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你該上線了:自媒體運營手冊請查收
- 安寧
- 960字
- 2024-06-12 18:42:59
如何做出一期30分鐘的科普節目?
很多專家跟我聊起:“讓我做個三五分鐘的科普視頻我都累得要死,你們一期節目要做三五十分鐘,一場科普直播講兩個小時,這怎么做呀?”
我說:“‘稀釋’呀!”
其實這個“稀釋”不是說要一味兌水,那樣節目或者直播不就索然無味了嗎?
看似一檔節目或一個科普視頻,就主持人和專家,或專家一個人就那么隨意說,但其實往往不是,看似的“隨意”中其實是有特別多的設計,里面也有起承轉合。下面我以一個導演的思路,為大家解析一下一檔半小時科普節目的思路。
首先,不要想到說30分鐘就非常恐懼,我們首先會把30分鐘分成3個10分鐘,這3個10分鐘就表示需要三部分核心點,然后再把每個部分細分為3個刺激點,每個刺激點3分鐘。類似下圖:

圖1-1 30分鐘科普解構示意圖
為何是10分鐘作為一個中單元,3分鐘作為一個小單元?
3分鐘作為一個小單元,可以讓觀眾更好地留存,對于視頻這類流媒體,觀眾可以隨時換臺或劃走,你要不停地給觀看者提供小的刺激讓他們一直看下去,這個小的刺激可以是新的知識、新的看法、新的理念、新情緒或新情感。總之要強迫自己在設計時,每2~3分鐘,有新東西給到觀眾。
一個部分為何是10分鐘?一般來說一段10分鐘的內容,是比較適合在媒體中講清楚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的。10分鐘,也是一個普通人能處理視頻信息的時間跨度。視頻科普不同于書籍或文字媒體,大家很方便來回看。多數人看視頻時,都是邊聽邊看,腦中還要處理所看所聽的信息。這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其實并不容易,而10分鐘視頻承載的知識基本上就是一般人通過“聽”“看”處理信息的上限。如果繼續再深入,要不然覺得一個問題過于冗長很難持續看下去,要不然就缺乏足夠的處理能力去處理“大跨度”“長時間”的信息。
所以,我們要在科普欄目或科普視頻中,2~3分鐘要設計一些小點,可以是新的知識、新的看法、新的理念、新的情緒或情感,總之要有變化。因為在視頻創作乃至藝術創作中都有一個準則:
變,是不變的法則。
需要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中。
“稀釋”的方法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接受你所要傳達的知識。有一句話叫“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把一個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講透了,比把每個問題草草講一遍就過去,觀眾什么都沒有記住要好得多。千萬不要再以“干貨多”為標準來講科普,一廂情愿地撈干的講,觀眾都聽不進去,人走光了,你的好知識還能傳播給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