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景經方臨床實踐錄(呼吸病篇)
- 李際強 蔡樺楊主編
- 852字
- 2024-06-18 15:33:35
醫案四 麻杏石甘湯合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感冒案
鄭某,男,44歲,2017年3月27日就診。
主訴:發熱4日。
患者因近4日體溫波動在38.5~40℃而入住廣東省某醫院急診科留觀治療。刻下癥見發熱,惡寒,少許咳嗽,無咽痛及鼻塞等癥狀。血常規、生化檢查、尿常規、胸部X線片均未見異常。接診醫生給予補液退熱處理,發熱反復。
2017年3月28日13時查房:患者仍發熱,體溫38.5℃,惡寒,頭痛,服退熱藥后汗出,少許咳嗽,痰少,口干,煩躁,二便調,舌紅,苔黃微膩,脈浮滑。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診斷:感冒。
辨證:外寒內熱。
治法:外散風寒,兼清里熱。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梔子豉湯。
生石膏40g(先煎),麻黃9g,苦杏仁10g,甘草6g,梔子10g,淡豆豉10g。1劑,水煎服。
2017年3月29日11時二診:患者仍頭痛,體溫37.8℃,多汗出,無惡寒,稍咳嗽,口干,二便調,舌紅,苔黃微膩,脈滑有力。故予白虎加人參湯。
處方:生石膏40g(先煎),知母18g,甘草6g,人參(生曬參)9g。1劑,水煎服。
后查看患者,當天晚上熱已退,身體輕松,無明顯不適。后再無發熱,病愈出院。
按語:本案患者癥見高熱,惡寒,頭痛,口干,煩躁,舌紅,脈浮。其中發熱、惡寒、頭痛、脈浮均為典型的太陽傷寒證的表現,煩躁、口干、舌紅為內有實熱之象,辨證為外寒內熱,以外散風寒兼清里熱為法。
本案患者已發熱4日,最高體溫達40℃,一診時,患者已有明顯太陽兼夾陽明證的表現。發熱、惡寒、頭痛,說明病在太陽,而現口干、煩躁則病在陽明。因患者汗出而煩躁,故不宜用大青龍湯;脈浮滑有力,又與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之桂枝二越婢一湯脈象不符。思前想后以麻杏石甘湯二陽并治,梔子豉湯清熱除煩,用藥后顯效。
二診時,患者服用上方后已無惡寒,無表證。已有身熱、汗出、不惡寒的陽明外證表現,加之汗多、口干,慮其津液耗傷,故擬白虎加人參湯,無奈醫院藥房無粳米,未加。
初學中醫,每讀及名家醫案,多見“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之詞,常思是否有夸大療效的嫌疑。然經方看病,只要辨證準確,雖未必“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一劑知,二劑愈確是常見,古人誠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