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桂枝麻黃各半湯

【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擘)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病機】表郁日久,邪輕證輕。

【應用指征】表證日久,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或伴面紅、身癢。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病日久不愈的三種轉歸及表郁輕證。②現代本方應用于外感病之風寒外感,日久邪微,表郁不解者,也可加減應用于雜病之皮膚瘙癢、蕁麻疹、變態反應性微血管炎癥性疾病、甲狀腺炎、便秘、神經官能癥等。

【典型病案】某女,47歲,1978年3月10日初診。惡寒發熱已9日。患者因三叉神經痛自服單方山茱萸湯,時痛時止,尚未停藥,又于熟睡時受涼,癥見每日午后3時許微惡寒并發熱,入夜體溫38.5℃左右,隨后汗出熱退,如是發作已9天。體檢、血象、胸透均無異常,服用一般解表劑、APC(復方乙酰水楊酸片)及抗生素無效。苔白,脈弦細。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處方:麻黃3g,桂枝10g,杏仁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棗10枚。共2劑。陸鴻濱.對《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的實踐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79(2):5.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患外感9日,曾服補斂劑,使邪郁不退,癥見惡寒發熱、呈陣發性等特點,與《傷寒論》第23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表郁日久,邪輕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證屬太陽傷寒,因病初誤服補斂之劑山茱萸湯,有礙“太陽為開”,以致邪留不退,故有脈弦細等癥狀;而又外感風寒,故有微惡寒并發熱、苔白等癥狀。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表郁日久,邪輕證輕。治當辛溫解表、小發其汗為主。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該方為桂枝湯與麻黃湯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方,或將兩方各三合煎液合并。兩方為小劑組合,旨在使桂枝湯調和營衛而不留邪,麻黃湯解表發汗而不傷正。剛柔相濟,劑量雖小,實為發散邪氣,扶助正氣,屬發汗輕劑。

【參考病案】患者于半年前因病服用“復方新諾明”發生過敏,周身皮膚發紅,瘙癢不已。西醫診為大皰性表皮松解萎縮型藥疹,多方醫治罔效,患者特別痛苦,經他人協助,從四川輾轉來京請劉老診治。現全身皮膚通紅、灼熱,瘙癢難耐,表皮片片脫落,每日可盈一掬,面色緣緣正赤,目赤羞明,不愿睜視,口干鼻燥,咽痛,月經半年未行,小便色黃,大便質軟,一目兩行,舌絳,苔白膩,脈滑。初辨為熱毒深入營血,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清營涼血解毒等法,療效不明顯。劉老綜合脈證思之良久,頓悟此證為熱毒郁于陽明之經。陽明主肌肉,故見皮膚發紅、瘙癢,其面緣緣正赤,反映了陽明經中邪氣未解之象,治以升散陽明經中久蘊之邪,方用升麻葛根湯。藥服5劑。面赤、身癢減輕,患者信心倍增。由于近日感冒,微發熱惡寒,為太陽表邪之象,陽郁在表,“以其不得小汗出”,則更助其身之癢,乃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為疏:麻黃3g,桂枝10g,杏仁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棗10枚。3劑。服藥后微微汗出,已不惡寒,食眠均佳。昨日月經來潮,經量、經色正常,此表邪已解,續用升麻葛根湯,以清陽明熱毒。經治月余,患者皮膚顏色漸退為淡紅色,已不脫屑,諸癥遂安,欣然返鄉。陳明,劉燕華,李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松滋市| 锡林郭勒盟| 麻江县| 扎赉特旗| 合水县| 将乐县| 申扎县| 固安县| 漳浦县| 富源县| 贡嘎县| 高尔夫| 洪湖市| 新龙县| 高台县| 福建省| 威信县| 南京市| 无极县| 永嘉县| 新密市| 江门市| 正宁县| 扶余县| 仪陇县| 景谷| 保定市| 铁岭县| 山东省| 安义县| 安吉县| 武清区| 屏边| 淳安县| 新宁县| 阜南县| 汪清县| 巴里| 介休市| 莲花县|