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桂枝二越婢一湯

【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載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病機】表郁邪輕,外寒內熱。

【應用指征】發熱惡寒如瘧狀,身癢,發熱多,惡寒少,口微渴,心煩。

【臨床應用】①原治表郁內熱輕證。②現代臨床本方主要應用于外感病之風寒外感,日久邪微,表郁不解者,也可加減應用于雜病之皮膚瘙癢、蕁麻疹、變態反應性微血管炎癥性疾病、甲狀腺炎、便秘、神經官能癥等。其臨證應用以《傷寒論》中所述寒熱如瘧、身癢為辨證要點,以外邪不解、表閉邪輕為病機。抓住這一關鍵,可靈活運用于各種疾病。

【典型病案】董某,女,54歲,1995年2月16日診。患者經常感冒,服藥則癥狀消除,停藥則癥狀又出現,感冒藥無論是中西成藥,還是湯劑屢屢服用,但都未取得預期治療效果。經朋友介紹,前來就診。刻診:輕微發熱,嗇嗇惡寒,略微頭痛,全身不舒,口干欲飲水,經常大便干,二三日一行,小便略黃,舌質紅而干,尤其舌尖紅明顯,苔薄略黃,脈浮。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處方:桂枝6g,芍藥6g,麻黃6g,炙甘草6g,大棗8枚,生姜9g,石膏30g,連翹15g,薄荷10g。3劑,每日1劑,水煎服。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證應用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輕微發熱,嗇嗇惡寒,略微頭痛,全身不舒,口干欲飲水,經常大便干,二三日一行,小便略黃,舌質紅而干,苔薄略黃,脈浮,與《傷寒論》第27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表郁邪輕,外寒內熱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患者過往經常易患感冒,湯藥未見成效,可知該患者陽氣必然不足。太陽之邪郁閉腠理毛竅,營衛不和,爭于體表,故有發熱惡寒、頭痛、脈浮的癥狀。內有郁熱,灼傷津液,故該患者口干欲飲水,經常大便干,二三日一行,小便略黃,舌質紅而干,苔薄略黃。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風熱襲表,衛熱營灼證。治當疏散風熱、解表散邪為主。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桂枝二越婢一湯為桂枝湯與越婢湯之合方。取桂枝湯原方劑量的1/4,越婢湯原方劑量的1/8而成,兩方之比為2∶1。越婢湯載于《金匱要略》,由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炙甘草組成辛涼之劑。本方組方之意,系以桂枝湯外散風寒,越婢湯發越郁熱。二者合方,量小而力輕,為解表清里之輕劑,屬小汗范疇。

【參考病案】劉某,女,10歲。深秋感受寒涼之氣,發熱惡寒,每日發作好幾次,拖延數月未愈,脈浮無力,舌質紅,苔薄白,飲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乃風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將化熱之輕證。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麻黃3g,桂枝5g,白芍5g,生姜3g,大棗4枚,生石膏6g,炙甘草3g,玉竹3g。共服2劑,得微汗出而解。陳明,劉燕華,李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长岛县| 陇西县| 蒲城县| 高安市| 乐昌市| 巫溪县| 吉安市| 五河县| 巢湖市| 竹山县| 新沂市| 闻喜县| 墨江| 正蓝旗| 泰安市| 嵩明县| 奈曼旗| 家居| 泾源县| 花垣县| 息烽县| 西贡区| 榆中县| 施秉县| 五华县| 光泽县| 房产| 阳东县| 斗六市| 聊城市| 太保市| 静安区| 阳谷县| 开江县| 柏乡县| 彭山县| 余干县| 当雄县| 神木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