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六病翼:學習《傷寒論》
- 康守義
- 2176字
- 2024-06-12 19:08:40
出版說明
《三部六病翼》一書是我的恩師康守義先生幾十年臨證理論、實踐、經驗的全面總結,該書基本反映了三部六病學說的理法方藥以及核心學術觀,是了解、學習三部六病診療體系不可或缺的著作。屈指算來,這本書出版已將近13年,原來印刷的書業已售罄,近年隨著三部六病學說影響力的逐漸擴大,甚至到了一書難求的地步,因此很有必要再版。
從大二開始,我便接觸了三部六病理論,隨著了解逐步深入,我越發覺得三部六病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學說,從此我放棄了其他流派開始專攻三部六病,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我基本掌握了三部六病的“協調療法”。正當我自滿意得的時候,新的困惑隨之而來,劉紹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學說源于《傷寒論》,自詡已經學會了三部六病的時候我還是看不懂《傷寒論》,我很疑惑為什么見不到用三部六病學術觀點解讀《傷寒論》的著作,這個疑惑在我心頭縈繞了很久。
也許是機緣巧合,偶然間發現了《三部六病翼》這本書,光看書名我就有一種預感——終于找到了期盼已久的東西。一拿到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瀏覽一遍,那種尋覓許久終于如愿以償的喜悅自不待言,拜讀完我馬上就去山西拜訪了康守義老師,很快就拜師于康師門下正式走上了用三部六病思維學習《傷寒論》的道路。回想起來,拜師后的這幾年是我學習中醫突飛猛進的階段,許久的困惑經老師稍微點撥便能豁然開朗。自此以后,但凡有空閑,我就去山西跟隨老師學習三部六病和《傷寒論》,幾經寒暑,甘之如飴。
康老師曾完整地向劉紹武先生學習過《傷寒論》,這些學習心得和實踐總結都完整地保留在了《三部六病翼》這本書中,透過這本書可以窺探劉紹武先生對《傷寒論》的思考與理解,真正體現了三部六病思維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中藥證治原理的基本認識。如果對《傷寒論》學術史有一定了解的話,可以發現劉紹武先生繼承和總結了歷代《傷寒論》研究最精華的認識,然后總結、歸納在三部六病思辨框架內,這些在《三部六病翼》中都有很好的體現,也是該書最為寶貴的地方。除此之外,《三部六病翼》也有康老師在臨床中自己的思考與發現,如康老師明確劃分了急性三部六病與慢性三部六病,在劉老小柴胡協調方的基礎上補充了桂枝協調方,并將腹診作為重要診斷依據納入臨床診療中,對《傷寒論》的理解和應用也有許多獨到見解,這些理論與實踐都是對三部六病診療體系的進一步充實。
三部六病是一個開放體系,發展永不止步,隨著實踐的深入就需要不斷創新,這也是劉老的殷切期盼:“我已經這么大年紀了,要抓住機會把我摸索出來的這條路介紹給大家,重點是讓大家聽了三部六病學說以后自己去創新,希望可以通過這條路給大家帶來一個更廣闊的思路。”[《劉紹武三部六病講座(錄音版)》第32頁]盡管康老師在書中提出的一些理論與思路有待于進一步驗證,但這確實是新的思考、新的認識,已是難能可貴。
2019年10月25日,在全國中醫藥大會上,國家領導人對中醫藥工作做出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指示。三部六病學說將近半個世紀的探索,繼承了傳統醫學的精華,又不斷吸收借鑒西醫學的內容,在符合中國傳統哲學又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試圖融會貫通,在臨證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這完全符合國家當今對中醫學發展的期望。縱觀世界醫學史,三部六病學說是對東西方醫學的全面思考與總結,是中醫思維方法的革新,也是中醫傳統診療范式的一次進步,這在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這次再版修訂中,我們根據讀者反饋以及臨床新的體會,對書中某些內容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如在三部劃分的依據這一節,將“以胚胎學的特點劃分”改為“以功能劃分”,強調了功能的重要性;對于急性六病中表寒證的代表方,將原來的“葛根湯”易為“當歸四逆湯”,因為當歸四逆湯更能準確代表表寒證用方;對有些條文的解釋做了適當修改,如第324條;這次還增補了一些康老師新近探索出的有效方劑,如治療膝關節積液的二防二術湯、治療帶狀皰疹的葛皮五苓湯等。為了幫助讀者有效掌握和理解書中的內容,這次修訂時特意增加了圖表。最后,我們將書名更定為《三部六病翼——學習〈傷寒論〉》。我相信,隨著這次修訂與再版,一定會為讀者朋友帶來更多的收獲。
在書中,康守義老師以樸素的風格,通俗的語言,將三部六病的理論、實踐和經驗切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字字出于臨床,句句源于實踐,這是本書的最大特點。讀者朋友如能反復研讀,深刻理解三部六病的思維方法,領悟《傷寒論》的證治原理,必將對臨床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新書付梓在即,首先感謝康守義老師,康老師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所學和臨證所得奉獻出來,這是造福千萬家的事情,無論是對后學者的啟迪,還是對三部六病學說的繼承和發揚,都有深遠意義。其次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三部六病醫學分會會長蘇慶民研究員,蘇老師對這本書的再版給予了大力關注與支持。也感謝我的同門毛蘇維、王艷和譚天陽,我們共同負責了這本書的修訂,他們在修訂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朱江、朱麗穎編輯,他們對該書的修訂、校對以及付梓全程做了大量工作。
在修訂本書的時候,老師叮囑我寫一個再版說明,我誠惶誠恐,與其說是再版說明,倒不如說是分享我的學習心得。三部六病學說是一個新生事物,代表著中醫學新的發展方向,傳承和發揚三部六病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愿與各位同道共勉。
因我們能力有限,修訂中肯定存在不少失誤和遺漏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李盼飛
于中國科學院
202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