等,口服。
4.肝胃郁熱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當以疏肝理氣、泄熱和中為治,可選用三九胃泰顆粒,或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或丹梔逍遙丸等,口服。
5.瘀血停滯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當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治,可選用云南白藥膠囊,或三七片,或元胡止痛片(滴丸),或中華跌打丸等,口服。
6.脾胃濕熱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反酸,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當以清熱化濕、理氣和中為治,可選用葛根芩連片,或黃芩片,或黃連膠囊,或三仁合劑等,口服。
7.胃陰虧虛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shù)。當以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為治,可選用參麥顆粒,或生脈飲,或養(yǎng)胃舒顆粒(膠囊)等,口服。
8.脾胃虛寒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當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治,可選用暖胃舒樂片,或小建中顆粒(合劑),或黃芪精顆粒(口服液),或腹痛水,或香砂養(yǎng)胃口服液等,口服。
【中成藥外治法】
參考慢性胃炎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