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康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郭海英 朱震主編
- 1049字
- 2024-06-12 18:29:22
四、正氣為本
疾病的發生是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人體穩定有序的生命活動失常,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或形質損傷,表現為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異常生命過程。盡管疾病發生的機理錯綜復雜,但概括而言,主要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虛弱是發病的內在根本原因。
正氣是指人體的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復(新生)能力。正氣旺盛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臟腑經絡等組織結構的完好無損;二是精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的來源充沛;三是各種功能活動正常及相互間和諧有序。正氣旺盛時,人體能抵御邪氣,修復病理損傷,適應外在環境,調節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般情況下,人體正氣旺盛或病邪毒力較弱,則邪氣不易侵犯機體;雖有侵襲,亦不至于發生疾病,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能抗邪”。反之,正氣虛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氣,或病邪之毒力過強,病邪乘虛而入侵,導致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失調,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即“正不勝邪”。因此,疾病的發生雖然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但正氣起主導作用。正氣具有抗御病邪侵襲、驅邪外出、修復調節、促進痊愈的作用,是決定是否發病和發病輕重的關鍵因素。
中醫康復的服務對象絕大多數是因為正氣不足、正氣失調而發病,或以正氣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者。例如,傷殘諸癥多因氣血失和,形神功能障礙而致病;慢性病多因病久傷正,以正氣不足為主要表現;老年病往往存在脾腎虧虛、陰陽偏衰的特點。且康復患者多處于疾病的恢復期、緩解期,或病程遷延、久病難愈,或意外損傷及手術、放化療后出現臟腑虧損、氣血衰少、津液虧耗等病理變化。因此,中醫康復尤其重視“正氣”,認為在人體發病的過程中,正氣充足與否是發病的關鍵,是內在決定因素。各種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都取決于正氣的強弱。正氣強盛,病勢由重轉輕,朝康復方向轉化;反之,病勢由輕變重,轉向惡化。
中醫康復的目標是恢復人體正氣,調動正氣的自然治療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疾病康復。在如何扶養正氣、恢復正氣方面,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禁忌》中提出了保養正氣的要領:“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中醫康復的許多方法具有“養”和“治”兩方面的功能,能夠補益臟腑組織陰陽氣血,恢復和改善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提高康復能力。因此,重視正氣的功能,保養正氣是中醫康復的基本原則。“正氣為本”的思想與現代康復中的功能保存和功能恢復思想不謀而合。
- 社會資本與慢性病防治
- 中醫婦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護理心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頭頸部影像診斷基礎:眼部和神經視路卷
- 臨床檢驗醫學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康復治療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病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 社區精神衛生(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保健針灸學
- 綜合醫院突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防控培訓教程
- 消化科醫生案頭藥物速查
- 中藥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兒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