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仲景經方臨床實踐錄(呼吸病篇)作者名: 李際強 蔡樺楊主編本章字數: 832字更新時間: 2024-06-18 15:33:34
醫案篇
感冒
醫案一 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感冒案
廖某,男,26歲,2016年12月28日就診。
主訴:咽痛、鼻塞、流涕1日。
患者因近1周工作勞累,1日前出現感冒癥狀,咽痛,鼻塞,流清涕,腹中墜脹不適,大便稀溏,惡寒,無發熱,無汗,口干,舌質嫩紅有裂紋,苔薄白,脈沉細。自述從小“腸胃不好”,“鼻炎”多年。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診斷:感冒。
辨證:風寒犯肺,內有郁熱。
治法:疏風散寒,兼清里熱。
處方:葛根湯加減。
葛根30g,麻黃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黃芩10g,生姜5g,大棗3個。3劑,水煎服。
2017年1月3日二診:仍有鼻塞,流清涕,微惡寒,無發熱,咳嗽夜間劇烈,咯痰色白、量多、質濃,偶有煩躁,口干,咽干,大便不爽,舌質嫩紅有裂紋,苔薄白,脈沉細。考慮患者內有水飲,外束風寒,兼有內熱,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處方:麻黃5g,細辛3g,干姜15g,五味子15g,法半夏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石膏15g(先煎)。3劑,水煎服。
再服藥3劑后,諸癥減,病愈。
按語:本案患者急性起病,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大便稀溏,咽痛,口干,舌質嫩紅有裂紋。其中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為太陽傷寒證的表現,咽痛、口干、舌質嫩紅有裂紋則考慮內有郁熱,治療上以疏風散寒、兼清里熱為法。
《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故患者初診時鼻流清涕,大便稀溏,又有惡寒,故屬于風寒外襲無疑;又有口干,舌有裂紋,故考慮有內熱。因此,應用葛根湯加黃芩以疏風散寒,兼清里熱,其中葛根與黃芩配伍又仿葛根芩連湯之意,但收效較小。
二診時仍有鼻塞、流涕,惡寒稍減少,但咳嗽加重,并且夜間較為明顯,咯痰色白、量多,脈不浮反而沉細,考慮患者內存水飲,但因有痰濃、煩躁、口干、咽干、舌有裂紋,可知水飲已化熱,故應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3劑收效。
小青龍加石膏湯出自《金匱要略》“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因此,在臨床上凡是內有水飲且有化熱者,均可應用該方解表化飲、清熱除煩,臨床應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