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脈辨證治專病(第2版)
- 李士懋 田淑霄
- 4499字
- 2024-06-14 18:28:53
三、濕濁
(一)概述
1. 濕濁的概念
濕是指一組特異癥狀而言。濕邪在表,可見胸痞、頭沉如裹、身困沉酸痛、惡寒等;濕邪在里,可見三焦癥狀,如胸悶、咳痰、脘痞、吐利不食、困倦嗜睡等,脈常見濡細、濡緩,舌苔白膩。
吾以脈解癥,以脈解舌。當舌無苔而脈見濡緩者,吾仍以濕看,予化濕法治之。
2. 濕的分類
濕分內(nèi)濕與外濕。外濕因外界濕邪所侵直趨中道,傷于表者十之一二;內(nèi)濕因水液停蓄而生。內(nèi)濕原因頗多,或脾運化失司而生濕;或腎虛氣化失職而水液停蓄生濕;或肺失宣降,三焦不利而水液停蓄生濕;或因肝失疏泄,水液運行不利而生濕。脾主濕,濕邪恒以脾胃為中心,故濕盛者,恒見脾胃之癥。
外濕與內(nèi)濕,相引為患。若脾胃強者,外濕難犯,即或襲之,亦必輕微。
3. 濕邪病機
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濕易傷陽,濕性黏膩、氤氳黏滯,濕以脾胃為中心。
濕可寒化,成寒濕證。濕亦可熱化,成濕熱證,進而轉(zhuǎn)化成熱證,傷陰化燥,動血動風。寒化或熱化,隨人之正氣強弱而異。
濕病之濕熱證,薛生白有《濕熱條辨》,奠定了濕熱證的理論構(gòu)架及辨證論治規(guī)律,其學術價值,與葉天士《外感溫病篇》相媲美。薛氏創(chuàng)濕熱病傳變規(guī)律,為正局與變局。正局是以脾胃為中心,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變局為濕熱化熱、化燥,外兼少陽三焦,內(nèi)兼厥陰風木。
雜病中亦有濕熱證,但少傳變,以此與濕溫中之濕熱證相別。
4. 濕邪的診斷要點
濕在表者,見頭身沉重酸脹痛、惡寒。濕在里者,見胸脘痞滿、吐利、不欲食、小便不利、困倦、水腫等。脈當濡緩或濡細,舌苔白膩。
(二)醫(yī)案舉隅
例1:濕熱熏蒸
侯某,女,67歲,藁城人。
2004年5月28日初診:頭暈眩,心中迷糊,胸悶、便溏,其他說不清。
ECG:ST廣泛低垂。
脈弦濡滑數(shù),寸偏旺,尺稍差。舌嫩絳少苔。
證屬:濕熱熏蒸。
法宜:清熱化濁。
方宗:菖蒲郁金湯加減。
菖蒲9g 牡丹皮9g 竹葉7g 連翹12g
郁金9g 黃連8g 菊花7g 滑石15g
生龍骨18g 生牡蠣18g 山茱萸15g 天竺黃10g
6月21日二診:上方加天麻、僵蠶,共服24劑,已無不適,寸脈已平。ECG:(-)。停藥。
按:舌嫩絳少苔,并無濕熱熏蒸之黃膩苔,何以診為濕熱證?當然,濕熱證應有黃膩苔;而且黃膩苔也是診斷濕熱證重要且最直觀的一個指征。但當濕熱化熱、化燥后,可無舌苔;若濕熱尚未化燥,阻隔氣機,胃氣不能上蒸時,亦可無黃膩之苔。此案雖無黃膩苔,依然診為濕熱證,乃據(jù)脈而斷。脈濡數(shù),濡主濕,數(shù)主熱,故斷為濕熱。濡脈,非指浮而柔細之脈,濡即軟也。
吾以脈解舌,以脈解癥。脈濡滑數(shù),即濕熱之脈。舌無苔者,乃濕熱阻隔使然。諸癥如何以脈解?濕熱阻遏,清陽不能上達而頭暈眩;痹阻胸陽而胸悶,痹阻心包而心中迷糊;濕熱下趨而便溏。
方予菖蒲郁金湯清熱化濕,開竅醒神。為何加山茱萸?因尺差而寸旺。這個寸旺,除濕熱上蒸這一因素外,尚有腎虛、虛陽上浮的因素,因尺減寸旺,故知之。山茱萸收斂浮越之陽,故加之。不慮山茱萸酸斂礙濕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山茱萸利小便,張錫純云山茱萸斂真氣而不斂邪,故加之。竟獲突兀之療效,不僅癥狀消除,脈象已平,且心電圖亦恢復正常。有的患者累年服藥,心電圖亦難獲改善,而此例治療尚不足一月,心電圖竟恢復正常,足證辨證論治的神奇。
例2:濕熱蘊阻
任某,男,24歲。
2002年9月14日初診:陣胸痛胸悶已半年,靜時無任何不適,勞則胸痛、胸悶短氣。心電圖正常。脈弦濡數(shù)。舌尚可,苔白中膩。
證屬:濕熱蘊阻。
法宜:溫陽化濕,佐以清熱。
方宗:半夏瀉心湯加減。
炮附子12g 桂枝10g 薤白10g 炙川烏10g
白術12g 黃芩9g 干姜6g 茯苓15g
黃連9g 細辛5g 菖蒲9g 半夏12g
10月5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胸中痛悶已輕,近因外感,又增咳嗽夜劇。
脈弦濡。舌尚可,中苔薄膩,色微褐。
證屬:濕未凈,復感寒襲肺。
法宜:宣肺化濕。
方宗:小青龍湯加減。
麻黃6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細辛4g 半夏10g 干姜6g 五味子5g
炮附子12g 茯苓15g 白術10g 紫菀12g
10月9日三診:上方共服11劑,癥除,脈緩,停藥。
按:此案雖非冠心病,但可歸屬心臟神經(jīng)癥類,故并列討論。胸悶痛、短氣,當屬中醫(yī)胸痹,以其脈弦濡數(shù)且苔膩,濡主濕,數(shù)主熱,弦乃氣郁不舒,故診為濕熱蘊阻,氣機不舒。
方宗半夏瀉心湯化裁,乃寒熱并用,健脾化濕。既為濕熱,法宜清熱化濕,何以重用辛熱之品?因濕乃陰邪,其性黏膩,氤氳難化,濕遏則熱伏。治濕熱證,即使?jié)駸岵⒅兀喈斠曰瘽駷橹兀鍩釣榇危駝t過寒,則濕遏不解,熱無以透,則病深不解。治濕之法雖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風以勝濕諸法,但莫若加辛熱之品,溫陽化濕。
《碥石集》中有一醫(yī)案,一學生濕溫發(fā)熱不退,屢用祛濕清熱諸方不效,張燦岬教授于方中加附子一味,竟豁然而愈,此即濕得溫乃化。濕熱之證,關鍵在濕,濕去則熱易清。即使?jié)駸岵⒅兀翢嶂凡患桑吘褂袩幔喈斍逯视密恕⑦B苦以燥濕,寒以清熱。芩、連配姜、附,寒熱同用,并行不悖,反事半功倍。
二診,熱退濕未已,又感寒襲肺而咳,故予小青龍湯散寒化飲,肺氣宣,咳亦止。
例3:濕熱蘊阻,清陽不升
楊某,男,42歲。
1995年11月2日初診: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胸悶痛,心悸,頭昏沉,身困乏力,大便溏,日二三次。
脈濡數(shù)促。舌偏紅,苔薄膩。
證屬:濕熱蘊阻,清陽不升。
法宜:清利濕熱,升發(fā)清陽。
方宗:甘露清毒飲加減。
茵陳15g 白蔻仁8g 藿香12g 滑石15g
川木通6g 菖蒲9g 澤瀉12g 茯苓12g
大貝母10g 苦參10g 防風7g 羌活7g
1996年1月2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42劑,心律已整,癥狀消除,脈轉(zhuǎn)濡緩,舌可苔薄。濕熱已除,脾虛未復。再予升陽益胃湯健脾升清以善后。
黨參12g 白術10g 生黃芪12g 黃連7g
半夏9g 陳皮7g 茯苓12g 澤瀉12g
防風6g 羌活6g 柴胡6g 白芍9g
炙甘草6g 砂仁4g
10劑,水煎服。
按:此例以其脈濡數(shù),且舌紅苔膩,故診為濕熱蘊阻。濡主濕,吾所言之濡脈,有別于《脈訣》所言之濡。《瀕湖脈學》曰:“浮而柔細知為濡。”濡脈當具備浮、細、柔軟無力三個條件,此與微脈難以區(qū)別。吾所言之濡,即軟也,即脈來柔軟,仿佛水中之棉,脈力遜于平脈,但又強于弱脈。對脈位的浮沉、至數(shù)的疾徐、脈體的長短闊窄,都無特定的要求。此濡主濕,主脾虛;然脈又有數(shù)象,故診為濕熱蘊阻。
濕熱蘊阻上焦,清陽不升,致胸悶、心悸、頭昏沉;濕阻中焦,脾之清陽不實四肢,致身困沉;濕熱下走大腸而便溏。故治則為清利濕熱,升發(fā)清陽。
1月2日診時,脈已轉(zhuǎn)濡緩,乃濕熱去,脾虛之象顯露,故轉(zhuǎn)用升陽益胃湯,健脾益氣升清,以杜濕熱之源。
例4:濕遏熱伏
毛某,男,57歲,行唐縣人。
2004年7月9日初診:素患冠心病,去年底感冒住院,診為肺炎、心衰,好轉(zhuǎn)未愈,出院。現(xiàn)頭暈沉、胸悶,走快則氣憋、心慌、呼吸困難,頭及上半身多汗,四肢困乏無力,目花多淚,嗜睡,他可。
脈沉濡細數(shù),舌稍紅苔白。
證屬:外感之后,余邪未盡,濕濁郁遏,余熱內(nèi)伏。
法宜:化濕清熱,透達郁邪。
方宗:升降散合甘露消毒飲加減。
僵蠶12g 蟬蛻5g 姜黃9g 梔子10g
豆豉12g 連翹15g 青蒿15g 滑石15g
菖蒲9g 澤蘭15g 生蒲黃10g
7月3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癥減,尚目多眵,頭不爽,立久腿木,脈轉(zhuǎn)滑數(shù),舌偏紅,苔微黃。上方加桑葉9g、菊花7g、苦丁茶7g。7劑,水煎服。后未再診。
按:夙有冠心病,外感后,邪入心肺,并發(fā)肺炎、心衰。因阮囊不裕,好轉(zhuǎn)未愈而出院,致余邪未盡,濕遏熱伏。阻痹于胸,則氣憋心慌,呼吸困難,動輒劇;濕熱蒸迫于上而頭汗出,頭昏,嗜睡,目眵多淚。其脈沉,乃邪伏于里,濡細乃濕也,數(shù)乃濕遏熱伏。予甘露消毒飲清化濕熱,合升降散透散伏邪。
二診脈轉(zhuǎn)滑數(shù),乃郁熱外達。脈由沉轉(zhuǎn)中位、浮位,脈象由濡細而漸起,脈轉(zhuǎn)滑數(shù)之熱盛之脈,皆里熱外透之征,此時可身熱反增,并非病情增重,而是好轉(zhuǎn)之佳象,熱透于外,身熱可增高,此不足慮,再予清透可瘥。
可能因經(jīng)濟原因,減輕后未再診,新邪雖去,宿疾未瘳。
例5:濕熱浸淫經(jīng)絡
蘇某,男,54歲。
2006年3月17日初診:于2004年8月安冠脈支架一個,另一處因閉塞,無法安支架。
2006年3月13日心電圖:ST、V2~V3抬高。彩超:左室大。二尖瓣前葉脫垂,重度閉合不全,左心房擴大,合并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現(xiàn)服異山梨酯、美托洛爾、達爽等。晨起手僵脹麻痛,已半月余,牙痛、口干,走快則胸悶,停則緩,繼走則汗出。
脈濡而大。舌較暗紅,苔稍厚。
證屬:濕熱浸淫經(jīng)絡。
法宜:化濕清熱通經(jīng)。
方宗:薛生白《濕熱條辨》第4條方。
地龍15g 炒蒼耳子12g 防己12g 滑石15g
秦艽10g 絲瓜絡10g 晚蠶沙12g 黃連10g
威靈仙10g 海風藤18g 蒼術10g 薏苡仁30g
4月14日二診:上方共服28劑,胸悶、手脹痛已不著。再予上方加減14劑,未再來診。
按:何以診為濕熱浸淫經(jīng)絡?因濡而大,濡主濕,大主熱,且苔較厚,故斷為濕熱。其癥為胸悶、手脹麻痛、牙痛,乃經(jīng)絡不通,故診為濕熱浸淫經(jīng)絡。
該方取自薛生白《濕熱條辨》第4條,曰:“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jīng)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此方清化濕熱,疏風通經(jīng)。此案證屬濕熱,且胸悶手脹等,乃經(jīng)絡不通,病機與此條相符,故移而用之。
此方我廣泛用于濕熱侵入經(jīng)絡所致諸癥,如肢體酸麻脹痛,口眼斜,肢痿不用,濕熱轉(zhuǎn)筋、痙搐等,其效頗佳。
吳瑭治濕熱痹證之宣痹湯,與此方異曲同工,可相參而用。
例6:寒濕痹阻,熱郁于內(nèi)
靳某,女,59歲。
2005年1月10日初診:于5日前,突心慌、大汗出,急診入省二院,診為竇性心速。現(xiàn)胸憋悶,心慌,右脅脹,寐則憋醒。服卡托普利、美托洛爾、尼群地平等藥。
脈沉而緊數(shù),舌苔厚膩。
診為:寒濕痹阻,熱郁于內(nèi)。
方宗:五積散合梔子豉湯雙解之。
麻黃6g 川芎8g 川厚樸9g 梔子9g
蒼術12g 桔梗9g 茯苓12g 豆豉12g
赤芍12g 桂枝9g 陳皮9g 僵蠶12g
當歸12g 生姜6片 半夏10g 蟬蛻6g
姜黃9g 蔥白1莖
2劑,2小時服1煎,啜粥溫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1月14日二診:藥后頭及胸部汗多,下肢無汗,胸已不悶,脅脹已輕,項筋緊。脈尚緊,乃汗出不徹,仍予上方加葛根15g,3劑,服如前法。
1月17日三診:藥后暢汗。胸未悶,心未慌,脅尚脹,感口干苦、無力、氣短。脈弦細濡數(shù),舌偏暗紅,苔白厚而干,脈之緊象除,寒已解。弦細濡數(shù),苔厚而干,乃氣機不暢,濕熱郁伏。
予:甘露消毒飲清透濕熱。
茵陳18g 連翹12g 梔子9g 桂枝9g
滑石12g 黃芩9g 豆豉12g 丹參18g
菖蒲8g 柴胡7g 枳實9g 澤蘭15g
3月21日四診:上方共服30劑,胸悶、氣短、心慌諸癥尚偶現(xiàn),耳鳴、腿沉,脈轉(zhuǎn)滑數(shù),舌稍紅,苔薄膩。氣機漸暢,脈由細濡而轉(zhuǎn)滑數(shù),證轉(zhuǎn)痰熱蘊阻,方改黃連溫膽湯。
黃連10g 天竺黃12g 竹茹7g 菖蒲9g
半夏10g 枳實8g 梔子12g 夏枯草18g
瓜蔞18g
上方共服28劑,諸癥漸除,心律正常。
按:此例雖心速,但其脈沉而緊數(shù)苔膩,為寒凝濕熱內(nèi)蘊。雖無表證,亦可汗法解之。一診雖汗未透,再診繼汗。汗透緊除,知寒凝已解。脈轉(zhuǎn)弦細濡數(shù),細濡乃濕阻,數(shù)為熱,弦乃氣機不暢,且苔厚而干,故診為濕熱郁伏,氣機不暢,予清熱化濕之劑。苔厚而干者,因濕熱阻遏,津液不能上承而干,非濕未化而津已傷,未予養(yǎng)陰生津,仍予清熱化濕法治之。三診脈轉(zhuǎn)滑數(shù),因濕祛熱得透達,故脈起。數(shù)為熱,滑為痰,故改清熱化痰之劑治之。
痰濕本同源,但濕屬陰邪,其性彌漫,易阻氣機,當用苦燥、芳香、淡滲、風藥辛散升陽之品以治之。痰無處不到,內(nèi)則臟腑,外則經(jīng)絡皮膚;痰且多變,有寒痰、熱痰、濕痰、燥痰、風痰、頑痰、食痰等,致病廣泛,有“百病皆生于痰”“無痰不作祟”“怪病多痰”之說,所以祛痰法應用亦廣,本書有多例以祛痰法治冠心病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