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家庭中醫藥保健手冊(周口市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中醫藥系列叢書)作者名: 龔廣峰主編本章字數: 3768字更新時間: 2024-06-12 19:12:11
(二)經外奇穴與對穴
1.經外奇穴經外奇穴指不歸屬于十四經,但具有一定名稱、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簡稱為奇穴。經外奇穴的分布比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與經絡系統仍有一定關系。有的經外奇穴并不專指某一個部位,而是指一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風等。經外奇穴在臨床應用上的針對性較強,如四縫治疳積、太陽治目赤等。
(1)四神聰
定位:在頭頂部高點,當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偏癱,癲狂,痛證。

(2)當陽
定位:在頭前部,當瞳孔直上,前發際上1寸。
主治:偏正頭痛,頭昏目眩,目赤腫痛,鼻塞。
(3)魚腰
定位: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動,眼瞼下垂,眉棱骨痛,眼斜。
(4)上迎香
定位: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主治:鼻炎,鼻淵,鼻塞以及嗅覺減退。

(5)太陽
定位: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后約1寸。正坐或側伏坐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偏正頭痛,目疾,口眼?斜。
(6)耳尖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折耳向前,尖上是穴。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偏正頭痛,麥粒腫,喉痹。
(7)翳明
定位:正坐位,頭略前傾,在項部,當翳風后1寸處取穴。
主治:目疾,耳鳴,失眠,頭痛。
(8)海泉
定位:張口位,舌轉卷向后方,在口腔內,當舌下系帶中點處。
主治:舌體腫脹,舌緩不收,喉痹,嘔吐,呃逆,腹瀉,消渴。
(9)金津、玉液
定位:在舌底靜脈上。正坐張口,舌轉卷向后方,于舌面下,舌系帶兩旁之靜脈上取穴。左稱金津,右稱玉液。
主治:舌強失語,舌腫,口瘡,喉痹,消渴,嘔吐,腹瀉。
(10)頸百勞
定位:在項部,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正坐位或俯伏坐位,當大椎與后發際連線的上1/3折點處,后正中線旁開1寸。
主治:頸椎病,頸肩部疼痛。
(11)胃脘下俞
定位:俯臥位,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胰腺炎,咳嗽,咽干。
(12)痞根
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
主治:現代常用于腰痛、肝脾大。
(13)下極俞
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3腰椎棘突下。
主治:現代常用于遺尿、下肢酸痛。
(14)腰眼
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頻,虛勞羸瘦,消渴。
(15)十七椎
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5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痛經,崩漏,遺尿,月經不調。
(16)腰奇
定位:俯臥位,在骶部當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間凹陷中。
主治:便秘,頭痛,失眠,癲癇。

(17)華佗夾脊
定位:在背腰部,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主治:主治范圍比較廣,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療脾胃肝膽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18)二白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肌腱的兩側。伸腕仰掌,在前臂掌側,腕橫紋與肘橫紋連線上,將此連線三等份,在下1/3折點上,橈側腕屈肌肌腱的兩側,一側2個穴位。
主治:痔瘡,脫肛,前臂痛,胸肋痛。
(19)腰痛點
定位:伏掌,在手背側,當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連線中點處,一側2個穴,左右共4個穴位。
主治:現代常用于急性腰扭傷。
(20)外勞宮(落枕穴)
定位: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后0.5寸。
主治:落枕,手背紅腫,手指麻木,手指不能屈伸。
(21)四縫
定位:仰掌伸指,在第2~5指掌側,近端指骨關節的橫紋中央,一側4個穴位。
主治:小兒腹瀉,疳積,腸蟲癥,百日咳,咳嗽氣喘。
(22)十宣
定位: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左右共10個穴位。
主治:昏迷,暈厥,中暑,小兒驚厥,咽喉腫痛,指端麻木。
(23)鶴頂
定位:屈膝,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主治:現代常用于膝關節炎、鶴膝風、下肢癱瘓等。
(24)內膝眼
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內側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酸痛,鶴膝風,腿痛及其周圍軟組織炎。

(25)膽囊
定位:正坐或側臥位,在小腿外側,腓骨頭直下2寸。
主治:膽囊炎,脅痛,下肢痿痹。
(26)闌尾
定位:正坐或仰臥屈膝,小腿前側上部,當犢鼻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主治:急、慢性闌尾炎,下肢痿痹,消化不良。
2.特效對穴
(1)合谷、太沖: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
(2)內關、足三里: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
(3)梁丘、公孫:解痙止痛,健脾和胃。
(4)支溝、陽陵泉:疏肝理氣,清利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
(5)外關、懸鐘:疏三焦郁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
(6)氣海、三陰交:通調下焦氣機,調沖任,補腎澀精。
(7)合谷、內庭:瀉胃火,降嘔化積,理氣止痛。
(8)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
(9)中渚、足臨泣: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郁熱。
(10)人中、委中: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絡止痛。
(11)膻中、內關: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陽止痛。
(12)魚際、復溜: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13)外關、后溪: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14)印堂、合谷:和絡止痛,疏風清熱,宣通鼻竅。
(15)歸來、三陰交:通調氣機,行氣止痛,利濕消炎。
(16)太溪、太沖: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17)陽谷、俠溪: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18)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和胃,行氣止痛。
(19)曲池、上巨虛:清熱利濕,行氣止痛,止瀉。
(20)風池、昆侖:疏通經絡,祛風解表,明目益聰。
(21)頭維、列缺:祛風止痛,解表祛邪。
(22)命門、委中: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23)中渚、后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24)百會、涌泉:引陽下行,平息肝陽。
(25)少商、厲兌: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26)百會、隱白:可治中風昏迷,氣虛下陷,崩漏。
(27)印堂、上脘:可防治暈車、暈船。
(28)曲澤、委中:可治中風閉證、霍亂、高血壓。
(29)足三里、懸鐘:二穴相配可預防中風,常用灸法。
(30)陽陵泉、血海:二穴相配可治療神志疾病。
3.辨病取穴
(1)失眠:通里、照海,通里、大鐘,治療屬心腎不交者。申脈、照海,治療陰陽失調、陽亢失眠者;內關、三陰交,治療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者,屬心氣不足者加神門。
(2)高血壓、頭暈:百會、太沖,百會、涌泉,二間、厲兌,痰濕中阻配天突、中脘,目眩項強配天柱、養老,足三里、肝俞治療頭昏眼花屬肝血不足者。
(3)傷風感冒:風池、風府,風門、肺俞,風門、身柱,二間、陰郄,合谷、曲池,大椎、束骨,風池、合谷,孔最、合谷。
(4)脅肋疼痛:外關、陽輔,外關、足臨泣,膽俞、日月,期門、溫溜,支溝、陽陵泉。
(5)咽炎咽痛:太溪、中渚,翳風、聽會,少商、商陽,魚際、液門,合谷、內庭,足三里、二間,二間、太溪。
(6)頸肩痛:天柱、束骨,承漿、后溪,束骨、后溪,列缺、后溪,風池、懸鐘,水溝、曲池,承漿、風府,懸鐘、昆侖。
(7)心胸痛:中脘、大陵,膻中、三陰交,心俞、內關,心俞、通里,大陵、內關,委陽、天池。
(8)腸胃病:內關、內庭,梁門、陽輔,至陽、涌泉,魂門、胃俞,中脘、足三里,足三里、內庭,厲兌、內關,下脘、陷谷,膻中、巨闕,陰陵泉、三陰交,天樞、大腸俞。
(9)腰脊痛:身柱、委中,關元、三陰交,命門、腎俞,氣海、然谷,后溪、申脈,大腸俞、陰陵泉,命門、腰陽關,水分、復溜,白環俞、委中,腎俞、委中。
4.常用易記穴位歌
(1)郄穴歌
郄猶孔隙義,本是氣血聚。病證反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醫。胃經是梁丘,脾應地機宜。
心經取陰郄,小腸尋養老。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膽郄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走跗陽,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穴,陰維是筑賓。
(2)急癥穴位歌
尺澤喘咳痛,列缺咽腫寧。合谷面口患,曲池肩痛松。
肩髃臂無力,迎香鼻塞通。地倉口?斜,頰車齒痛風。
下關耳鳴痛,天樞氣上沖。三里治肚腹,內庭牙病停。
滋陰三陰交,水腫找陰陵。神門心驚悸,后溪落枕痛。
聽宮耳中病,攢竹刺即明。風池頭痛用,聽會同聽宮。
太溪滋腎水,曲澤煩熱寧。內關心胸滿,外關熱病清。
腰背委中求,昆侖目眩終。翳風耳鳴煩,子髎治眼靈。
固本關元穴,氣海溫補中。俞穴皆在背,均治臟腑病。
(3)穴位配伍歌
頭項尋列缺,眩暈配太沖。風池清頭目,顳痛角孫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兩眉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下關與翳風,面口合谷收??谘?斜疾,頰車地倉從。
陽白與四白,面痛治亦同。牙齒咽喉痛,合谷透勞宮。
落枕不能動,后溪或懸鐘。急性項背強,手三里人中。
耳聾取聽會,耳門助聽宮。中渚外關配,啞門與翳風。
廉泉主喉舌,吞咽選天突。人迎配通里,聽會支溝行。
心胸內關取,肚腹三里留。胃痛刺中脘,天樞治臍周。
下腹三陰交,關元氣海灸。中極陰陵泉,利尿治潴留。
華佗夾脊穴,防治力無窮。脅痛取章門,陽陵與支溝。
扭傷腰痛穴,脊椎委中求。虛損灸命門,大腸同腎俞。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陽陵泉,環跳絕骨捫。
昏迷刺人中,內關涌泉用。三棱針點刺,十宣醫熱病。
曲池降血壓,也可推橋弓。發熱取大椎,至陽間使同。
三里調腸胃,內關救心胸。神門三陰交,寧心又止嘔。
并可治失眠,安神療效傳。啞門治癔病,內關加人中。
肺疾咳哮喘,膏肓配膻中。風門與定喘,大椎作用同。
天突止打嗝,痰多加豐隆。肝膽背俞應,至陽及太沖。
天樞滑肉門,止瀉有奇功。升陽舉下陷,承山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