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年)
- 本書編委會編著
- 4045字
- 2024-06-14 18:18:17
五、中醫藥行業政策趨勢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印發實施有利于從國家戰略層面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體制機制,更好地解決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更利于充分調動地方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各有關部門、地方黨委政府共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工作合力。該規劃各項目標指標、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將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使中醫藥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一)建設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著力推動建立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一是打造中醫藥高地。依托現有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推進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推動中醫藥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和均衡布局。二是發揮特色示范作用。啟動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項目建設,以名醫、名科、名藥帶動中醫醫院特色發展,發揮輻射和示范作用。三是發揮縣級醫院龍頭帶動作用。原則上每個縣辦好一所縣級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醫院,下同),提升縣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設施配置,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煎藥室設置達到國家標準,縣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設置中醫婦科、中醫兒科。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80%以上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四是推進中醫館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符合標準的中醫館,實現中醫館設置全覆蓋。五是鼓勵社會力量在基層辦中醫。鼓勵社會力量在縣域舉辦中醫類別醫院,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以中醫特色為主的醫養結合、康養結合、護養結合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依托中醫機構舉辦互聯網中醫機構,支持名老中醫開辦診所,支持企業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保證社會辦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和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六是實施名醫堂工程。以優勢中醫機構和團隊為依托,創新政策措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分層級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名醫堂,推動名醫團隊入駐,服務廣大基層群眾。
(二)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
一是擴大優質中醫醫療資源總量。建設一批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充分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推動中醫藥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圍繞骨傷、肛腸、兒科、皮膚科、婦科、針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腦血管病、腎病、腫瘤、周圍血管病等專科專病,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及時總結形成診療方案,鞏固擴大優勢,帶動特色發展。二是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開展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支持每個縣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提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綜合服務能力,到2025年,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完成服務內涵建設,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設置“中醫閣”,持續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便捷性。三是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現有資源布局一批中醫康復中心,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在其他醫院推廣中醫康復技術,提升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能力。到2025年,三級中醫醫院和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比例分別達到85%和70%,康復醫院全部設置傳統康復治療室,鼓勵其他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四是在中醫醫院建設與管理中注重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在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和中醫醫院評審等工作中突出中醫內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修訂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常態化推進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工作,引導中醫醫院落實功能定位,堅持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圍繞中醫治療具有優勢的病種,推廣應用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五是加強中醫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建立健全中醫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促進中醫病案、中藥藥事管理等質控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強中藥藥事管理,落實處方專項點評制度,促進合理使用中藥。持續改進中醫護理質量,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提高中醫特色護理能力。繼續推進中醫醫療機構深入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六是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以病人為核心,推廣中醫綜合診療模式、多專業一體化診療模式、全鏈條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和服務方式。鼓勵中醫醫院建設中醫醫療技術中心,挖掘、整理、評估、優化、創新、推廣安全有效的中醫醫療技術。七是大力推廣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建設。完善省級中醫醫院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設置,提升原縣級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能力,建成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省、縣兩級中心應具備符合規范要求的師資、設施、設備。到2025年,原則上所有縣域均應設置符合標準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八是完善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圍繞兒童、老年人、慢病管理等提升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能力,提高中醫藥健康管理率。推進家庭醫生簽約中醫藥服務,落實簽約團隊中醫藥人員配置,提高中醫藥簽約服務的數量與質量。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強化醫防融合,優化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到2025年,老年人和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75%和85%。九是切實做好基層中醫藥城鄉對口幫扶工作。繼續開展三級中醫醫院對口幫扶工作,采取駐點幫扶、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巡回醫療、專科建設、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強脫貧地區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能力建設,持續提高受援單位中醫藥服務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及管理水平。
(三)建設高水平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建設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健康中國、提升科技對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與事業產業發展驅動作用的重要舉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科技部共同制定發布了《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十四五”時期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優化中醫藥科技資源,構建“國家—行業—地方”三級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一是大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基地建設。在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中,支持在中醫理論、中藥資源、現代中藥創新、中醫藥療效評價等重要領域方向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圍繞重大慢病、中醫優勢病種和針灸等特色療法,建設一批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其協同創新網絡。圍繞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突破,在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藥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中藥質量控制、中藥新藥研發、中醫智慧診療等方向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圍繞中藥現代化重大共性技術突破、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在中醫藥領域培育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科研院所建設30個左右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優化整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三級實驗室,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形成相關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鏈,為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重大平臺儲備力量。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攻關。在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中加大對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中醫原創理論、中藥作用機理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診療規律與臨床研究。加強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加強多學科交叉,推進中醫藥理論創新。加強開展基于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有效成分或組分等的中藥新藥研發。支持兒童用中成藥創新研發。推動設立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項目。三是加強科技人才建設。加強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與引進,健全科技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鼓勵中醫藥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四是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建設一批中醫藥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支持中醫醫院與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加強協作、共享資源。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尊重中醫藥科研規律,在成果轉化收益、團隊組建等方面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促進優秀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四)提升中藥質量控制水平
提升中藥質量控制水平對于滿足臨床用藥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多樣化健康需求,促進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加強部門協同工作推進。充分發揮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作用,加強溝通協調,強化政策協同,推動相關部門履行好中藥管理職能,為中藥質量提升和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頂層設計。二是加強中藥全過程質量管理。針對中藥全生命周期各環節,全面提升種植、采收、加工、生產、包裝、檢測、運輸、貯藏等環節質量控制水平,逐步構建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加強源頭管理,注重藥材道地性,引導資源要素向道地產區匯集,促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三是強化中藥質量監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中藥飲片、中成藥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中成藥監測、預警、應急、召回、撤市、淘汰的風險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鼓勵中藥生產經營者構建從中藥材原料種植到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銷售全過程標準化追溯體系,實現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推動生產各環節有效銜接,無縫監管。
(五)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中藥材種質源頭管理。推廣優良品種,從根本上穩定和提高中藥材質量,促進中藥材種業健康快速發展。推動提升中藥材種植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將道地藥材作為發展重點,開展中藥材林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等生態種植,構建中藥材綠色生態種植技術體系。二是健全中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標準管理,進一步完善國家藥品標準形成機制,不斷優化以《中國藥典》為核心的國家藥品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以臨床為導向、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標準、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加快在全國范圍內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的推廣與建設,促進中藥臨床療效提升。三是完善支持激勵配套政策。積極溝通協調各相關部門,從制度建設、政策制定、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協同推進,為中藥材、中藥工業、流通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