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常用艾灸防治法

(一)常用艾灸技術

1.適用范圍 廣泛適用于內科、骨傷科、婦科、兒科以及各種痛證及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對于腰腿痛、風寒濕痹、漏肩風、面癱、胃痛、腹痛、泄瀉、咳嗽、哮喘、感冒、網球肘、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淺表潰瘍、帶狀皰疹、褥瘡、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種慢性病均有防治作用。

2.術前準備 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術者整體狀況及陰陽虛實、舌苔、脈象,明確防治目的,備好所需用品,環境溫度適宜,采取合適體位。施術部位充分暴露,皮膚保持清潔干燥。

3.操作方法

(1)溫和灸:將艾條燃著一端,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灸。

(2)雀啄灸:將艾條燃著端對準所選穴位,采用類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方式,以忽近忽遠的手法施灸,給患者以較強烈的溫熱刺激。

(3)回旋灸:用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做往復回旋施灸。

(4)隔姜灸:取生姜片(厚0.2cm左右,中間針刺數孔)置于穴位上,再將艾炷(圓錐狀)置于姜片上,點燃頂端,施以灸術。

(5)隔鹽灸:在神闕穴處,用食鹽填滿肚臍窩或均勻鋪平肚臍周圍,再覆蓋姜片,上放艾炷灸3~6壯,點燃艾炷頂端,施以灸術。

4.時間 艾條灸每次施灸10~15分鐘,艾柱灸每穴施灸3~6壯,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

5.注意事項 對于局部知覺減退的受術者或小兒,術者以手指的感覺來測知受術者局部受熱程度,防止燙傷。觀察受術者的反應情況,及時調整艾灸的角度及距離。施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要及時給予處理措施。治療后受術者宜臥床休息5~10分鐘。

6.禁灸部位 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法,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孕婦少腹部禁灸。凡高熱、吐血、有出血傾向或外傷出血者,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武邑县| 潍坊市| 文山县| 新余市| 精河县| 皮山县| 平邑县| 葵青区| 诸暨市| 米脂县| 嵊泗县| 凭祥市| 高邑县| 瑞昌市| 北碚区| 龙门县| 贡山| 张家口市| 凤阳县| 上蔡县| 美姑县| 美姑县| 江口县| 修文县| 都匀市| 通渭县| 伊宁县| 日土县| 离岛区| 涟源市| 淅川县| 托克逊县| 应城市| 东方市| 翼城县| 久治县| 札达县| 宜春市| 镶黄旗|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