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材農藥殘留研究及國際標準制定
- 郭蘭萍等
- 1357字
- 2024-06-14 19:00:20
七、有害生物抗藥性及害蟲再猖獗
抗藥性(pesticide resistance)指由于農藥使用,在有害生物種群中發展并可以遺傳給后代的對殺死正常種群農藥劑量的忍受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抗藥性是藥劑本身作用的結果,應和“自然耐藥性”區別開來。所謂自然耐藥性是指有害生物因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生理狀態及環境條件的變化而對藥劑產生敏感度下降的現象,和施用農藥本身無直接關系。有害生物抗藥性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害生物不同,產生抗藥性的機理亦不盡相同。
就害蟲對殺蟲劑的抗藥性而言,其產生抗藥性的機理包括三個方面:①解毒代謝能力增強:昆蟲體內存在多種解毒酶系,特別是微粒體多功能氧化酶系代謝活性增強是其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的主要機理。②靶標部位敏感性下降:昆蟲體內殺蟲劑作用的靶標部位,如有機磷類殺蟲劑作用靶標——乙酰膽堿酯酶發生變構,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作用靶標——鈉通道的改變,是昆蟲對這兩類殺蟲劑產生抗性的機理之一。③穿透速率的降低:殺蟲劑穿透昆蟲表皮速率的降低也是昆蟲產生抗性的機理之一。就病原菌對殺菌劑產生抗藥性而言,其機理主要是靶標基因突變而導致殺菌劑和作用位點親和性下降,而基因過量表達導致的解毒代謝作用加強一般來說并不是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的重要機理。就雜草對除草劑的抗藥性而言,其產生機理則主要是除草劑作用位點產生突變,靶標敏感性降低以及雜草解毒代謝能力加強。
科學用藥、合理用藥是延緩有害生物對農藥產生抗藥性的基本策略。其主要措施:①盡量采用非化學防治的辦法,盡量不使用農藥。即使施用農藥,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采用低濃度、低劑量;減少施藥次數和施藥量;提倡局部施藥,尤其是殺蟲劑,只在害蟲危害達到防治指標的區域施藥。②選擇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交替輪換施用,避免長期單一使用一種或幾種作用機理相同的農藥。③農藥的合理混用,特別是具有不同作用機理和明顯產生增效作用的農藥混用是延緩抗藥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害蟲再猖獗(pest resurgence)指一種殺蟲劑或殺螨劑使用后,目標節肢動物有害物種豐盛度超過對照或未處理種群。在20世紀70~80年代有關害蟲再猖獗有多種定義,但其核心問題是由于農藥的使用誘導了目標或非目標害蟲種群數量異常增加,經過一定的時間種群數量超過了未施藥區。也有人將農藥使用導致次要害蟲猖獗稱為II型再猖獗。在生態學和害蟲治理中,猖獗、再猖獗和抗藥性3個概念的邊界是有所區別的。可以說再猖獗是猖獗的一個特例,或者說猖獗可以涵蓋再猖獗;抗藥性是再猖獗的原因之一,所以再猖獗可以涵蓋抗藥性。農林害蟲發生再猖獗是害蟲防治中的普遍現象。涉及的害蟲主要類群有螨類、同翅目、鞘翅目及鱗翅目昆蟲。但主要集中在同翅目昆蟲的飛虱、蚜蟲和螨類中。誘導害蟲再猖獗的藥劑種類很多,主要農藥類型包括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菊酯類、新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等。近年的研究表明,誘導害蟲再猖獗的藥劑還包括殺菌劑(如井岡霉素)、除草劑(如丁草胺)。對典型的再猖獗型害蟲褐飛虱而言,幾乎所有的藥劑在特定的濃度范圍內均能刺激其生殖。農藥誘導害蟲再猖獗機制一般可分為生態再猖獗和生理再猖獗。生態再猖獗機制主要是藥劑殺傷天敵削弱了自然控制作用,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害蟲發生再猖獗。在種間競爭相對平衡中,藥劑殺傷競爭種也會導致另一競爭種發生再猖獗。生理再猖獗主要是藥劑亞致死劑量刺激害蟲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