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欽安 盧鑄之醫學臨床應用講稿
- 彭重善主編
- 2076字
- 2024-06-12 18:18:26
2.不能回避,必須思考的兩個問題
在開始具體講之前,我提出兩個重大問題,大家一起來學習思考。這兩個問題,我們不能回避,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這與今后的學習關系很密切。當然,今后的學習也不一定來討論,實際上這兩個問題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第一個問題:鄭欽安和盧鑄之在中醫歷史發展中的貢獻,以及對鄭欽安盧鑄之醫學地位的認識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不會有信心在今后繼續研究鄭欽安盧鑄之醫學。現在社會上的看法,我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比較混亂,不很中肯。比如說,有的人認為,只要用了姜、桂、附就是火神派,這就把鄭欽安盧鑄之醫學簡單化了,認為有這個招牌就很可以了。這樣的認識對不對?實際上我以前都講過了,現在很少人提起鄭欽安、盧鑄之他們對中醫的開拓和創新。我們反復講這個,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明確了,我們就會對實踐科學中所講的各個法,對我們現在的辨證、立法、用藥更有信心,才會對我們今后繼續學習鄭欽安盧鑄之醫學感到有價值和有意義。所以,認識這個問題對我們的信心有幫助。
第二個問題:中醫是科學,這個我們應當肯定。那么,鄭欽安盧鑄之醫學是不是中醫科學?我在講課時都用了科學這個概念,并不是我們想用就用了,而是我們認定鄭欽安盧鑄之醫學也是科學,我們后輩是在繼承這個科學。那么科學是不是應當與時代同行?也就是說,不同的時代,人的認識水平在不斷發展,科學在不斷發展,中醫既然是科學,也應當跟隨時代的腳步。這個問題認識清楚了,今后才會既繼承又去發展。我現在提出繼承,大家都感覺應當繼承,要承傳,但承傳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我今天給大家講了就承傳了,還要發展,還要發揚,還要有與時代同行的思想。今后,在座的人都當認認真真繼承,還要發揚、發展鄭欽安盧鑄之醫學。如果把鄭欽安盧鑄之醫學看成死的東西,那它就不是科學,死的東西就成了教條,死的東西就成了迷信。所以,對這個重大問題要進行思考。
對這兩個重大問題思考清楚后,再回顧鄭欽安、盧鑄之他們說的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鄭欽安說,仲景就是我們醫林的孔子,盧鑄之對此也提出自己的觀點:“仲景真千古第一人也,欽安真仲景后第一人也。”你看,這就是發展的,肯定了張仲景,還肯定了鄭欽安,他們處于兩個不同的時代,相隔一千年。我們在講課的時候,也提出一個觀點:“鑄之真欽安后第一人也。”盧鑄之又發展了幾十年,盧鑄之比鄭欽安年齡小,鄭欽安去世的那一年,盧鑄之25歲,所以基本上小了半個世紀,又是一個時代。盧鑄之是鄭欽安后第一人,又在發展,對不對?“盧永定真鄭盧醫學唯一的傳承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那個時代,他能夠把這個醫學傳下來,確實是不簡單。為什么?那時沒有改革開放,中醫處在最困難的時期,要傳非常困難啊,不像我們現在,隨意地學,只要有人教,你愿意學,坐下來就學。那個時候生活上困難,整個形勢也困難。盧永定是唯一的傳人,只有他把鄭欽安、盧鑄之的東西學到了手,在很困難的時期傳給了我們這一代。他帶的學生有幾十個,我是其中之一。這些學生中,行醫的很多,真正在繼續傳的有幾個呢?反正在座的明白嘛,就是活生生的事實,我在給大家傳講,傳鄭欽安、盧鑄之的東西。
我所傳承給大家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在鄭欽安沒有提出確辨陰陽之前,陰陽是混亂的,鄭欽安、盧鑄之、盧永定所傳的第一個核心就是確辨陰陽,把陰陽準確地辨明白,用藥上不再混淆陰藥、陽藥。第二個,鄭欽安、盧鑄之竭力把《傷寒論》的精髓提出來,傳給大家。《醫理真傳》前部分講《傷寒論》最多,那就是《傷寒論》的精髓。第三個,鄭欽安已經提出成方、時方只能治小病,并推崇用《傷寒論》的經典法來治病,他在《醫理真傳·陽虛證門問答》中推崇的幾個法,你們去看就知道了。盧鑄之繼承下來后,他感覺《傷寒論》這些法,要廣泛結合各種病,還需要開拓。所以盧鑄之繼承了鄭欽安確辨陰陽及《傷寒論》的思想后,又創立了立法。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就是把盧永定傳下來的盧鑄之的東西,歸納成了三個體系:桂枝法體系、附子法體系、非附桂姜法體系,再加上鄭欽安傳給盧鑄之的滋陰二十九法。這二十九法書上都有。盧鑄之又做了精選,只選擇了十七個法傳下來,我們也傳了這滋陰十七法。
我們現在所學的歸納成三大體系的法,不是現在才有的。比如桂枝法體系,在盧永定還在的時候,我已經歸納了,歸納后給他匯報了,他點頭,說:“你繼續歸納。”我說:“好。”當然,那個時候歸納得簡要一些。他說我這樣做很好,他當時不叫歸納,他說,你把這些東西攢攏得很好。所以,根據老師的思想,在他那里學的時候,我有點啟發和領悟的就歸納起來。很可惜的是,這些法(附子法和非附桂法),我還沒有完全覺悟到,還沒有念給他聽的時候,他就去世了。如今,我還是繼續不懈努力地在做。今天給你們講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思想。盧永定是1985年去世的,開始給你們講這些法是2009年的事,所以,這都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醞釀。當年,這些想法也都給老師匯報過。
所以,這些系統的法,應當說是老師傳給我們的,盧鑄之傳給我們的,好多東西都是盧鑄之的。鄭欽安盧鑄之醫學在代代相傳,就是在發展,我們要正確認識它,它還在不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