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脈辨證治專病(第2版)
- 李士懋 田淑霄
- 9408字
- 2024-06-14 18:28:53
四、痰飲
(一)概述
1.痰飲的概念
《內經》無痰。《金匱要略》有四飲,痰飲乃四飲之一,仲景未另立痰。
痰飲本同源,皆水飲停蓄所生。主要因肺脾腎及三焦功能乖戾,水液不能正常代謝,聚而為痰飲。痰飲皆由內生。
飲為陰邪,其主要病機為干于臟腑功能。痰則為病廣泛,有“百病皆生于痰”“無痰不作祟”“怪病多痰”之說。內則臟腑經絡,外則肌膚腠理,痰無處不到。
2.痰飲分類
飲邪,仲景分四飲,有支飲、懸飲、痰飲、溢飲。
痰變化多端,有寒痰、熱痰、風痰、濕痰、燥痰、食痰、頑痰等。
3.痰飲病機
飲邪,主要干于臟腑,飲凌于心則心悸、心痛、驚惕,犯肺則喘咳、短氣不得息、胸悶憋氣,飲阻清陽則眩、冒、癲,飲留胃腸則脘腹痞滿疼痛、吐利不食、吐涎沫,飲留脅下則咳唾引痛,溢飲則身腫疼重。
痰之為病,干于臟腑經絡,使臟腑功能失調;阻遏氣血而氣郁血瘀,水液停蓄;痰聚而成形,則為癥瘕痰核、癭瘤瘰疬。凡癲狂眩悸、喘咳吐利、疼痛麻痹、怔忡驚悸等,皆可因痰而作。
4.痰飲診斷要點
在冠心病的治療中,見脈滑者,吾以痰論治;見脈弦者,吾以飲論治。當然,痰飲又不能截然區分。
病飲者,常兼陽虛,主要為心脾腎之陽虛。病痰者,可有寒痰、熱痰、風痰、濕痰、燥痰、頑痰之分,以及兼血瘀、氣滯、正虛之別,其兼脈亦異,紛紜繁雜,隨證治之。
(二)醫案舉隅
例1:痰瘀互結化熱
楊某,女,53歲。
2002年11月24日初診:胸痛、憋悶、心悸、煩亂、寐差、噯氣,四肢沉困。
ECG:T、Ⅱ、V4~V6倒置,血壓150/90mmHg。
脈滑略盛,舌暗紅。
證屬:痰瘀互結化熱。
法宜:滌痰活血清熱。
方宗:黃連溫膽湯合活血之品。
黃連10g 膽南星9g 郁金9g 枳實9g
瓜蔞18g 竹茹7g 赤芍12g 茯苓12g
菖蒲9g 天竺黃12g 丹參18g 生蒲黃8g
半夏10g 降香10g 薤白12g
2003年2月12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45劑,已無任何不適。ECG:除T、V4~V6低平外,其他導聯正常。以原方加延胡索10g、水蛭9g,20劑為1料,共為細面,繼服。
按:癥如胸痹,然脈滑數,知為痰熱阻痹使然,故以黃連溫膽湯主之。何以知有瘀血?因胸痛且舌暗,故知有瘀血,乃痰熱痹阻,血行不暢使然,故于清熱化痰方中加化瘀之品。
冠心病心絞痛屬痰瘀互結者亦較多,有的兼寒,有的化熱,有的正虛,隨證化裁,多能取效。
例2:痰熱蘊阻
毛某,女,57歲,行唐縣人。
2004年5月25日初診:左胸悶痛,人多則煩憋,精神不振,困倦嗜睡,每日約睡17小時,大便溏。
ECG:T、aVL低平。ST,Ⅱ、aVF、V5降低。
脈滑數。舌可,唇暗。
證屬:痰熱蘊阻。
法宜:清熱化痰。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9g 制南星10g 葶藶子12g 茯苓15g
陳皮9g 郁金9g 皂角子6g 白芥子9g
半夏12g 菖蒲10g 丹參18g 蒲黃10g
7月16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52劑,偶有胸略悶,睡眠已減至每日7小時,其他癥狀除。脈滑數,痰熱未靖,上方繼予14劑,后未再來診。
按:其脈滑數,滑主痰,數為熱,故診為痰熱蘊阻。痰熱痹阻于胸而悶痛,蒙于心包而困倦嗜睡。予清熱滌痰之方治之,療效尚可。但脈尚滑數,知痰熱未清,心電圖亦未復查,治未徹底,未再來診。農民遠道來看病,實屬不易,可能覺得已不難受也就可以了,故未再診。
痰濁較重或膠結而脈實者,余習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皂角子、葶藶子等,以增滌痰之力。
例3:痰熱痹阻
高某,男,64歲,榆次人。
2004年4月16日初診:胸悶痛熱已11年,左耳堵,左頸不舒,牽及頭痛,左胸近腋下處憋脹痛。
ECG:大致正常。
脈滑數有力,舌紅苔糙干。
證屬:痰熱穢濁郁痹,津液已傷。
法宜:清熱滌痰,佐以生津。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12g 枳實10g 赤芍12g 天竺黃12g
瓜蔞18g 菖蒲10g 牡丹皮12g 膽南星10g
竹茹8g 半夏10g 麥冬12g
7月9日二診:上方因耳堵,頸頭痛,兼膽經火郁,加夏枯草15g、龍膽草5g,共服60劑,諸癥已平,脈緩滑,舌稍紅苔白,心電圖仍為大致正常,原方又取15劑以固療效。
按:脈滑數有方,乃痰熱盛也,予黃連溫膽湯尚切病機。其耳堵頭頸痛者,乃痰熱淫熱于膽,膽火上逆所致,故加夏枯草、龍膽草以瀉之。
苔白糙而干者,有似砂苔,雖厚但不腐膩,為穢濁壅遏,津液已傷,治當生津化濁,故方中加麥冬12g,如不解,天花粉亦可擇而用之,生津而不膩邪者皆可。
濕本忌養陰滋膩,但津虧濕亦不易化,有兩種情況,必須酌加生津養陰之品,一是苔厚而干,化濁同時酌加生津之品;一是苔厚膩而絳底者,亦當加生地黃、麥冬等養陰生津之品,津復濕反而易化。
例4:痰熱內蘊
王某,女,57歲。
2004年12月10日初診:診為冠心病、糖尿病。血糖7.9mmol/L。心電圖:T、aVL倒置。胸刺痛、憋悶,背沉,常于夜間憋醒,口渴多尿,口中熱辣,頭嗡嗡作響,左耳鳴。
脈沉滑數,舌可。
證屬:痰熱內蘊。
法宜:清化痰熱。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停用其他藥物。
黃連10g 半夏10g 陳皮9g 茯苓15g
膽南星9g 瓜蔞15g 竹茹7g 天竺黃12g
枳實8g 菖蒲9g 郁金9g 白芥子9g
皂角子6g 生蒲黃10g 丹參18g 桃仁12g
龍膽草6g 焦三仙各15g 雞內金15g
2005年3月22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62劑,諸癥著減,心電圖正常,血糖6.1mmol/L。諸癥已不著,上方加天花粉15g,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按:脈沉滑數,乃痰熱內蘊之脈,胸痛背沉等,皆痰熱痹阻使然。口熱、頭響、耳鳴者,皆痰熱夾膽火上熏所致,故以清化痰熱為治,加龍膽草以清膽熱。痰膠閉重者,余恒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皂角子及葶藶子以豁痰。清熱化痰,不僅冠心病好轉,且糖尿病亦隨之減輕。
例5:痰熱痹阻
杜某,男,69歲,晉州市人。
2004年9月7日初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陳舊心梗,心導管查,有3處狹窄須安支架,因太細無法安,血壓145/80mmHg。現服異博定、美托洛爾、麗珠欣樂等藥。勞則胸痛牽背,憋氣,步行約100米即痛,上三樓須每層皆歇,重時不能平臥,腿沉無力。
脈弦滑盛。舌可,苔黃膩,唇暗面暗。
證屬:痰熱蘊阻。
法宜:清化痰熱,宣暢氣機。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9g 瓜蔞18g 半夏12g 薤白12g
枳實9g 菖蒲9g 郁金9g 竹茹7g
膽南星9g 茯苓15g 蒲黃10g 茵陳18g
囑:西藥每半月減三分之一。
2005年2月25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125劑,西藥已停,可走六七里路,上三樓已不須歇,癥狀消失,脈緩滑,唇已不暗。
按:因無心導管復查,尚缺冠脈改善的直接依據,但從臨床癥狀判斷,有明顯好轉,脈亦見緩。
弦主郁,滑數且盛,主痰熱壅盛;且苔黃膩,亦為濕熱穢濁之象,故診為痰熱蘊阻。
法宜清化痰熱,宣暢氣機。然舌暗、唇暗,乃痰熱阻痹,血行不暢,故予清化痰熱之時,佐以活血之品。
方中之連、夏、蔞,乃小陷胸湯。冠心病屬痰熱者,與結胸相類,《傷寒論》第134條:“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傷寒論》第137條:“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仲景對結胸的論述,為我們臨床治療冠心病揭示了一重要門徑,或逐其水熱,或清熱滌痰寬胸,皆為痰熱型冠心病的重要治則。據其法以擴充之,后世衍生出許多有效方劑,足資借鑒。本案用黃連溫膽湯治冠心病,其理論淵源,皆本于結胸諸法。悟透仲景的一個法,就可靈活變通隨證化裁,擴展出一大片,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6:痰熱轉寒痰
王某,女,42歲。
1995年3月28日初診:曾住院診為心絞痛,已3年。
ECG:T、Ⅲ、aVF倒置。血壓130/60mmHg。
心悸、煩悗、胸悶、憋氣、頭昏,勞則著,目干澀,便干。于3年前小產,惡露少。
小產后40天出現頭暈、心慌、胸悶,診為冠心病。脈濡滑數,舌可苔白。
證屬:痰熱痹阻。
法宜:清熱化痰。
方宗:小陷胸湯加減。
瓜蔞30g 黃連9g 半夏12g 枳實9g
黨參12g
5月16日二診:上方共服48劑,尚覺氣短,他癥皆減。脈沉滑按之無力,舌可苔白。
證屬:陽虛痰郁。
法宜:溫陽益氣化痰。
方宗:苓桂術甘湯加減。
炮附子10g 桂枝10g 茯苓15g 白術10g
炙甘草7g 丹參18g 半夏10g 黨參12g
7月11日三診:上方加減,共服48劑,癥除,心電圖恢復正常,脈弦緩滑,舌正常。繼服10劑,停藥。
按:該例初為痰熱,后轉寒痰,似乎南轅北轍,實則病有變。中醫治病是恒動觀,不是終生服藥,而是不斷變化的。運動是永恒的,疾病豈能靜止不變?熱除后,可轉為陽虛,臨床并不罕見。因脈已弱,知陽虛之象已露,故轉而溫陽化痰。判斷病機之轉變,首重于脈,脈可判斷正邪之勝負,陰陽之轉歸,脈變證變。
例7:痰熱痹阻
吳某,男,67歲。
2004年4月16日初診:西醫診為冠心病心絞痛,前側壁心肌缺血,期前收縮已6年,糖尿病7年,合并末梢神經炎,高血壓病十幾年。胸悶胸痛,頭暈,下肢麻木。
脈滑數而盛。舌淡,苔薄膩。
證屬:痰熱痹阻,息風通經。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10g 陳皮10g 半夏12g 膽南星10g
枳實9g 菖蒲9g 茯苓15g 竹茹7g
薤白12g 瓜蔞18g 木瓜15g 白芥子12g
海風藤18g 海桐皮12g 地龍15g
5月17日二診:上方共服28劑,除足麻外,他癥已除。脈滑,盛數之象已除,舌尚淡苔退。
按:因脈滑數而盛,故診為痰熱。因冠心病而引起的胸悶痛,因高血壓引起的頭暈,因糖尿病引起的下肢麻,本分屬不同的病,但中醫從整體觀出發,皆看成為痰熱所致。痰熱痹阻于胸而胸悶痛,上擾清陽則頭暈,流注經絡則肢麻,所以統以清熱滌痰法治其本,具體標癥可加藥以兼顧之。
此證,脈滑數而盛,顯屬痰熱,然何以舌淡?淡本屬虛,而痰熱屬實。此證舌淡當為本虛,而痰熱乃標象。急則治標,待痰熱除后,很可能轉成脾腎陽虛之象,當再予培補脾腎,杜其生痰之源。惜癥狀緩解后未再堅持治療。
例8:痰熱生風
蘇某,男,52歲,行唐縣人。
2006年5月15日初診:西醫診為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
ECG:ST、aVF,V4~V6降低,T、Ⅰ、aVL、V5~V6低平。血壓160-180/100-110mmHg。服用異山梨酯、美托洛爾、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藥。自咽沿食道至胃皆陣痛、憋悶、氣短,脫衣、慢走皆痛。
脈弦滑而盛。舌尚可,苔白。
證屬:痰熱壅盛。
法宜:清熱化痰。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陳皮9g 生半夏12g 膽南星10g 天竺黃12g
竹茹7g 菖蒲9g 郁金10g 黃連12g
枳實9g 生蒲黃12g 丹參18g 延胡索15g
7月14日二診:上方共服42劑,西藥已全停半月,異山梨酯偶服。血壓150/100mmHg,ECG:T、aVL平,其他導聯已正常。現已無明顯不適,可行走10余里,但上二樓尚覺氣短。
脈弦滑且盛。舌嫩紅齒痕,少苔。仍屬痰熱化風。
上方加生石決明30g、地龍15g、天麻15g、僵蠶15g。
9月4日三診:上方又服42劑,心電圖已恢復正常,血壓150/100mmHg,已無明顯不適。脈舌同上。雖已好轉,但痰熱未除,仍宜前法治之。上方14劑,另加蜈蚣30條、全蝎30g、水蛭30g,共為細面,分28次服。
未再來診。
按:脈弦滑且盛,故診為痰熱生風。風痰走竄包絡,致胸痛憋悶,法宜清熱滌痰息風。因慮其經濟不裕,未用蜈蚣、全蝎,但血壓始終較高,內風尚盛,故后加蜈蚣、全蝎息風解痙。共計100余劑,雖效,然脈未緩,難免復作。
例9:痰熱生風
石某,女,75歲。
2006年4月1日初診:入夜心中揪緊憋痛,驚怵不寧,肢體抖動,頭暈,口干苦,牙痛。ECG:T、aVL低平,V4~V6倒置。彩超:二尖瓣、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西醫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
脈弦滑勁實,舌偏紅。
證屬:痰熱化風,風痰擾心。
法宜:清熱化痰,平肝息風。
方宗:黃連溫膽湯合鎮肝熄風湯加減。
生龍骨18g 生牡蠣18g 生石決明18g 懷牛膝12g
鉤藤12g 天麻12g 僵蠶12g 蜈蚣5g
全蝎15g 黃連10g 梔子10g 半夏10g
膽南星10g 竹茹7g 天竺黃12g 牡丹皮10g
干地黃15g
4月15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心中緊怵、肢抖已輕,脈之勁實之象已緩,轉弦滑而促,乃痰熱見清,風氣漸平。上方加龜甲18g、白芍15g、山茱萸15g、丹參18g。
4月19日三診:上方又服28劑,癥狀已不著,但偶有寐中肢抖。脈轉弦緩滑。上方繼服14劑。后未再診。
按:脈弦勁,乃肝風陡張;滑而實,乃痰熱盛,故診為痰熱生風。痰熱蘊于肝膽,魂不歸藏而不安,致驚怵;風痰擾于心,則心中揪痛;風痰竄入經絡,致肢體抖動不寧;痰熱上犯而頭暈、口干苦、牙痛。據上述病機,治當清熱、化痰、息風。共服42劑,痰熱漸退,風氣漸息,諸癥緩解,心電圖亦有改善,脈轉弦緩滑。但肢抖未除,知走竄經絡之風氣未靖,原方繼服。
此案脈弦滑勁實,屬陽盛之脈。為何不從陽求陰而診為陰虛陽亢,予三甲散等滋陰潛陽息風,而予清熱化痰息風?因脈實邪實,故以祛邪息風為主,治其標急。標急得緩,則漸增滋肝腎之品,故方中增生地黃、白芍、山茱萸、龜甲等。
例10:痰瘀互結,化熱生風
蘇某,男,47歲。
2002年4月7日初診:頭痛頭暈,胸悶胸痛,肩背沉痛,頻繁發作,稍勞即痛劇,心煩易怒,睡眠不安,口干苦,咽痛,便結不暢。面紫暗,唇暗。2001年心梗,搶救轉安。ECG:廣泛ST-T改變。血壓:175/110mmHg。服多種降壓擴冠藥物。
脈弦滑數實搏指。舌絳暗苔黃糙。
證屬:痰瘀互結,化熱生風。
法宜:滌痰活血,清熱息風。
方宗:滌痰湯合血府逐瘀湯加平肝息風之品。
黃連12g 梔子12g 龍膽草6g 生半夏15g
膽南星12g 瓜蔞30g 竹茹7g 枳實12g
青黛2g(沖服) 海蛤15g 菖蒲10g 生蒲黃12g
赤芍15g 水蛭10g 地龍15g 全蝎10g
蜈蚣40條 僵蠶15g 天麻15g 懷牛膝30g
代赭石30g 生石決明30g 生牡蠣30g 夏枯草18g
5月12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32劑,西藥已全停。頭暈痛、胸悶痛、背沉痛、煩躁易怒皆減,大便已暢。血壓:130~140/90~95mmHg之間。心電圖較前明顯改善,倒置之T波已直立,尚低平。ST段已恢復正常。脈已見緩,盛勢已斂。舌轉暗紅,苔少,面唇紫暗見退。
仍宗上法治之。
黃連10g 青黛2g(沖服) 海蛤15g 竹茹7g
半夏10g 膽南星10g 天竺黃12g 蓮子心6g
枳實9g 菖蒲9g 桃仁12g 紅花12g
丹參18g 生蒲黃10g 延胡索12g 郁金10g
懷牛膝15g 生石決明30g 水蛭10g 全蝎10g
蜈蚣20條 僵蠶15g 天麻15g
7月11日三診:上方加減,共服54劑,癥除,心電圖大致正常。血壓穩定在130/80mmHg左右,活動不受限。以上方加白芍15g、生地黃15g,20劑為1料,軋細面繼服,每日2次,每次1匙,以固療效。
按:患者脈弦滑數實搏指,舌色絳暗,且體盛,素嗜煙酒肥甘,積久生痰化熱,阻遏血脈,血行滯泣而成瘀,痰瘀互結化熱生風,致釀成高血壓、冠心病、心梗。脈實搏指,乃邪氣亢盛,故重用清熱、滌痰、活血、息風之品。幸得脈之盛實漸斂,知邪已漸退。前后共服約86劑,脈方漸緩,已步坦途,恐余邪不靖,再予原方為面繼服,終獲著效。
對冠脈粥樣斑塊,中醫有逆轉病理改變之作用,此當屬中醫治本之優勢所在。
例11:痰濕痹阻
魏某,男,40歲,邢臺市人。
2004年5月22日初診:胸悶痛、氣短、心慌、乏力、多汗、便干。心電圖正常。
脈沉緩滑,舌尚可。
證屬:痰濕蘊阻,氣機不暢。
法宜:化痰通陽。
方宗: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瓜蔞30g 枳實9g 制南星10g 薤白12g
菖蒲10g 白芥子9g 桂枝10g 半夏10g
炒萊菔子10g 皂角子6g 生蒲黃10g
9月24日二診:上方加附子12g、生黃芪12g、茯苓15g、白術10g,共服112劑,諸癥消除,可慢跑800米亦未覺不適。
予原方14劑,停藥。
按:此例心電圖正常,當為心血管神經癥,仍屬中醫之胸痹。以脈緩滑,診為痰濕蘊阻,以瓜蔞薤白劑滌痰通陽。痰見消,而增健脾之品,以杜其源。
例12:寒痰痹阻
敦某,女,63歲。
2002年12月18日初診:診為冠心病、高血壓,椎間盤膨出,血壓150~170/ 90~110mmHg,心電圖:ST、Ⅱ下降,T、Ⅲ倒置,aVL、aVF、V4~V5低平。胸脘間痛、短氣,咳嗽痰多而黏,時頭痛、腰痛、腿脹,腰及右足涼。
脈沉緩滑無力,舌嫩紅齒痕。
證屬:寒痰蘊阻,浸淫經絡。
法宜:溫陽化痰。
炮附子18g 干姜6g 肉桂6g 桂枝10g
白術10g 茯苓15g 枳實8g 菖蒲8g
半夏12g 制南星9g 陳皮9g 白芥子10g
懷牛膝9g 骨碎補12g 巴戟天12g 刺蒺藜12g
囑停服西藥。
2003年3月19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82劑,血壓145/75mmHg,已無任何不適,脈滑,已不顯無力,上方繼服14劑,囑做心電圖,后未再診,不知心電圖有否改善。
按:脈緩滑無力,當屬陽虛、脾虛、痰郁,故診為寒痰蘊阻。寒痰閉阻胸陽而胸脘悶痛,咳嗽。流注經絡則經絡不通而涼、脹痛。
法宜溫陽化痰,予白芥子去經絡之痰。
例13:寒飲痹阻胸陽
李某,男,55歲,藁城市人。
2004年6月4日初診:胸悶痛、哮喘、氣短已4年,陰天著,痰不多,不易咳出。診為冠心病、哮喘。ECG:T、Ⅰ、Ⅱ、aVL,V4~V6倒置,ST、V1~V3抬高。
脈弦細拘緊,舌白苔滿布。
證屬:寒飲痹阻胸陽。
法宜:溫陽化飲。
方宗:小青龍湯加減。
麻黃7g 桂枝10g 干姜6g 細辛6g
半夏12g 白芍10g 五味子5g 蘇子9g
葶藶子12g 炙甘草7g
7月16日二診:上方共服42劑,胸悶痛、哮喘均已減輕。脈弦按之無力,苔已少。
上方去麻黃,加紫菀12g、茯苓15g、炮附子12g。
9月2日三診:上方又服42劑,癥除,心電圖恢復正常。
按:癥見胸悶痛、氣短而喘,因脈弦細拘緊,乃陰寒之脈,故診為寒飲痹阻胸陽,予小青龍湯散寒蠲飲,加蘇子、葶藶子以滌痰。
二診脈弦無力,乃寒飲已挫,但陽虛本象已顯,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附子,方成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附子溫陽,助其溫化之力。
例14:痰瘀氣滯
張某,男,50歲。
2004年6月14日初診:胸痛,每日發作數次,食后、走路均痛,痛時多汗,但不覺憋氣。ECG:(2004年6月14日)T、aVL低平,V3~V5倒置,ST、V4~V5降低。脈弦滑,舌稍暗紅。
證屬:痰郁氣滯血瘀。
法宜:豁痰活血行氣。
方宗: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瓜蔞18g 桂枝9g 桃仁12g 紅花12g
薤白12g 丹參18g 郁金12g 枳實9g
生蒲黃12g 菖蒲9g
共服藥42劑,癥狀消除,心電圖恢復正常。
按:胸痹本為陽虛陰寒內盛所致。脈陽微陰弦,上焦陽虛,下焦陰寒上逆,痹阻于胸,致胸痹心痛。法當溫陽通痹。
此案雖亦胸痹心痛,然脈弦滑,非陽虛陰盛之脈,知非溫陽通痹之所宜。弦主氣,滑主痰,痰郁氣滯,病機與瓜蔞薤白桂枝湯之方義相符,以菖蒲之寬胸化濁開竅,易厚樸之溫中下氣。因舌暗且胸痛,故加活血之品,癥情逐漸好轉、痊愈。
例15:寒痰痹阻
趙某,男,55歲,太原市人。
2004年5月10日初診:自覺胸悶痛、心慌,他無不適。心血管造影:前降支阻塞。
脈沉緩滑,舌略淡、齒痕。
證屬:寒痰痹阻。
法宜:溫陽化痰。
方宗:溫膽湯加減。
炮附子12g 半夏12g 炒萊菔子12g 細辛5g
干姜5g 制南星10g 白芥子10g 菖蒲9g
桂枝10g 枳實9g 皂角子6g 姜黃10g
茯苓15g 生蒲黃12g
6月28日二診:上方共服44劑,癥已除。脈緩,舌稍淡。上方加炮山甲15g,30劑,水煎服,后未再診。
按:何以知為寒痰痹阻胸陽?以其脈緩滑、舌淡。緩主脾虛、主濕,滑為痰,舌淡陽虛,故以寒痰治之。
例16:寒痰痹阻
趙某,男,56歲,高陽縣人。
2004年4月30日初診:胸悶痛,輕微活動則發作。眩暈,陣陣欲冒。腹脹,食欲不振。
心血管造影:左支中段50%~60%彌漫狹窄。
ECG:ST-T改變,血壓130/80mmHg。服異山梨酯、血塞通,每日3次。脈沉緩滑,舌偏淡,唇暗,面色暗。
證屬:寒痰痹阻。
法宜:溫陽化痰。
方宗:溫膽湯加減。
陳皮10g 菖蒲10g 干姜6g 枳實10g
生半夏15g 茯苓15g 炮附子18g 薤白12g
制南星10g 郁金10g 葶藶子15g 天麻15g
生蒲黃12g
7月9日二診:上方附子加至40g,共服63劑,近一月胸悶痛未作,頭暈已不著。脈緩滑,舌偏淡。ECG除aVL、T波低平外,其他導聯可。
上方去郁金,加桂枝12g,繼服21劑后未再診。
按:此例何以斷為寒痰痹阻?因脈緩滑而舌淡也。脈貴和緩,緩為有神,有胃氣。常人脈緩,固為有胃氣,有神;病者見緩,其病理意義的判斷,須結合緩之兼脈,及四診合參來綜合分析。此案脈緩滑而舌淡,主陽虛痰盛,痰蔽胸陽而胸悶痛,干于顛而眩暈,格于中而腹滿,故此證診為寒痰痹阻。病機明,則治則易立。
法宜溫陽化痰。
方宗溫膽湯加減。
半夏用生者,取其燥濕化痰之力更勝,吾用量在10~20g
之間,以舌不覺麻為度,雖屢用,未見不良反應。
例17:寒飲痹結
楊某,男,46歲,無極縣人。
2004年6月4日初診:胸及心下堵滿,心悸懸,氣短,天突處噎塞,寐差,夜尿三四次。2004年5月3日心電圖:ST、Ⅱ、V4~V5降低。
脈沉弦,按之不足。舌絳紅無苔。
證屬:寒飲痹結。
法宜:溫陽化飲。
方宗: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桂枝12g 枳實9g 茯苓12g 白術9g
瓜蔞15g 厚樸9g 半夏10g 薤白10g
7月6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63劑,自覺癥狀已不著,心電圖正常。
脈沉滑數,略小,脈力稍遜,舌紅絳少苔。
法宜:滌痰、活血、清熱。
方宗: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瓜蔞15g 竹茹7g 丹參18g 薤白10g
天竺黃10g 生蒲黃9g 桂枝10g 皂角子6g
澤蘭12g 枳實8g 炒萊菔子9g 黃連8g
黨參12g
8月3日三診:上方共服28劑,尚偶有胸悶、氣短、咽塞,但較輕微。睡眠差,每夜可睡4小時,雖后困,難再入睡。脈弦數兼濡小,舌嫩紅少苔。
證屬:氣陰不足,心神不安。
法宜:益氣陰、安神。
方宗:炙甘草湯加減。
炙甘草9g 麥冬12g 大棗5枚 山茱萸15g
沙參18g 干地黃15g 牡丹皮10g 炙百合18g
太子參15g 火麻仁12g 丹參15g 生蒲黃10g
桂枝9g 阿膠15g 柏子仁15g 生牡蠣18g
11月12日四診:上方加減,已服70劑,諸癥消除且穩定,心電圖正常。
按:此例治療三變。初診為寒飲痹結,予溫陽化飲。何以知其寒飲痹結?由脈可知。脈沉弦且按之減,沉為冬脈,時已至6月,已然夏季,仍見冬脈,乃陽伏不能鼓蕩血脈使然。沉主氣,若沉而有力者為邪阻,氣郁不達而脈沉,此為實,當祛邪以展布氣機;若沉而無力者,為氣虛、陽虛,無力鼓蕩,故沉而無力。此案沉而按之減,乃不足之象,為陽氣虛餒可知。
脈弦者,弦為陽中之陰脈,乃血脈拘急欠沖和舒達之象。脈之舒緩條達,賴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失于溫煦濡養則脈乃弦。弦有常脈、病脈、真臟脈之分。
常脈,春脈弦。肝應春,故肝之常脈亦弦。春令,寒乍退,陽初升,陽氣始萌而未盛,溫煦之力未充,故脈有拘急之感而為弦。肝為陰盡陽生之臟,與春相應,陽始生而未盛,故脈亦弦。
病脈之弦,有太過與不及之別。
何以脈弦太過?不外氣逆、邪阻、本虛標實三者。氣逆者,因情志怫逆,氣機逆亂、氣血不能暢達敷布,脈失溫煦濡養故脈弦。邪阻者氣血不得暢達,脈失溫煦濡養而為弦。本虛標實者,乃肝體虛而肝用亢,致脈弦急。
何以脈弦不及?弦而無力為不及,乃正虛所致,所謂正虛,包括肝氣虛、肝陽虛、肝血虛。
肝之真臟脈,《素問·玉機真臟論》云:“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脈失沖和之象,乃胃氣敗也。
本案脈弦按之減,乃陽氣不足使然。弦亦主飲,因飲為陰邪,陽微不能制水,水泛而為痰飲。痰飲上泛,痹阻胸陽,致胸悶、心悸、短氣。胸痹見胸悶胸痛,可因不同病因而引起,欲明病機,必以脈為憑。
二診改為滌痰、活血、行氣、清熱法,亦因病機變而脈變,臨床乃據脈以推斷病機。經第一階段治療,癥狀雖有減輕然未已。脈已不沉,乃陽已復;滑數者,亦陽復,且有化熱之勢。滑亦主痰,舌絳乃血行欠暢,故診為痰瘀互結化熱。予滌痰、活血清熱法治之。
本為溫陽,一改而為清熱,豈不南轅北轍?非也。陽虛飲泛,本少陰寒證,但少陰證有寒化熱化之分,陽復亦可熱化。治療貴在謹守病機,不可囿于效不更方。中醫基本理論之一是恒動現,疾病也是不停地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此案先后三變,就體現了這一思想。
三診為邪退正未復,脈數小是陰未復,濡軟仍氣未充,氣陰不足,脈失濡養溫煦,故脈尚弦,且舌嫩紅少苔,亦為氣陰不足之象,故改從炙甘草湯益氣養陰。
例18:心陽不振,飲邪凌心
劉某,女,22歲。
2005年11月4日初診:房性期前收縮。胸悶,偶隱痛,心悸,善太息。
脈弦滑按之不足,舌淡紅。
證屬:心陽不振,飲邪凌心。
方宗:苓桂術甘湯加減。
桂枝12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白術10g
當歸12g
2006年4月24日二診:上方加黃芪12g、生龍骨18g、生牡蠣18g,共服106劑,期前收縮已除,繼服21劑,未再現期前收縮,停藥。
按:本案因脈弦滑無力且結,診為心陽不振,飲凌于心。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下之后,陽虛而脈促胸滿。脈促,即脈有歇止,乃心律不齊;胸滿,即胸悶太息,或伴心悸,此條與本案頗符。方以桂枝湯去芍藥者,因陽虛不欲芍藥之陰柔酸收,故去之,此方用于陽虛不甚者相宜。
《傷寒論》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此過汗而心陽虛,致心下悸者,取桂枝甘草湯,增桂枝,亦辛甘化陽,以振心陽。《傷寒論》第67條苓桂術甘湯:“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此不獨心陽虛,脾陽亦虛,致土不制水,水飲上凌而頭眩動經。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振心陽;茯苓白術培土制水。若腎陽亦虛者,則陽虛水泛,方取真武湯,壯陽培土以制水。諸方皆可用于陽虛而心動悸,即西醫所云之期前收縮者。雖皆陽虛而心動悸,然有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之異,以脈別之,則有寸弱、關弱、尺弱之分,再結合其他見癥,當不難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