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你該上線了:自媒體運營手冊請查收
- 安寧
- 1848字
- 2024-06-12 18:42:57
自序——讓醫生成為“網紅”,不是對醫生不敬,而是讓知識更好地傳播
我是醫學媒體人,安寧。
著手寫這本小冊子,有點不知道該如何介紹自己。我做過醫學節目主持人,做過醫學節目的記者、導演、策劃,也給一些醫生朋友做過語言教練,幫助醫生應對上臺當眾發言的尷尬。總之,作為一個在醫學領域摸爬滾打這么多年的媒體人,合并同類項,就姑且用“醫學媒體人”這個詞稱呼自己吧。
因為常年需要做電視醫學節目,每年要采訪各種醫生和患者,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做兩者溝通的橋梁,既能迅速準確地理解醫生的想法,又能體會患者的處境。比如在做科普這件事上,我的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先去采訪醫生,把醫生想說的內容用適合電視傳播的形式轉化成電視節目,所以這么多年來也練就了一個本領,就是把深奧的醫學知識轉變成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于是我想到,把自己這些年來跟醫生打交道、做科普節目的經驗總結出來,在個人媒體發達的今天,可以幫助更多的醫生朋友更好地做科普,幫助他們成功塑造自己的個人IP、在新媒體各平臺中有屬于自己的話語權和粉絲生態,同時也對他們的本職工作產生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作用。
這本小冊子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如何生產出好的科普內容。在這一部分,我會把我這么多年來跟醫生打交道做節目的經驗傾囊相授,教大家如何在一個好的科普的時代,生產出好的科普作品。比如如何在你從事的領域里找尋觀眾的興趣點,如何把生澀的醫學知識說得老百姓聽得懂,如何做出讓人點贊和轉發的醫學視頻內容,如何讓觀點和“槽點”比翼齊飛,讓科學知識有人情味兒,讓醫學知識不冰冷。我是媒體人,我并不懂醫學,但正因為不懂醫學,我反而更知道如何溝通醫者的思維和患者的思維,讓受眾更加易于接受,同時還能減少誤解和誤傳。
另一部分是如何運營好醫學賬號和打造自己的媒體品牌。酒香還怕巷子深,如果好的作品不符合傳播機制,也是不會被看到的。如果沒有觀眾,再好的作品又有什么價值呢?我將會從醫學媒體運營的角度,為大家介紹各個平臺醫學賬號發布和運營的規則,醫學賬號如何建立矩陣,如何塑造個人IP,更重要的是如何變現。我深知醫生朋友工作很忙,一上午門診要看幾十甚至近百個患者,還要做學術寫論文,還要講課帶學生,還能抽出時間做科普已經是嚴重地“虐待”自己。為了讓你們的“自虐”行為有價值,我盡量做到,醫學知識你們負責,醫學賬號的內容運營,看我這本小冊子就夠了!
醫學界是一個高知遍地的領域,比如我常做的多檔央視醫學節目《大健康觀察家》《誰是小郎中》《健康之路》《鄉理鄉親》等,來我們節目的專家,碩導不稀罕,博導很普遍,院士、國醫大師等一些咱們國家的頂級專家也是時常有之。這些頂級的醫生,很多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的賬號。疫情期間也有很多專家接觸了直播。很多在業界德高望重、平時一號難求的專家,也開始在新媒體平臺中做科普,花大量的時間來寫文章、錄視頻、錄音頻。我熟悉的一位大教授,平日的音頻內容都是手術間隙在休息室錄制的,本來一臺臺手術就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了,為了科普他還得擠時間錄課程,讓人敬佩。如果有更多的患者通過他的公號了解了知識,預防了疾病,既能節約醫療資源,又能持續地學習知識,多好。但是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是,有些老師產出的科普內容不符合傳播規律,只有寥寥幾十次的播放量,浪費了頂尖醫生本就極其寶貴的時間,花了時間精心制作,受益者卻寥寥無幾。
可見,如何打破醫生的傳統思維,改變用做學術的思維做科普,讓更多的人接受和易于傳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位年輕的醫生,離晉升副主任或主任醫師略顯遙遠,醫學界的大旗還有若干年才能接手,利用業余時間把科普做起來,既是對自己專業知識的一種鞏固,更是對業界身份的一種經營。我曾采訪過一位甘肅某小城市的年輕醫生,他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來做科普短視頻,短短半年時間,經營起兩萬粉絲。大家不要小看這兩萬粉絲,你要知道短視頻平臺推送給用戶的一個重要機制,叫作“同城”,也就是說,會把你的視頻優先推送給你周圍的人。而一個小城市的年輕醫生,就這樣擁有了兩萬名患者的基礎。他的門診量要遠遠高于與他同級別的其他醫生,這對他的學術晉升、職業生涯都有非常好的幫助作用。我建議他對這兩萬名粉絲做精細化分析管理,進行私域流量的導流,哪怕從這兩萬人里建立起一個500人的導流群,他也就能擁有500人的極高信用評價度。這個世界上有500人因為與你有思想上的認同而聚集在一起,這是可以有大作為的起點。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希望我的小冊子能讓忙碌的醫生做科普時省時、省力、有效果。
安寧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